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玲
摘要:批判性思維近年來深受學術界及教育界的關注。批判性思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v觀中國傳統(tǒng)史學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史家,如司馬遷。司馬遷在“天人感應”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大膽提出“究天人之際”的重大命題,審慎思考天人關系,再次論證“天人相分”,強調(diào)人事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這一思想成就正是司馬遷批判性思維的結果。
關鍵詞:“究天人之際”;司馬遷;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9-0064-02
批判性思維近年來深受學術界及教育界的關注。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目前采用較廣的是羅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表述:“批判性思維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與行動”。[1]批判性思維概念的提出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維”,但批判性思維的起源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v觀中國傳統(tǒng)史學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史家,本文擬從司馬遷對天人關系的探究揭開其冰山一角。
一、質(zhì)疑“天人感應”
批判性思維要求思維者在接受某種觀點之前,要通過審慎的反思與質(zhì)疑分析其是否符合事實,而不是盲目接受。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就是對“天人感應”思想審慎反思的過程。
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對天人關系的探究是思想界的重要課題,也是歷史學家必須回答的問題。當時人們對天人關系的基本認識就是“天人感應”思想。“天人感應”是秦漢時期社會上普遍流行的一種思潮[2]?;跐h代政治的需要,這股思潮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系統(tǒng)化的發(fā)展,試圖以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解釋社會歷史的運動。在“天人感應”思想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司馬遷并沒有完全否認天的意志性,尤其當面對無法解釋的社會現(xiàn)象時,他就會承認天意的存在。這是司馬遷受董仲舒思想影響而具有的天命思想,也是其思想的時代性??少F的是,司馬遷著《史記》勇敢提出了“究天人之際”的重大命題?!熬俊弊值倪\用反映出司馬遷要對天人關系做一番新的考察,進而提出自己的認識。
針對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學說,司馬遷堅持實錄原則,將自然現(xiàn)象與陰陽五行的迷信說法區(qū)別開來,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自然現(xiàn)象,批評五行學說的虛妄。他在《史記·自序》中認為陰陽學說“未必然也”,人為設置禁忌只能“使人拘而多畏”,針對當時盛行的封禪活動司馬遷予以揭露和批判。他在《史記·封禪書》中批評漢武帝迷信神靈,導致“言神祠者甚眾”,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從這里可以看出司馬遷對社會的責任和無畏的批判精神。司馬遷在《封禪書》后論中進一步指出不僅要以他自己的見聞來揭露方士及最高統(tǒng)治者的荒誕,還要通過著述讓后世君子看得明白?!八抉R遷的‘究天人之際是針對陰陽五行學說開展的一場斗爭”。[3]
他在《史記·夷列傳》中直接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提出質(zhì)疑:“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然而“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边M而發(fā)問“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建構性的思維,也是一種具有質(zhì)疑和反駁傾向的思維,當然這種質(zhì)疑和反駁必須是理性的,以合理的判斷為宗旨,以建構與發(fā)展為方向。司馬遷對天道發(fā)問正是他批判性思考天人關系的良好開端。
二、論證“天人相分”
《史記》中“天”既指有意志的天,也指自然的天?!疤烊讼喾帧迸c“天人感應”的“天”都是指有意志的天?!疤烊讼喾帧彼枷朐缭谙惹貢r期就由荀子所提出,后迎合西漢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為“天人感應”思想所取代。司馬遷卻通過理性的分析說明人事的成敗并非取決于上天。
