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不斷涌現(xiàn)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這些問題中,人們也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現(xiàn)象,就是很多心理問題都與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缺失有很大關系。因此,如何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法治教育的共同點和切入點,并將兩者相互結合、滲透,從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促進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5-0077-02
引 言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因此是思想品德培養(yǎng)和教育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制意識,將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思想保障?,F(xiàn)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從醫(yī)學領域回歸到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范疇,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為了實現(xiàn)小學德育和法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共同發(fā)展,教師和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有利環(huán)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滲透健康教育
素質教育提出的將德育教育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相對于書本知識的獲取,品德教育更會伴隨學生一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1]。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之前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對一些人物事跡的學習,教師只是單純地將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卻忽略了對學生品德方面的培養(yǎng)。這就導致學生最后只記住了一些故事,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并沒有很大幫助。
現(xiàn)階段的德育教育已經走過了最初的迷茫期,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手段也經歷了創(chuàng)新和完善,為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為例。其中,第一節(jié)就是“開開心心上學去”,這是小學生進入小學階段的第一節(jié)課。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克服上學的不良情緒,更快地適應學校生活,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校園禮儀。對于第一節(jié)課,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學生從小到大的照片,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也可以播放學校升旗的視頻,學生都戴著紅領巾,高唱著國歌;還可以將幼兒園升旗的圖片和小學升旗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找到其中的區(qū)別,并讓學生感受到上學的意義,培養(yǎng)成為小學生的自豪感;還可以讓學生講一下上學的心情,引導學生進行不良情緒的排解,讓學生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和學校生活。在學生逐漸適應之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培養(yǎng)“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可以從整理書包這些小事做起,逐漸引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意識。
二、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
從孔子時代的教育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其理念應用到現(xiàn)代教學就是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中標關于個性化的培養(yǎng)。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和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對于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程,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所處的階段,也就是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身心發(fā)展狀況。針對不同狀況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設計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之后,更要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作為教學手段選擇的重要依據。
同樣是道德與法治課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走進校園,身心都需要進行適應和調整,同時又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教師開展這個階段的教學,更多的是側重于不良情緒的疏導和生活常識的傳授。
三、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建立良好品格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更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主要因為這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對道德和法治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對思想道德品質的衡量也要以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表現(xiàn)為依據;同樣的道理,心理健康也具有這樣的特征,只有通過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以及與人的溝通交往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才能正確判斷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對這類課程進行教學時,教師要重視生活體驗。一方面,通過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會與人溝通、學會待人接物的禮儀等;另一方面,通過生活體驗,能夠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況,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
體驗式教學主要是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設計的,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更加適應學校的生活,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也具有更強的表現(xiàn)欲望。例如,五年級上冊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中有關于“自主選擇課余生活”和“學會溝通交流”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課余生活的選擇,更多體現(xiàn)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個性化發(fā)展,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應當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這也是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培養(yǎng)和衡量的過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選擇的課余生活進行分享和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想法做好點評和引導工作。學會溝通和交流更加重要,有效的溝通能夠避免誤解的產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教師可以擬定某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來思考,如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人該如何尋求幫助等,這樣的體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具有實用性。
四、將教學與實踐相融合,提高教學效率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不能局限于課堂上,否則就是“紙上談兵”。道德與法治教育更是如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明確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相較于單純的理論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更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可以為學生更多的生活體驗,開闊學生眼界,促使學生形成堅強的品格。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中的“安全護我成長”為例。該教學內容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學會熱愛生命、關愛生命;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面對危險時學會應該如何應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借助多媒體宣傳一些安全常識,幫助學生建立安全防范意識,形成遠離危險的安全觀念,如比較常見的交通安全、生活中的用電安全、游泳安全等。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逃生常識,如火災逃生、地震逃生等。
結 語
如何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當下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廣泛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尤其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提高思想道德高度,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心理動態(tài),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引導學生排解不良情緒,建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將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充分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楊陽.小學英語課堂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名師在線,2019(26):62-63.
作者簡介:唐維菊(1983.4—),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