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漢譯英交替?zhèn)髯g筆記對翻譯學習者的口譯忠實度影響,分析了翻譯學習者口譯筆記的記錄特點、存在問題以及他們對口譯筆記的認知情況,以期對口譯教學和翻譯學習者口譯學習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口譯教學;口譯筆記;口譯忠實度;交替?zhèn)髯g;翻譯學習者
【Abstract】This study is conducted on a questionnarie to learn the influence of note-taking on translation learners delivery in interpretation. It analyzes translation learners features, problems and perceptions of note-tak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Key words】interpretation teaching; note-taking; faithfulness in interpretation; consecutive interpretaion; translation learner
【作者簡介】胡怡(1995.03.0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東南大學翻譯碩士研究生,碩士,學生,研究方向:翻譯與技術、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交替?zhèn)髯g中筆記對翻碩學生的口譯效果干擾性研究”(項目批準號:SJCX18_0088)的成果。
一、調(diào)研背景
口譯筆記是譯員在口譯現(xiàn)場通過一定的職業(yè)化手段即席、迅速地整理過的“提示性”筆頭記錄(林超倫,2014)。由于人工作記憶的廣度有限,約為7±個信息單位,保存信息時間約為30秒(Baddeley 2000),口譯筆記的作用在于對譯員短時“工作記憶”或一定時間內(nèi)的長時記憶的提示性補充,并不能完全替換下譯員的記憶職能,但可以起到某種“路標”的作用。(鮑剛,1999)
但是,對于正處于學習階段、尚未完全步入口譯市場的翻譯學習者而言,尚未完全掌握筆記與口譯各項精力需求的平衡,因此,有時筆記沒有起到輔助記憶作用,反而阻礙了理解和記憶。(王巍巍,李德超,2015)
近年來,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nèi)外對口譯筆記的研究主要放在筆記技能、認知分析和筆記的教育培訓上(李進榮,2017),很少涉及口譯筆記對口譯忠實度,尤其是對初學者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東南大學2017級及2018級翻譯碩士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調(diào)查漢英交替?zhèn)髯g筆記對翻譯學習者的口譯忠實度影響,分析了其筆記的記錄特點、存在問題以及對口譯筆記的認知情況,以期對口譯教學和翻譯學習者口譯學習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調(diào)研方法
1.調(diào)研對象。本次調(diào)研選擇的對象為東南大學翻譯碩士專業(yè)2017級及2018級90名在校生。其中,2017級學生已完成口譯相關課程,包括會議口譯與高級口譯,而2018級學生正在學習交替口譯課程,因此,調(diào)研對象都有一定的交替?zhèn)髯g基礎,并且了解或掌握口譯筆記技巧,有助于調(diào)研工作的準確性。
2.數(shù)據(jù)收集。本次調(diào)研形式以問卷調(diào)查為主,采用線上發(fā)放的形式,共發(fā)放電子問卷90份,收回71份,其中有效回復卷71份,無效回復卷0份。調(diào)查問卷包括15個題項,選擇題與填空題結合,內(nèi)容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口譯筆記學習程度、口譯筆記記錄方式、短時記憶認知、口譯筆記難點及原因、口譯輸出結果以及學生自評。
3.數(shù)據(jù)分析。對于有效回復卷,按照題號順序統(tǒng)計答題人數(shù),按照各題選項統(tǒng)計百分比;同時,將調(diào)研對象以及存在問題進行分類,更有針對性地整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三、調(diào)研結果
1.口譯及口譯筆記學習情況。
問題(1)交替口譯接觸時間:不到1年為28人(39.44%);1-2年為34人(47.89%);3-4年為8人(11.27%);4年以上為1人(1.41%)
