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解決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不僅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反映了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長足發(fā)展。但是,當前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為此,教師從小組合作入手,探究在集體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辦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06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54
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是一個發(fā)散思維、綜合分析、愉快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但是也不能忽視合作的重要性。小組合作可以實現(xiàn)思想的交流、碰撞,激發(fā)學生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因而,將小組合作應用到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當中,既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分析問題,提高審題能力,又可以發(fā)散思維,在交流當中形成解題思路,還可以整理解題過程,精確解題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質量,實現(xiàn)應用題的高效教學。
一、整理問題冊,小組共同審題,提高審題能力
審題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審題能力的強弱往往決定著解題的正確與否。因而,教師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細致審題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從而采取恰當?shù)慕忸}方法準確解答問題。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呢?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整理問題冊,集中討論這些或易錯、或較難的題干條件,從而提升審題水平,增強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教學“數(shù)學廣角——植樹問題”時,學生普遍會遇到“讀題”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首先,以實力均衡為原則進行分組,保證每組都有“好、中、差”水平的學生。其次,引導學生整理問題冊,將平時出錯率高的題干整理成一個小冊子。再次,讓學生“讀題”并討論,闡述題意。如:“大象館和猴山相距60米。綠化隊要在糧館間的小路兩旁栽樹(兩端不栽),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讓學生討論題意。最后,小組間進行審題總結。如關于“植樹問題”的審題總結,即注意題目中有沒有提到兩端的問題,且每個間隔之間存在樹木并非1而是2。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總結常見的審題錯誤,升華了對題干的認知,提高了審題水平。
二、建立錯題集,小組交換研究,增強解決能力
錯題是數(shù)學教學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的數(shù)學資源,集中反映了學生存在的問題。因而,教師要善用錯題,幫助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那么,如何應用錯題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錯題集并組建錯題研究小組,讓小組成員互相交換錯題集,用不同的視角打開錯題,互相交流意見,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糾正,進而增強問題解決能力。例如,“相遇問題”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在解答這類問題時經(jīng)常出錯。為了提高解題質量,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首先,以“以優(yōu)帶差”為原則進行分組。其次,讓學生拿出自己平時整理的關于這類問題的錯題集并進行組內(nèi)交換,相互學習,開闊思維。如:“甲乙二人同時從兩地騎自行車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15千米,乙每小時行13千米,兩人在距中點3千米處相遇,求兩地的距離?!睂W習比較差的學生在觀看好學生的錯題集時發(fā)現(xiàn),他們將題干進行了肢解,即將甲每小時行15千米換成了甲騎得快,乙每小時行13千米換成了乙騎得慢,而將兩人在距中點3千米處相遇變成了甲過了中點3千米,而乙距離中點3千米,由此先求出行駛時間,進而解答出相遇路程。在互相借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發(fā)散了解題思維,增強了問題解決能力。
三、練習習題組,小組探究分析,形成解題思路
練習習題是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練習,學生可以增強對題干的理解,豐富解題經(jīng)驗,進而實現(xiàn)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但是,單純的練習效果并不特別顯著。為此,教師應該整理習題組,并將其放置在小組當中,組織合作探究,分析、理解習題,久而久之,形成解題思路,高效答題,加強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工程類”問題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知識,為了強化學生解題能力,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了習題練習。首先,整理這類型的試題,引導學生練習。其次,組織學生分組并將試題分發(fā)給學生,進行組內(nèi)探究、分析,形成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如:“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需要10天完成,乙隊單獨做需要15天完成,現(xiàn)在兩隊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在探討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類問題有一個共性,就是沒有具體的數(shù)量,只是提到“一×××”,因而,學生總結出:在解題時,可用單位“1”表示總量。再次,學生還發(fā)現(xiàn)這類問題都存在“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的關系,于是形成了這樣的解題思路,即先把工作總量看作“1”,再用數(shù)量關系進行列式解答。由此可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質量,進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總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學生綜合數(shù)學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因而,教師需要重視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拓寬解題思路,加強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強化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愛芹.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shù)學大世界(上旬版),2018(2).
[2]許素桃.小組合作學習在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數(shù)學研究(下半月),2014(9).
作者簡介:顏藝君(1983.7—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
[責任編輯 李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