司馬遷對秦朝大將蒙恬之死做了分析。蒙恬為秦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卻被賜死。蒙恬將自己的死因歸為修長城而絕了地脈,從而遭到上天的懲罰。司馬遷卻不以為然,認為蒙恬身為名將,在秦“初滅諸侯,天下未定”之時,不能強諫始皇,反而“阿意興功”,最終被殺在情理之中,絕非天意使然。司馬遷對項羽所謂“天亡我”的說法提出尖銳批評,在《項羽本紀》中認為項羽的失敗是因為自己“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導致“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的悲慘后果,所以指出項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說法“豈不謬哉!”司馬遷的這些批評包含著極其明確的“天人相分”的思想,是對天命的否定。司馬遷“究天人之際”沒有盲從當時的主流思想——“天人感應”,而是通過批判性思考再次論證了“天人相分”。這一思想成就正是司馬遷批判性思維的結果。
三、強調(diào)人事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建構性的思維,不以質(zhì)疑為目的,而是通過質(zhì)疑、思考、論證得出更為合理的認識。司馬遷質(zhì)疑天命,否定天命對歷史的決定作用,那么就有必要對歷史進程的發(fā)展提出新認識。
司馬遷將歷史演變的過程總結為“事勢之流,相激使然”,認為歷史的演變并不神秘,更非天命所定,而是人事與時勢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大致正確的認識發(fā)展了春秋以來“重人事,輕鬼神”的觀念,是歷史思想的重大進步。因此,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主旨是要全面地說明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這是司馬遷批判性思考天人關系的核心,在《史記》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論證。
首先在內(nèi)容上,《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人為中心的歷史著作,與之前或以記言為中心,或以記事為中心有顯著區(qū)別。十二本紀記“王跡所興”,三十世家記“輔弼股肱之臣”,七十列傳記“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階層人物。此外,“表”和“書”所記內(nèi)容也都反映了人的活動,從而揭示了以人為中心的社會風貌和歷史進程軌跡。其次,論證人在歷史轉(zhuǎn)折關頭或重大事變中的重要作用。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派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這一評論表明司馬遷肯定了陳涉在“亡秦”歷史轉(zhuǎn)折關頭起到了“首事”的作用。司馬遷在《自序》中寫道“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fā)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fā)難”。在此,司馬遷將陳涉與湯、武、孔子并列,足以表明對陳涉“首事”作用的高度評價。陳涉“首事”而“亡秦”,蕭何“順流”、“更始”而興漢。司馬遷在《蕭相國世家》后論中指出蕭相國“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所謂“順流”,即“順”民心之“流”,“順”歷史之潮流;所謂“更始”,即變革不合時宜的制度,建立符合民心的制度,加之司馬遷通過對蕭何總覽全國形勢以及治理關中的肯定,論證了蕭何在漢興這一歷史轉(zhuǎn)折關頭的重要作用。第三,論證用人得當與否是國家存亡安危的關鍵。司馬遷以史為據(jù),詳加論證了人才與政治興亡的關系。秦之所以能滅六國而一統(tǒng)天下與善于用人密不可分。政治家商鞅、李斯,外交家張儀、范眥,軍事家白起、王翦、蒙恬,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六國的敗亡,與不重用人才有關,如楚國放逐屈原、趙國不用廉頗等。司馬遷重視人事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但也并沒有把歷史人物描寫成天生的英雄,而是反復闡明時勢造英雄的思想,認為歷史人物只有能夠把握時勢才能有所作為。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評價李斯之所以成功的關鍵是他抓住了當時趨于統(tǒng)一的時機,又充分利用了秦國有利的條件和力量??梢姡抉R遷通過批判性思維對于時勢與人力的作用形成了樸素的辯證認識,即時勢可以使“平庸”者成為杰出人物,而杰出人物的所作所為又反過來影響社會的進步。
綜之,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產(chǎn)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同時,“天人感應”思想也遭到了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史學家們的批評與質(zhì)疑。如果說董仲舒迎合政治統(tǒng)治需要以“天人感應”對天人關系做出了解釋,司馬遷則通過批判性思維對天人關系作出了新的、更加正確的解釋,重申“天人相分”,強調(diào)人事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大大推進了中國歷史思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加]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與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秦漢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8.
[3]白壽彝.史學遺產(chǎn)六講[M].北京出版社,20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