問題(2)是否獲得口譯證書(多選):CATTI二級口譯為5人(7.04%);CATTI三級口譯為4人(5.63%);上海中/高級口譯為17人(23.94%);無證書為48人 (67.61%)
問題(3)是否接受過系統(tǒng)的筆記訓練及其掌握程度:接受過,且有一套自己的筆記體系為11人(15.49%);接受過,但效果不佳為31人(43.66%);沒接受過,但有一套自己的筆記體系為5人(7.04%);沒接受過,筆記效果不佳為24人(33.8%)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調(diào)查人員(87.33%)接觸口譯的時間為0-2年,并且大部分調(diào)查人員(67.61%)沒有獲得過口譯相關證書;對于筆記掌握情況,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59.15%)表示接受過系統(tǒng)的筆記訓練,但其中大部分人(43.66%)認為訓練效果不佳,此外,在所有調(diào)查人員中,大多數(shù)人(77.46%)對自己的筆記學習情況不甚滿意,因此可以判斷,此次調(diào)查中,大多數(shù)學生處于口譯學習的初級階段。
2.筆記記錄情況。
問題(4)筆記記錄傾向記下哪些要點(多選):名詞信息為45人(63.38%);邏輯關系為39人(54.93%);一個完整的句子為6人(8.45%);能記多少記多少為35人(49.3%)
問題(5)筆記內(nèi)容完整度占比:大于80%為0人(0%);60-80%為27人(38.03%);40-60%為32人(45.07%);小于40%為12人(16.9%)。
結果顯示,口譯筆記中的名詞信息是大部分人(63.38%)關注的重點,邏輯關系緊隨其后,其次便是盡可能地記錄所有信息,而傾向記錄完整句子的人數(shù)僅為6人,說明學生對于口譯筆記是有選擇性的記錄;對于內(nèi)容完整度的占比,沒有學生選擇大于80%,由于此項研究存在一定主觀性,因此筆者針對此題項,隨機抽取了10名調(diào)查者,查看他們真實的漢英筆記記錄情況,通過與原文對比,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完整度大于80%的人數(shù)有4人,因此此題項的結果仍然有待考究。此外,一項有關筆記對交傳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顯示,筆記數(shù)量在一定范圍內(nèi)越多,譯者翻譯的內(nèi)容越忠實原材料,但如果筆記數(shù)量過多,則會干擾譯者在翻譯中的思維。(張琳琳,2015)
3.筆記與腦記的精力分配。
問題(6)無筆記輔助時,200漢字內(nèi)容可以記下內(nèi)容百分比:80%以上為1人(1.41%);60-80%為32人(45.07%);60%以下為38人(53.52%)。
問題(7)筆記與腦記的比例分配:4:1為24人(33.8%);3:2為27人(38.03%);2:3為16人(22.54%);1:4為4人(5.63%)。
問題(8)面對熟悉題材,是否會調(diào)整筆記與腦記的分配:會,我會減少筆記,增加腦記為51人(71.83%);會,我會增加筆記,越多越好為10人(14.08%);不會,我的記錄方式不變?yōu)?0人(14.08%)。
結果顯示,在無筆記輔助時,超過一半的學生(53.52%)選擇60%以下,可見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短時記憶能力有所欠缺;從筆記與腦記的比例分配看來,大多數(shù)學生(71.83%)更偏向于將專注力放在筆記上,正如一項對學生譯員與職業(yè)譯員翻譯策略的對比研究上所指,受試學生即使已經(jīng)接受過無筆記交傳訓練,但仍傾向于依賴筆記(王巍巍,李德超,2015);而面對熟悉的題材時,大部分學生(71.83%)選擇減少筆記記錄,更關注于腦記,說明大部分學生選擇有意識地主動獲取原文信息,并且希望通過自己的信息處理來傳達原文內(nèi)容,因此可以初步判斷,面對熟悉的題材,相比筆記記錄,大部分學生認為主動對信息自行理解加工是更為有效的口譯方式。而口譯質(zhì)量又與認知加工呈相關性,口譯產(chǎn)出質(zhì)量越高,其筆記所反映出的認知加工越深入。(湯月婷,2016)
4.口譯筆記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問題(9)遇到不認識筆記情況的頻率:經(jīng)常為43人(60.56%);偶爾為23人(32.39%);極少為5人(7.04%)。
問題(10)無法認出筆記的原因(多選):筆記符號臨場編纂為35人(49.3%);邏輯關系不清楚為28人(39.44%);筆記寫了一半沒寫全為39人(54.93%);字跡潦草,無法辨認為44人(61.97%)。
