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建立在既有的事實或規(guī)律之上的說理與辯駁,抬杠往往是缺少邏輯和理性又急于發(fā)聲造成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杠精”,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會貪圖一時的口舌之快,一旦熱血上頭,一激動便口無遮攔,智商全“下線”,素質“掉”一地??!解鈴還須系鈴人,不希望“杠精”出現,首先需要我們克制自己逞口舌之快的想法,尊重他人的言語行為。
認同感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人們會用各種辦法來獲得認同,有的人選擇不斷努力完善自我,有的人則選擇用出格的言行博取關注。比如“杠精”,他們搬出一套套不合邏輯的詭辯話術,讓人無言以對。在他們眼里,別人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會被看作是對自己的認可。然而,“杠精”們并非全然不知自己惹人生厭,只不過內心的空洞太大,實在無法自愈。
熱衷抬杠無非是認為自己遠比他人優(yōu)越,可以隨心所欲地站在制高點批判他人。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里怒刷存在感,并不在乎別人的目光究竟是贊賞的還是厭惡的??雌饋恚麄兏吒咴谏鲜烛湴?,但我以為,他們其實很無知。當一個人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后,怎么會用毫無邏輯的話來反駁別人,以此彰顯優(yōu)越感?
與“杠精”辯駁無疑是件毫無意義的事——畢竟,他們沉浸在自我的邏輯之中,道理、事實在他們面前一律失效,他們有各種歪理讓人啞口無言。所以,遇到“杠精”不妨“佛系”對待。你“杠”你的,我不聽不想也不回應。失去了繼續(xù)“杠”的支點,他們的“獨角戲”又能唱多久?又或者,以寬容的眼光看待他們,反正他們的“杠”與你的好壞并沒有關系,那就干脆不要與“杠精”計較了。
說到“杠”,大家都很反感,但是,“杠”本身不是貶義詞,“杠”是對他人觀點的質疑,使人們能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各種事物,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外在體現。
比如我們語文課上的“觀點互懟”就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抬杠”:由一位同學陳述觀點并闡明理由,其他同學在有限的時間內尋找其論點、論據、論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質疑。在限定時間內找準“杠點”,進行有效反駁,以此強化觀點表達的縝密性、論證的邏輯性,同時通過換位思考,進行思維糾偏,最終達成共識。
人們因觀點有分歧而爭論,是思維的升華。所以,“杠”的關鍵在于“杠”準要害、“杠”出水準、“杠”出共識。
存在不滿和表達意見是個人的權利,而表達的方式是胡亂地一吐為快,還是客觀地求同存異,則關乎為人處世的情商。“杠精”之所以令人厭煩,是因為他們忽視場合、忽視邏輯,找到自以為是的“切入點”就開始“快刀切水果”。語言本身沒有百分之百的精確,有“共鳴”是因為把語言放在了正確的合適的位置,有“誤解”是因為語言被限制在了一個不適合它的場合。由此,能否將語言與正確的場合匹配,是否具有求同存異的心胸,決定了能否將“誤解”化為“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