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山
〔關鍵詞〕生命教育;感恩意識;責任意識;敬畏生命;逆商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0-0079-02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最美的芳華,本該絢麗多姿,精彩綻放。但是,卻偶有青少年由于暫時的心理煩擾、學業(yè)挫折或家庭變故等因素選擇了輕生,著實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毋庸置疑,這些悲劇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了現實教育的難隱之痛,即生命教育的缺失。那么,在悲劇發(fā)生之后,我們不得不要反躬自?。荷逃膬r值和意義何在?我們究竟有沒有落實好生命教育?
教育是因生命而來,也是為生命而行。生命教育,既是所有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其立足點和落腳點。在對青少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應該時刻不忘筑牢生命教育的根基。
首先,我們需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感恩和責任意識。每個生命的到來,都是上蒼最美的眷顧。特別是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可能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為了使孩子們能夠更好地成長,父母都會精心撫養(yǎng),悉心培育。在此過程中,他們含辛茹苦,卻甘之如飴;他們任勞任怨,卻不求回報。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這就是父愛如山、母愛如海的最好詮釋,這就是人性的最偉大之處,無論如何贊美,都不為過。
身為孩子,要領會父母這份良苦用心,更要存有發(fā)自肺腑的對父母的感恩之心。而要感念父母之恩,最起碼就要做到不違逆父母的初心,活好自己,甚至能讓父母引以為傲。更進一步來說,這種感恩意識還需要上升為責任意識,即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和贍養(yǎng)。常言道: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贍養(yǎng)父母,為父母盡孝,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青少年應該懂得的生而為人的最基本的責任。如果連這點責任意識都沒有想到、都沒有盡到,何談自己身為公民的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
當孩子具有了這樣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后,他們就會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屬于自己,更屬于父母。那么,在產生輕生念頭之時,他們如果能夠回望身后的父母,想象父母可能因自己輕生而要經歷那種連世間任何生離死別所無法比擬的錐心之痛時,或許能幡然醒悟,回心轉意。
其次,我們要引導青少年學會敬畏生命?,F代思想家施韋澤就指出,從倫理學的角度看,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存在于普遍聯系之中,都有賴于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與此同時,任何生命都是寶貴和神圣的,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存在的權利。隨意地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都是對生命本身最大的褻瀆。因此,我們要深植敬畏生命的意識。
常言道:“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苯逃恼嬲康木驮谟趩拘褌€體生命的智慧潛能和人格理想,使每個生命都能夠得到自由而又全面的發(fā)展,“各得其所”,“美美與共”。這不僅是對個體成長和權利的尊重,更是對生命本身價值和意義的敬畏。敬畏生命,既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最深刻的社會意義。唯有敬畏生命,才能使教育行穩(wěn)致遠,才能使人類社會獲得持續(xù)的發(fā)展進步。
敬畏生命,不僅指向外界,關愛別人的生命;也指向主體自身,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既不能隨意損害外界個體的生命,也不能有意斷送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就是對家人、對社會最大的負責。輕生的青少年之所以誤入歧途,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珍貴。生命雖然是自己的,但就倫理學而言,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沒有隨意傷害自己生命的權利。盡管任何生命都來自偶然,但都值得珍惜。
最后,生命教育更離不開對孩子逆商的培養(yǎng)。在現代社會,優(yōu)勝劣汰,人生若要獲得更好地發(fā)展,取得一番成就,不僅取決于人的智商和情商,也取決于他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揆諸現實,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面對人生的陰晴雨雪和冷暖風云,無法回避。沒有不經歷挫折失敗的成功者,只有害怕挫折失敗的放棄者。越是取得大成就的人,經歷的逆境挑戰(zhàn)就越大。所以,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和困境,在困境中永不言棄,百折不撓,迎難而上。具體來說,我們要教會孩子生存能力,培養(yǎng)其忍耐力和自制力,為其創(chuàng)造更多與外界交流和接觸的機會,培養(yǎng)其自信心、合作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使孩子在面對困境時能夠處變不驚,泰然自若,并能從困境中獲得更好的成長。
很多青少年自幼成長在優(yōu)渥的家庭環(huán)境中,缺少足夠的人生歷練,往往不能正確地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挫折和困境。一旦遇到挫折或困境,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如何戰(zhàn)勝,而是如何逃避如何擺脫。這就直接反映了現實生活中逆商教育的不足。透過無數的悲劇案例,我們應該深入思考:逆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如何讓逆商教育有效滲透在教育實踐中。
當代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曾說:“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要努力為每個人的生命發(fā)展提供精神的守護與支撐。所以,生命教育勢在必行。落實好生命教育,關鍵在于筑牢根基,從而使孩子們深懷“感恩的心”,無論“坎坷辛苦”“花開花落”,都要“有勇氣”“不認輸”,都要“感謝命運”,珍惜自己。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石龍中學,東莞,523325)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