王多兵
[摘 要]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影響因素眾多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統(tǒng)籌協(xié)調高校內外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本文基于思政教育第二課堂建設,從樹立工作理念、構建組織體系、豐富活動形式、健全評估體系等四個方面,強調工作機制上的協(xié)同性、工作內容上的系統(tǒng)性和工作路徑上的有序性,通過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校內校外等思政教育各方面資源的互聯(lián)互通互補,構建高?!叭珕T、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協(xié)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8) 08-004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边@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對大學生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做出的新部署。如何統(tǒng)籌高校各方面資源,建立健全機制暢通、運行有效的高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更好地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是新時代下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增強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必須依托第二課堂的多樣化組織形式,充分實現(xiàn)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一 樹立第二課堂教育理念
當前,在第二課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日益豐富、教育參與主體日益多樣的情況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但頂層設計系統(tǒng)化尚不完善、校內外資源互聯(lián)互通互補機制尚未暢通、各組織要素間功能劃分和協(xié)調配合仍顯不足、激勵與保障體系仍不健全、全員全程全域育人體系尚未形成。要更好地發(fā)揮高校專任教師、輔導員、社會和家庭這些主體力量在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通過機制的設計與優(yōu)化來凝聚育人合力,實現(xiàn)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校內校外等思政教育各方面資源的互聯(lián)互通互補,形成全員全程全域協(xié)同育人機制,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注重學生體驗,不斷提高思政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確立“學生為本、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協(xié)同育人工作理念,并貫穿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全過程。
二 構建第二課堂組織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組織形式主要由學生黨組織、班團組織、學生會、各類社團等學生組織組成,教育主體包括高校專任教師、輔導員、社會和家庭等。由于組織形式多樣、教育主體多元,需要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從機制頂層設計出發(fā),通過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校內校外等多方資源的互聯(lián)互通互補,形成全員全程全域協(xié)同育人機制。
一是強調機制協(xié)同運作。完善制度結構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性,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內各項制度的定位、相互關系和融合協(xié)調等問題,堅持把核心制度與配套制度、上游制度與下游制度、規(guī)范性制度與程序性制度銜接一致。一方面注重凝聚各二級機構的制度創(chuàng)新合力,切實提高制度體系的嚴密性和系統(tǒng)性,另一方面還須有效規(guī)避制度沖突,減少制度真空,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長效工作機制。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組織體系缺乏學校層面整體設計,政策傾斜和活動場地、經費支持等物質投入各不相同。要建設第二課堂,需要高校內部各部門、各教育環(huán)節(jié)之間,以及高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緊密結合與協(xié)同運作,方可形成協(xié)同教育的合力。須依托學生黨組織、團組織、社團學生組織等高校第二課堂現(xiàn)有組織架構,充分發(fā)揮學生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發(fā)揮團組織的青年凝聚作用、發(fā)揮各類社團和學生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協(xié)同機制,將黨組織、團組織和社團學生組織有機地組成一個互聯(lián)互通互補的網絡體系。
二是細化目標管理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有機結構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開展過程中,高校要細化目標、拆分任務,以目標管理為主,過程管理為輔。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指標納入辦學目標管理體系,一方面強調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切實提升教職工的育人意識和育人本領,另一方面也強調成才要素的全面性,以正確的方向保障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具體來說,應該把項目化管理理念引入第二課堂建設中,在組織體系中強調系統(tǒng)性,突出思想保障、組織保證、隊伍保障三個子系統(tǒng),通過精細化管理增強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成立學生工作項目化工作小組和學生事務服務中心,以規(guī)范化、體系化、精品化、精準化、精細化為目標,成立項目化工作小組,各司其職、責任到人,做到“誰主管誰負責”“一竿子”到底。實現(xiàn)全程跟蹤管理,對實施情況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和管理,定期組織交流和推進活動,對實踐效果較好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對先進和典型做法經驗細化優(yōu)化具體化,形成可學可用的模板,使工作目標和實現(xiàn)途徑一目了然,推動點上經驗快速轉化為面上實踐,擴大項目成果的輻射帶動效應。
三是完善全員育人責任體系。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制度執(zhí)行不力、工作銜接不順暢、師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原因可歸結于各級行為主體的權責不明確。需要以制度化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健全全員育人責任制,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明確寫入各級教育主體應履行的職責中,進行定量管理,以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培養(yǎng)與需求的對接,形成教書、管理、服務崗位各負其責、各盡其才的工作局面。
三 豐富第二課堂活動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既要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又要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將活動形式和內容與大學生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困惑有機聯(lián)系起來,強調課堂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協(xié)同性。第二課堂活動形式應該立足學生發(fā)展,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為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本文基于語言表達能力、讀書學習能力、實用寫作能力、綜合能力等四個方面,選取演講計劃、讀書計劃、寫作計劃、素拓計劃四大專題計劃作為主要的活動形式來分析。
一是演講計劃。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說話、演講、做報告)及書面語言的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語言能力是每個人一生中重要的核心生存能力。演講計劃依托演講辯論俱樂部定期(每周一次)開展演講、辯論、討論、主題展示等活動,鍛煉學生精于思美于言,辯以明思?;顒觾热莅═oastMaster例會、無領導小組討論、辯論賽、學生百家講壇等。
二是讀書計劃。讀書是學習、讀書是充實、讀書是啟迪思想、讀書是開闊眼界,思想和身體,至少一個在路上。讀書計劃依托讀書分享俱樂部,創(chuàng)建行遠書單,定期(每周一次)開展讀書分享會,督促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
三是寫作計劃。寫作能表達我們的思想、展示我們的工作成果,寫作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訓練活動,需要通過不斷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寫作水平。寫作計劃依托妙筆生花俱樂部,定期開展包括寫作專題講座、寫作實踐訓練,采取綜合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參觀法、案例教學法、自學練習,專項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是運動計劃。生命不息,運動不止,運動讓生活更美好。運動可以增強體質、磨煉意志、健康身心。大學生應該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山水綠地、陽光沙灘。生命在于運動,健康源于運動,素拓計劃,讓運動成為大學生習慣,定期舉辦跑步打卡、山水徒步、趣味運動會、走訪參觀等。
四 健全第二課堂評估體系
要確保工作機制落在實處,關鍵在于評價與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引起學生內部世界的變化,而內部世界的變化只有學生自己才能充分感知。學生是評價者,同時也是被評價者,學生需要表達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發(fā)展要求,并且能夠對課程的價值和教育的實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和第三方對課程的評價主要是從外部進行觀察,收集資料,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和可量化的指標變化。不同評價主體從不同角度切入,能夠看到教育目標在不同層面和維度的實現(xiàn)程度和效果。評價人員和指導教師能夠更多地描述出教育結果的共性,而學生的記錄則更好地反映個性。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的價值評估,主要看第二課堂是否對學生價值觀形成、習慣養(yǎng)成、道德素養(yǎng)提升和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方面有所貢獻。學生究竟發(fā)生了哪些轉變和成長,需要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探討。評價方式是多樣的,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形成學生、教師、第三方相結合的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結合工作職責,建立工作考評與激勵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構建多元化育人考評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各二級機構績效評估體系,將學生的滿意度和育人工作效果納入教職工業(yè)績考核范圍,作為崗位聘任、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jù),致力于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梅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 2013.
[2]鄭吉春.協(xié)同理論視域下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 北京教育(德育), 2014(5).
[3]劉大偉.協(xié)同理論視域下的德育網絡構建[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31).
[4]邱燕.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問題探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14).
[5]喬娜.高校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管理體系研究[J]. 教育管理, 2017(2).
[6]孫建.論協(xié)同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及實踐反思[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