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需要引起重視卻又常常被忽略的部分,它與閱讀教學相輔相成。在教學過程中,作文指導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分別在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采用各種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全面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越過指導直接讓學生寫作,或者對于學生的指導只停留在作文的講評上,不能給予學生準確到位的指導,因此致使作文教學低效,乃至于無效,使得作文成為學生最討厭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素材積累;自我修改
作文的指導,從時序上基本體現(xiàn)為寫前指導、寫中指導、寫后指導。寫前指導包括課內(nèi)外閱讀的指導,如作文知識、作文技巧的指導以及閱讀積累的指導等。寫中的指導,常指教師在學生作文過程中的指導,一般包括教師針對學生具體的初步的寫作情況進行的指導。寫后的指導主要是指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和講評。
一、 寫前指導——給學生一泉素材的活水
(一) 增強留心觀察的意識
觀察是認識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方法,對寫作有特殊的意義,它是搜集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觀察,積累了素材,心中有了獨特的感受,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想法噴薄出來。魯迅先生在《給董永舒》的信中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因此可以說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又是寫作的基本能力。學會觀察以后,才能談得上積累、感受、思考、審美。
首先,觀察要用腦。在賈志敏老師“敘事素描作文”教學中,從城市中的紅綠燈說起,教導學生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腦子記,不然眼睛會欺騙你。想一想,你是否真的知道紅黃綠燈的排列順序?是否觀察到身邊人的穿著?
其次,觀察要講求方法。從特級教師孫雙金的觀察作文“磚”的教學中,從“形狀、顏色、大小和輕重”四個方面給學生定位,讓學生學會觀察的順序,觀察的思路,讓學生面對一塊磚能做到眼中有物。觀察最忌空洞和枯燥,“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大不一樣。磚塊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太過生疏,很多老師也不見得能搞清楚,孫老師簡明清晰地向?qū)W生介紹了磚燒制的過程,并板書“取土、和泥、塑型、燒制、晾曬”,讓學生對此有了基本的認識,也讓學生能夠以此為例,學習到觀察的方法。
(二) 培養(yǎng)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師對學生的觀察的行為要多多鼓勵,對學生有見解的有新意的想法要及時地給予引導,讓學生的思想的火花能夠真正綻放,學生多思、多想、多用,才能讓他們的豐富的生活有機會形成學生筆下的文字。學生的觀察的習慣,需要非常有耐心地引導,在課內(nèi)課外,都要讓學生養(yǎng)成有意識的主動觀察的習慣,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別出心裁,為學生布置一些貼近生活的觀察任務。如孫雙金老師在教學“磚”的觀察作文時,引導學生思考:“從一塊磚的形成過程中,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思考磚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三) 注重寫作素材的積累
如何讓學生將自己觀察的事物變得有意義,變得能夠讓學生有興趣將它化成自己的文章呢?首先就需要學生不斷地積累記錄,讓學生對他們所觀察的事物有了不一樣的情感,甚至,也可以讓學生去采訪了解其他人對所觀察事物的看法或意見,讓學生在不同的思想中得出結(jié)論,會增加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并且能夠培養(yǎng)他們傾聽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zhì),如此之后,學生對所觀察事物不僅有了自己的看法,還能夠結(jié)合不同人的看法進行綜合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既解決了無話可說、無內(nèi)容可說的難題,也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快樂,養(yǎng)成良好品質(zhì),豐富語言,提高了表達能力。當然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
二、 寫中指導——推動學生習作的車輪
有效的寫中指導是對學生最好的輔佐,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逐漸有信心地寫出一篇不錯的文章,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可以從結(jié)構(gòu)技巧(照應、詳略、銜接)、表達方式(小學生作文空洞無物往往正是不懂得描寫的意義)修辭手段乃至于遣詞造句等方面加以指點。
(一) 關(guān)注學生作文的布局謀篇
