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清 余雪紛 趙群群
【摘 要】目的:觀察對乳腺癌患者實施早期心理干預聯(lián)合有氧健康操訓練后,對其術后身心健康形成的影響。方法:選擇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均予以手術治療,隨機分為對照、試驗組,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康復指導,試驗組實施早期心理干預聯(lián)合有氧健康操,統(tǒng)計患者手術前后心理狀態(tài)、肩肘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結果:經(jīng)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SAS、SDS)評分均有降低,乙組病患評分改善程度優(yōu)于甲組(P<0.05);術后6-7個月內(nèi),乙組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為96.7%,高于甲組的73.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予以心理護理及有氧健康操干預,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乳腺癌;身心健康;心理干預;有氧健康操;效果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乳腺癌術后患者均于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期間前來我院治療。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臨床、病理檢查并確診;②有明確的手術指征,且無遠處轉移;③術后予以輔助化療;④本次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主動參與其中。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嚴重缺陷或并發(fā)其他嚴重疾病者;②精神異常者;③不能堅持完成本次研究者等。分為如下兩組:甲組(n=30)年齡34~64歲不等,平均為(48.7±7.8)歲;TNM分期:Ⅰ期者14例,Ⅱ期者10例,Ⅲ期者6例。乙組(n=30)年齡33~65歲,均值(47.6±7.5)歲;TNM分期:Ⅰ期者16例,Ⅱ期者9例,Ⅲ期者5例。兩者病患以上資料經(jīng)對比分次,差異皆不明顯(P>0.05)。
1.2 方法
所有病患術后均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觀察生命體征、輸液治療、知識宣教、疼痛管理與飲食指導等。在此基礎上,乙組實施如下護理內(nèi)容:
1.2.1 心理護理
(1)打造和諧的醫(yī)患關系:待患者入院后,護士熱情、主動接待病患,在交談中初步評估她們的心理狀態(tài),告知當下治療手段的安全性、設施儀器的安全性;并盡量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病房環(huán)境,使患者有賓至如歸之感。
(2)健康教育:結合患者病況、學歷水平及對疾病現(xiàn)有的認識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疾病相關知識(誘發(fā)因素、癥狀表現(xiàn)、治療方法、預后及相關注意事項等),邀請手術成功并且術后5年內(nèi)無復發(fā)者進行“現(xiàn)場說法”,進一步改善病患心理狀態(tài),增加治愈信心,減輕或解除思想顧慮。進行術后有效的康復指導,闡述康復流程、方法及意義,增強病患康復信念。
(3)家屬或配偶的心理教育:積極和病患家屬及配偶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及思想顧慮,予以針對性疏導與解答,提升他們對乳腺癌疾病的認識水平,認知到心理狀態(tài)和術后康復效果之間的相關性,積極參與到臨床護理進程中,發(fā)揮親情系統(tǒng)的支持作用,更好的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
(4)術后心理護理:術后患者從麻醉中清醒后,面對手術操作造成的身體局部缺失,易形成抑郁、自卑感,護士應積極洞察病患情緒改變,及時告知他們手術成功及乳房再塑計劃,協(xié)助病患對術后生活充滿信心與期待。疼痛是術后常見表現(xiàn),疼痛可能會加重不良情緒,護士應評估病患疼痛情況,予以適宜的止痛措施。
1.2.2 有氧康復操
(1)擴胸運動:取站立姿勢,挺直脊柱,兩腿和地面呈90°,于背后交握雙手進行吸氣擴胸練習,頭部向后仰,眼睛向后看,練習5~10 min。
(2)手部運動:取站立姿勢,挺直脊柱,吸氣,向上伸展患側手臂,對側手臂曲肘在背部,練習5~10min。
(3)頭部運動:取站立姿勢,挺直脊柱,頭部按上、下、左、右分別運動2次,練習5~10min;
(4)等長、等張練習:漸進性牽拉病患腋底部瘢痕粘連組織,由小肌群鍛煉開始,分階段強化三角肌、肩角下肌、岡上肌等肌群肌力,實現(xiàn)對胸大、小肌作用的有效代償;逐步活動肩關節(jié),改善關節(jié)韌帶彈性。
1.3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tài)[2]:①Zung氏自評量表(SAS):輕、中、重度評分依次為50~60分、61~70分、>70分;②抑郁自評量表(SDS):輕、中、重度分別對應53~62分、63~72分、>72分。
