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作為一種能夠直接讓學生迅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語文教育學家王尚文表明,想要提高自身的品位,語感是關鍵,它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礎。語文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文字和語言是語言訓練的前提,離開了它,說、寫就無法通順。”因此,語感培養(yǎng)是一種蘊含豐富經(jīng)驗和智慧的能力?;诖?,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78-02
引 言
自從我國新課改提倡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目標后,傳統(tǒng)的以教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及時對學生小學時期的語言進行培養(yǎng),對增強學生語言能力、讀寫能力具有促進作用。所以,教師加強語感方面的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感知的敏銳度,還能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象捕捉其言外之意,甚至對學生在生活中的溝通、表達、傾聽都能起到一定的幫助。因此,為了構建有價值、精細且良好的學習平臺,教師需要加強對小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一、加強對小學生閱讀活動的指導
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yǎng)往往來自知識的積累,而積累知識最快的途徑則是大量閱讀。教師通過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在閱讀過程中增強自身語言詞匯積累的同時,掌握語言背后所蘊藏的諸多含義。因此,教師可大致了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及語言水平,再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運用精讀與細讀的閱讀方式,加強對語言情感體驗和手法運用的理解,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目的[1]。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二)》這一課時,教師可著重把王母娘娘狠心拆散兩人時描寫牛郎和孩子們與織女痛苦分離的部分讓學生精讀、細讀,通過文章中描寫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時的“狠狠一推,孩子摔倒在地”,到描寫織女悲痛別離時的“織女的心里又急又恨,一時間有口難言”,再到描寫牛郎心急如焚時的“他趕緊披上牛皮,挑起來就往外跑”,讓學生捕捉人物的情感變化,并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通過簡單的語言來表達不一樣的情感變化,從而加強學生的語感。同時,教師可通過對文中作者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人物特點、人物間的交流、人物的感情表達等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如《牛郎織女》是如何表達牛郎與老牛間的互動以及對老牛的照顧的?從而讓學生明白牛郎是一個細致周到的好人,以此讓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表達方式及描寫手法是直觀且生動的。所以,學生只有熟練地掌握語言的表達及描寫手法且對其進行積累運用,才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語感能力。
二、重視對小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
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除了閱讀教學外,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也是十分重要的。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語感培養(yǎng)的基本方式[2]。教師可在語文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形成思考與感悟語言的習慣,進而達到訓練學生語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西門豹》一課時,因為本課過于冗長而課堂時間比較有限,教師應抓住重難點長文短教,把課文中西門豹是怎樣利用送新娘的辦法破除迷信這部分內(nèi)容作為重點來教,可組織學生小組內(nèi)自由朗讀與討論;或通過課文中的角色對話,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了解文中人物的語境及心境,從而感知西門豹在破除迷信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聰慧與機警。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時,還需要使其重點抓住文中的關鍵段落或語句進行多次重復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現(xiàn)出輕重急緩。尤其在進行古詩、古文的朗讀時,教師更應指導學生注意字調(diào)、句調(diào)、輕聲、重音等朗讀方式。最后,當學生在課文朗讀時能夠?qū)⒏星槌浞謳?,就說明學生對語言詞匯能夠敏銳感知。
三、進行語言語感實踐
想要培養(yǎng)并加強學生的語感能力,只靠“看”和“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并形成積淀。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地在課堂或者是課外,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形式結合自身的日常積累進行創(chuàng)作,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語感水平。
例如,在講解六年級上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在講解過后讓學生回憶并說出學過的描寫山水的詩詞,并進行對比感悟;最后在課堂上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以山水風景為主題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雖然實踐成果不一定是好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素材的運用以及字句的斟酌考量,逐漸增強了語感。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拓展到課外,讓學生在大自然、生活及社會中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活中發(fā)生的趣事、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的新奇事物,以及在社會中遇到的種種小事等。當然,在實踐階段,教師更應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將想象與實際相結合,進而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例如,學生在進行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記一次游戲”的寫作時,就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描寫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并結合自身在生活中實際碰到過的游戲趣事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語言實踐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不斷揣摩和積累運用中培養(yǎng)自身的語感能力。
四、積淀語文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向?qū)W生教授的語文知識往往比較淺顯,尤其是教導學生閱讀、寫作時,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需要厘清文章條理或者分清寫作順序等。這不僅會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毫無幫助,也會給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造成障礙。所以,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的時候應該更加細致化,把深刻難懂的內(nèi)容用學生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教師在講解一篇課文時,除了教導學生分清課文主次之外,還可以向?qū)W生介紹文章中某些修辭手法的運用,特別是能夠體現(xiàn)中國語言文化精華的修辭手法,如夸張、擬人、白描、排比等。對學生進行教導時,教師可以采用修辭方法,這既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鑒賞語言技能,又能夠通過對多元化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進行層層滲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例如,《海底世界》多以不同海底生物之間的悄悄話等為主,部分海底動物甚至還存在打鼾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這一段為前提,向?qū)W生介紹各段落運用的擬人、比喻、排比修辭手法,指出“竊竊私語”本來是形容兩個人在一起聲音細小、悄悄講話,但在課文中用來比喻海底的小動物發(fā)出的輕微聲響,可以看出作者把動物的行為擬人化,使海底動物變得更加活潑、可愛。這就是學生不斷理解和積累語感知識的過程。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朗讀能力,使其進行語言實踐,持續(xù)積累語言知識。并且,教師不應就此松懈,還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優(yōu)化和完善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方式,為學生今后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杜麗媛.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析[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226.
梁春燕. 淺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J]. 中國校外教育,2018(10):90+92.
作者簡介:王文艷(1975.5—),女,江蘇阜寧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