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河北省雄縣第二初級中學,河北 雄縣 071800)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在備課時總是習慣進行問題預設,并美其名曰“備教材”,然后在課堂上出示給學生,讓學生帶著老師事先設計的問題去閱讀,用預設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路去閱讀,覺得這樣才放心,才是一節(jié)完整嚴謹?shù)恼n。其實,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對問題答案的尋求中,而削弱了對文本的閱讀和體驗,束縛了學生的心靈,喪失了對作品內涵的領悟,也不能針對作品作出自己的評價。例如在教學《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時》,我在不同的班級進行了兩種不同的教法:在一班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又變成了什么樣子?并歸納一下變化的原因。結果,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尋找答案上,匆匆在文中找到答案了事,缺乏對文本語言的品味賞析,于是整節(jié)課在冷冰冰的知識傳授中結束。在二班,我改變了策略,在課堂上沒提任何問題,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并進行感悟和思考,結果學生不僅注意到了羅布泊的過去與現(xiàn)在及其變化的原因,甚至通過對直抒胸臆、引用數(shù)據(jù)等句子的品讀賞析,他們還深切地感受并理解了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語文教學,一定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和充足的閱讀時間,使他們在自讀中感悟、質疑、思考,在這一階段儲備了充足的知識能量之后,合作探究自然水到渠成。
通過第一階段的自讀自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在第二階段,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談所受到的啟發(fā)和教育。在這一階段,老師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開口,使學生有表達的意愿與習慣。張揚個性,放飛心靈,從而使思想得到啟迪。這時老師既要做一個忠實的聆聽者,細心聆聽學生的閱讀感受,更要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學生的水平有高有低,對文本的理解層次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老師的指引,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善于評價、總結、拓展、補充、提升。老師針對不同的文體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閱讀詩歌,就啟發(fā)學生從詩歌表達的情感、詩中描繪的意象及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方面來談,在積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而閱讀科技作品,就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方法。例如在教學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蟲》時,在學生品味了作者平淡質樸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后,老師提問:本文作者在短短的一篇課文中寫了四種動物,而且都活靈活現(xiàn),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①是因為作者觀察認真細致;②是本文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對“蟈蟈”“蟬”“蜻蜓”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③是源于作者對昆蟲的喜愛。然后追問:從中你可以學到什么東西?從而水到渠成地歸納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①生動傳神的語言。對蟈蟈、蟬、蜻蜓、刀螂充滿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②文白相雜。將典雅雍容的書面語與平實自然的口語熔于一爐,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通過老師的點撥,學生茅塞頓開,體會到了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對昆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的四兩撥千斤的指引點撥,會帶領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直至抵達作者的內心世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苯?jīng)過多年的摸索實踐,發(fā)現(xiàn)讀寫有機地結合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因為閱讀是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寫作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過程。例如在《夏天的昆蟲》教學中,在了解了蟈蟈、蟬、蜻蜓、刀螂的外形、品種及生活習性并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手法后,順勢指出:大自然妙趣橫生,我們要善于觀察,善于感受,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并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的習作資源,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所以說,閱讀與作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遵循閱讀的自然規(guī)律,領悟和貫徹當今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倡導對話教學,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交流、互動、創(chuàng)新中讓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