(2)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①優(yōu):術后6~7月中患肢上舉及外展能夠達到135~180,關節(jié)活動度(ROM)達到270~360,無顯著牽拉疼痛感。②良:術后6~7月中患肢上舉及外展能夠達到100~135,肩ROM達到100°~270,牽拉時稍有痛感。灑滿差:術后6-7月中患肢上舉及外展<100°,肩ROM<100°,牽拉痛感顯著。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16.0軟件包處理數(shù)據(jù),()表示計量資料,t值檢驗;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X2計算。檢驗水準為 =0.05。
2 結果
2.1 心理狀態(tài)評分情況
護理前,甲、乙組病患SAS、SDS評分皆不明顯(P>0.05);經(jīng)護理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均有降低,和本組護理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乙組病患護理后以上指標改善程度比甲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2.2 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6~7個月時,在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指標的比較上,甲組vs乙組為73.3% vs 96.7%,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盡管針對乳腺癌的發(fā)病機制臨床尚未作出統(tǒng)一定論,但普遍認為其和乳腺腺體致密、遺傳史、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與過量飲酒等因素相關,臨床癥狀表現(xiàn)有乳房腫塊、胸部疼痛及乳房水腫等,明顯降低軀體健康水平,影響日常生活活動效率[3]。
乳腺癌患者在切除乳房后,對機體完整性形成一定破壞,很多患者術后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造成機體生理功能紊亂,常見表現(xiàn)有失眠多夢、抑郁寡歡等,不利于病情恢復。
乳腺切除術中,需清除腋窩淋巴結及神經(jīng)、結締組織等,造成術后患側上肢肌力降低及上舉、外展、環(huán)繞等多項功能受限,并且將腋窩淋巴結切除以后,對上肢淋巴液和血液回流過程形成一定阻礙,很可能引起上肢水腫,故而術后應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肢體功能訓練,促進上肢功能恢復進程,提升生活自理能力[4]。
既往有臨床研究指出[5],乳腺癌術后患者化療期間予以適宜的心理護理與運動療法,有益于減輕病患術后疲乏感,優(yōu)化睡眠質(zhì)量。過往,多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康復指導,缺乏針對性、個體性,難以迎合病患多樣需求。心理護理方案推行的宗旨是促進病患術后身心的全面康復,本次研究中乙組推行的心理護理措施有建設和諧護患關系、健康教育、術后心理疏導與疼痛管理等,其重視調(diào)整病患的心理狀態(tài),符合“生物—心理—社會[6]”現(xiàn)代醫(yī)療發(fā)展模式。有氧健康操是在不違背機體正常生理功能與治療原則的基礎上,由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整體健康、評估,進行針對性、科學、規(guī)范的功能鍛煉,對肩關節(jié)內(nèi)及周圍結締組織變形、粘連、攣縮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進而增加了肩ROM。
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后乙組病患心理狀態(tài)與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甲組,提示乙組病患術后身心健康水平更高。由此可見,針對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予以心理護理及有氧健康操干預,能更有效的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增強機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閻玲,張青月,朱冰潔,等.正念減壓療法對癌癥患者癥狀干預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21):1955-1959.
[2]單墨水,趙忠凱,楊毅,等.正念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情緒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9,21(05):400-404.
[3]瞿海燕.綜合性心理干預對乳腺癌圍手術期病人心理狀況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4):68+70.
[4]王丹萍.探究個性化護理干預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情緒狀態(tài)及睡眠質(zhì)量的有效性[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9,6(10):1422-1423.
[5]張靜,徐明霞,徐秀云,等.正念減壓療法應用于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10):56-59.
[6]陸永芬,宋靜,錢麗芳,等.羅伊適應模式在乳腺癌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