文章的謀篇布局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想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設計作文,需要一定的訓練,否則就算是學生根據(jù)老師的大綱框架來寫,往往也是跑題千里。因而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糾正。謀篇布局的訓練要結(jié)合平時的閱讀教學進行,學習課文中的布局安排,同時在寫作時要提醒學生對經(jīng)典文章進行模仿,不能拘泥于單一的方式。在賈志敏老師“敘事素描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按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寫的,而是根據(jù)文章的需要調(diào)整文章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謀篇布局的技巧不只是作文課上才該關(guān)注的,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時時滲透。如在蘇教版第八冊《生命橋》的教學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引導關(guān)注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即起因、經(jīng)過、結(jié)尾,并能指導學生按照這種順序敘事。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章的總體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的段落銜接、詳略有致的內(nèi)容安排。
(二) 關(guān)注學生作文的遣詞造句
學生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在作文中難免會出現(xiàn)辭不達意的現(xiàn)象,此時教師的點撥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賈志敏老師“敘事素描作文”教學的點評有:“有一天要改為今天”“該寫具體的沒有寫具體,要你寫的是出門時手機不見了,怎么著急的你沒有寫”“把全家都拉過來嗎?是拉嗎?都叫過來、喚過來”……無論是賈老師在課上的作文點評還是閱讀課上改寫一片簡短的小文,我們都能看到賈老師的用心指點和及時糾誤。老師長此以往的關(guān)注必然也會增強學生的語感意識并增進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三、 寫后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改的習慣與能力
現(xiàn)在小學作文批改大多停留在評出優(yōu)良,圈出錯別字,畫畫優(yōu)美句子。后續(xù)的評講也是挑選出幾本優(yōu)秀的作文作為范例,這樣的講評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梢哉f作文水平的提高,關(guān)鍵一步還是在于提高學生自己的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 自我審視
自我審視是提高作文的有效途徑。寫作是自己的事,教師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著學生,學生在學會批改別人的作文后,就要將這種能力應用到修改自己的作文上面來,用一定的評價標準來審視自己作文,一定能讓學生從中獲益。
朗讀修改法、時間冷卻法是學生自我修改作文時的重要方法。大聲朗讀,就能讀出句子通不通,順不順,邏輯合不合理,語言優(yōu)不優(yōu)美。時間冷卻法是學生將寫好的作文先晾在一邊,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再來修改。經(jīng)過時間后,學生帶著他們新的知識再回頭審閱這篇作文,將會有與之前不同的看法,此時再次進行修改,就會讓作文增加不一樣的生機。
(二) 學生互批
學生平時都會寫大作文、小作文、考試作文、周記或日記等等,學生總是在寫,一個又一個題目,一學期下來,感覺滿滿當當?shù)淖魑谋臼斋@頗豐,但是質(zhì)量高的屈指可數(shù)。如果能抓住個別篇目進行反復修改,那么收獲就不只是幾篇作文了。實際上,學生作文互批在小學中是很常見的教學方法,但要指出的是,作文互批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修改作文的能力,知道何為好,何為精。在孫雙金在作文教學“磚”的指導過程中,就運用了這一批改方式。孫老師課上讓學生互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美,改善作文中的不足,再修改,在創(chuàng)造,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斟酌。
(三) 教師面批
小學生怕寫作文,想要讓他們喜歡寫作,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所以面批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辦法之一。小學生知識水平、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較弱,在選材布局、具體描寫、斟酌字詞等方面需要具體的指導。通常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仔細梳理,梳理寫作的內(nèi)容,逐字逐句分析作文中出現(xiàn)的優(yōu)點和不足,再讓學生完善作文。在這一過程中,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修改作文的方法,也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老師的真誠與耐心。
小學階段每學期有八篇大作文,若一一面批的確很費工夫,但要是堅持下去一定會見成效。需要警惕的是,面批往往又會變成了老師的灌輸,學生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所以需要教師耐心與和善的引導,而不是訓斥批評。尤其面對“差作文”時,更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耐心,千方百計地找出一些典型的精彩句段。讓學生逐漸地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對表達產(chǎn)生興奮,這才是師生平等交流應該有的狀態(tài),是幫助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礎。
作者簡介:
張慧中,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