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科英
【摘要】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如何在第一學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驗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呢?本文以教學二年級“有趣的七巧板”一課為例,剖析“步步生趣、層層感悟、環(huán)環(huán)深入”等過程,著力改變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實踐學習活動妙趣橫生、富有意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獲得初步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綜合與實踐 活動經驗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熬C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小學第一學段的“綜合與實踐”更側重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驗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獲得初步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如何以“綜合與實踐”的教學作為一個突破口,著力改變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妙趣橫生、富有意蘊,是我們一直探索與思考的問題?,F(xiàn)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一課教學為例,談談我們的教學實踐。
一、步步生趣。讓課上得有意境
蘇教版教材的學習素材是經過反復推敲、精心選取的,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之前準確領悟并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將教材上所提供的素材加以整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同時融入趣味性的元素,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促進學生的思維參與。
教學時,我們首先讓學生聽童話故事,同時出示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貓和小羊的圖片,讓學生從這兩幅圖中找到學過的圖形。同時,指出這些學過的圖形都是用數(shù)學上一種非常有趣的玩具拼成的,這種玩具就是“七巧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課的一開始,通過講述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隨后的觀察建立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激起他們對于新知學習的愿望。
在初步認識“七巧板”之后,我們?yōu)槊總€學生準備一套“七巧板”學具,讓他們采用闖關的形式開展拼圖游戲。
第一關:用2塊拼,觀察拼成了什么圖形;第二關:用3塊拼,看看拼成了哪些圖形;第三關:用4塊或者5塊來拼,拼出更多學過的圖形。
在組織活動時,每一關都請動作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去拼,教師還現(xiàn)場拍攝學生的作品當堂展示。在第三關時,采用倒計時的方式讓學生在一分鐘內拼出學過的圖形,而且越多越好。游戲的形式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拼圖的積極性,學生在嘗試拼圖的過程中熟悉了“七巧板”中的各種圖形,還初步感受了這些圖形之間的特點和聯(lián)系。
在學生初步嘗試用“七巧板”拼出簡單圖形的基礎上,繼續(xù)讓他們拼出課始故事中的小動物。學生通過看圖順利地完成了拼圖,之后,讓學生欣賞用“七巧板”拼出的各種有趣圖案。
以上設計采用講童話故事的形式引入,隨后引導學生通過拼圖游戲感受“七巧板”的特點,最后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用七巧板拼出字母、數(shù)字和小動物等有趣的圖案。學生在充滿童趣的課堂氛圍中逐步走進有趣的“七巧板”,在用“七巧板”拼圖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圖形的特點,感受“七巧板”變化的奇妙。
二、層層感悟。讓課上得有意思
“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提倡開放的活動設計,給學生留下更多思維的空間。但“開放”并不等于簡單的“放開”,探究也不是漫無目的地去嘗試。有效的開放需要教師把握教學實質,貼近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他們精心設置臺階,引導他們逐步深入體驗,在層層感悟中掌握知識的內涵。
在學生闖關游戲的過程中,及時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引導學生感悟。
出示學生用“七巧板”中的2塊拼成的圖形(圖略)。
提問:仔細看看,它們都是用幾塊“七巧板”拼的?拼成了什么圖形?
追問:觀察三角形和第一個四邊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小結:用相同的圖形可以拼成不同的圖形。
感悟“七巧板”的“一巧”:仔細觀察前三個圖形,你能大膽猜一猜,拼出的圖形和七巧板中形狀一樣的圖形大小相同嗎?
出示學生用“七巧板”中的3塊拼成的圖形(圖略)。
體會:用3塊拼,可以拼出不同的圖形,有三角形、四邊形和五邊形。
感悟“七巧板”的“二巧”:觀察第一排的3個三角形,你覺得我們拼出的三角形會和“七巧板”中的哪個三角形一樣大?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出示學生用“七巧板”中的4塊、5塊拼出的圖形(圖略)。
小結:塊數(shù)越多,可以拼出的圖形就越多。用6塊、7塊來拼,會有數(shù)不清的變化,能拼出更多我們學過的圖形!
以上教學,我們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層層感悟中逐步體會七巧板的“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魂。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與知識在不斷碰撞、摩擦、調整從而達到融合的一段旅程。學生充分經歷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思考問題的經驗,覺得這樣的課有意思。
三、環(huán)環(huán)深入,讓課上得有意義
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需要自主思考,自主活動,自主發(fā)展。但是這種自主并非完全自己做主,而是在教師指導和引導下,有目的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自主。為此,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握學生真實的思維脈絡,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在引入“七巧板”之后,我們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你能將“七巧板”中的7塊板分分類嗎?想想可以分成幾種不同的圖形,分別有幾塊?
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分為四邊形和三角形,四邊形有2個,還有5個都是三角形。
要求:任意拿出一個三角形和同桌比一比,有什么發(fā)現(xiàn)?(5個三角形有大有?。?/p>
追問:你能把這5個三角形按三角形大小再分分類嗎?(七巧板中的5塊按大小可以分成3類)
在前面的拼圖游戲之后,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都能拼出正方形。
提問:用“七巧板”中的幾塊可以拼出一個正方形?你能再用不同的塊數(shù)分別拼出正方形嗎?
出示學生拼成的正方形(圖略)。
啟發(fā):用“七巧板”中的2塊、3塊、4塊、5塊和7塊,都能拼出正方形。是不是中間藏著訣竅呀?我們來探索一下。
用3塊拼成的正方形:正方形的一半是中三角形,這兩塊小三角形拼出的也是中三角形,兩個中三角形又可以拼出一個正方形。
用4塊拼成的正方形:正方形的一半是大三角形,另外一半就是我們剛剛拼出來的三角形。那這個三角形還能用上面哪個三角形來替換呢?你覺得“七巧板”怎么樣?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象拼圖,根據(jù)給定的線框,想一想怎樣選擇“七巧板”拼出松樹、金魚、房子圖(圖略)。
上述教學中認識“七巧板”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停留在一般的認識圖形層面,而是打破常規(guī),引導學生對“七巧板”中的7個圖形進行兩次分類。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它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能力的發(fā)展反映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為此,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有意識地加以滲透。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也為學生后面感悟拼圖的方法打下了基礎。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在引導學生用七巧板中的2塊、3塊直至多塊拼圖之后,抓住拼圖中的難點——拼正方形來引導學生操作,隨后針對操作結果進行分析比對,發(fā)現(xiàn)隱藏的規(guī)律。先找出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因為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能拼出一個正方形。在用4塊的時候發(fā)現(xiàn)用3塊拼的三角形就是前面拼出的三角形,也就是說都可以用前面的三角形來替換拼出一個正方形。而這拼正方形的過程其實無形中又將闖關游戲中拼圖的方法進行了鞏固。
對于學生來說,模仿拼圖的難度并不大。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還需更高層次的挑戰(zhàn),于是設計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只出示實物的線框圖,三幅圖的難度是循序漸進的:第一幅圖是看圖直接說出從上到下是用哪幾塊拼出了一棵樹;第二幅圖是為了鞏固用兩個小三角形能拼出一個和“七巧板”中一樣大的正方形;第三幅圖讓學生憑借之前操作的經驗及多次思考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先進行想象,再操作,并不斷調整,從而完成拼圖。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對“七巧板”中圖形特點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升,獲得了完成拼圖后的成功體驗。
在“綜合與實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相關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同時,“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還需要展現(xiàn)并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有價值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從而解決問題,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