問題(11)不認識筆記時,采取過的應對手段(多選):停下口譯,仔細辨認為10人(14.08%);迅速編造為48人(67.61%);跳過不譯為43人(60.56%);整段放棄為2人(2.82%)。
從結果可以看出,半數(shù)以上的人(60.56%)口譯時會經(jīng)常不認識自己的筆記;對多數(shù)人(61.97%)而言,筆跡潦草是無法認識筆記的原因之一,并且半數(shù)左右的人因為筆記符號臨場編撰和筆記沒寫全而不認識筆記,這些都反映出答題者筆記技巧的掌握還不算熟練,缺乏一定的練習;不認識筆記時,迅速編造和跳過不譯是多數(shù)人曾采取過的應對方式,口譯輸出的忠實度便會由此受到影響。
5.對口譯筆記的認知及自評。
問題(12)一眼就認出筆記時的口譯忠實度表現(xiàn):即刻翻譯,效果良好為27人(38.03%);即刻翻譯,效果欠佳為19人(26.76%);停留一兩秒后再翻譯,效果良好為18人(25.35%);停留一兩秒后再翻譯,效果欠佳為7人(9.86%)。
問題(13)你認為筆記對口譯的幫助大嗎:非常大,沒有筆記無法口譯為11人(15.49%);比較大,大部分記憶依賴筆記為52人(73.24%);一般,筆記只是提醒工具為8人(11.27%);很小,主要依靠短時記憶為0人(0%)。
問題(14)你認為短時記憶對口譯重要嗎:非常重要為60人(84.51%);比較重要為9人(12.68%);不重要為2人(2.82%)。
問題(15)口譯忠實度自評:總體良好,略有不足為2人(2.82%);表現(xiàn)一般,有待提高為29人(40.85%);表現(xiàn)欠佳,還需努力為32人(45.07%);不盡人意為8人(11.27%)。
結果顯示,一眼認出筆記時,即刻就能翻譯的人占多數(shù)(64.79%),反映出理想情況下的筆記記錄對學生口譯具有較大的正面影響,反之,由于口譯質(zhì)量與譯者輸出的流暢度緊密相關,因此,口譯整體質(zhì)量勢必會受到停頓的影響;從對筆記的認知上看,大多數(shù)學生(73.24%)認為筆記對口譯的幫助比較大,體現(xiàn)出他們對筆記具有一定的認可度,而絕大部分學生(84.51%)都認為短時記憶對口譯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腦記比筆記對口譯的幫助更大。然而事實上,雖然翻譯學習者對短時記憶有相當大的認可,但他們對筆記的依賴性卻遠勝于腦記,這一認知與行動上的差異,是學生需要攻克的難點。
四、結語
本次調(diào)研研究了漢英交替?zhèn)髯g筆記對翻譯學習者的口譯忠實度影響,結果顯示,翻譯學習者口譯筆記與口譯忠實度存在一定相關性。具體表現(xiàn)為:1.學生記錄筆記時對信息的獲取具有較強主動性,并且普遍認可短時記憶對口譯的正面影響,會嘗試借用短時記憶減輕筆記負擔;2.大部分學生對口譯筆記依賴程度大于短時記憶,在做筆記時,精力分配會失衡,學生過于注重筆記記錄而忽略對原文的理解,口譯忠實度便會受到影響;3.此次調(diào)查中的大多數(shù)學生處于口譯學習的初級階段,因此筆記記錄技巧掌握還不夠熟練,在口譯輸出時便會出現(xiàn)無法正確解碼筆記符號的情況,從而影響口譯忠實度。
針對以上調(diào)研結果,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翻譯學習者應減少對筆記的依賴,培養(yǎng)短時記憶能力,合理對筆記與短時記憶進行精力分配;2.翻譯學習者應加強筆記技巧練習,形成自己的筆記體系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從而避免因無法識別筆記導致口譯輸出不佳的情況;3.翻譯學習者應提高自身聽辨能力,學會從原文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其意而忘其形,合理利用口譯筆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diào)研內(nèi)容含較多主觀性題型,調(diào)研結果有待驗證。此外,此次調(diào)研以漢譯英交替口譯為背景,即對原文無聽力理解障礙的情況下進行,因此若想更全面了解筆記對口譯產(chǎn)出的影響,也應當將英譯漢的口譯背景考慮在內(nèi)。
參考文獻: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林超倫.實戰(zhàn)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王文宇,周丹丹.口譯筆記內(nèi)容與口譯產(chǎn)出關系的實證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2).
[4]劉芹,許薷.英漢交替?zhèn)髯g筆記數(shù)量與口譯質(zhì)量相關性研究——基于上海某高效MTI學生的實證研究[J].上海翻譯,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