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娟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呢?簡單的概括成五個字就是:聽、說、讀、寫、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核心素養(yǎng)”在閱讀課的教學中都能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因此語文閱讀課應(yīng)該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群文閱讀”“主題式閱讀”“點面式閱讀”代替?zhèn)鹘y(tǒng)的單一課文解讀,課堂教學將更高效,更有指向性。
關(guān)鍵詞:核心素養(yǎng);閱讀;課堂;轉(zhuǎn)變
語文教材的編排按單元劃分,每個單元中的幾篇課文有的有內(nèi)在、外在的聯(lián)系,但不少課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不大、拓展性不夠,學生就教材學教材,獲得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變革語文閱讀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大膽地編改教材,深度“備課”。
一、備主題,打開主題閱讀之窗
主題閱讀,就是圍繞著某一主題、難點或熱點問題進行閱讀活動,小學語文教材編選中,往往一個主題只有一兩篇文章為例,這樣學生對于同篇章的文章理解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對其情感的體悟也不能深入,那么想要對同一主題的文章有更細致的理解,增加同主題或類似主題文章的閱讀指導,是語文老師需要“備”的課。
以蘇教版六下《漁歌子》為例,這篇文章刻畫了一個悠然自得的“漁父”形象,前兩句表現(xiàn)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后兩句正面刻畫漁父的形象,作者有意選取的這些景物不但展示了西塞山前世外桃源般的環(huán)境,更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醉于山水,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意向。其實漁父的形象意蘊豐富,如柳宗元的《江雪》,詩人營造出來的就是一種孤獨、冷寂的氛圍。他釣的不是魚,而是一種堅持、獨立、高潔。再如李白的《行路難》中的“漁父”,則有坐等為官的意向。此時教師適時介紹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就能明白為什么同樣是漁父,垂釣的內(nèi)涵卻相差甚大?
根據(jù)教材中原有的文本選入相似主題的文本教學在小學六年的教材中還是有很多,如教到教到《珍珠鳥》,可以選入滬教版中《金色的腳印》《綠毛龜》這樣以人與動物相處為主題的文章,當然還有其他主題的文章。教師抓住一個主題進行多篇對比閱讀教學,這樣的主題式備課不但教會了學生抓住哪些重點突破理解困難,更是解決了由教材中單一的文本給學生帶來的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備作者,揚起點面閱讀之帆
要了解一個作者的寫作風格,單靠一兩篇文章就加以概括,顯然還是片面的,但是小學語文教材都是以單篇進行閱讀,對于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樣的閱讀量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從長篇文章中節(jié)選出來的篇章教學,更需要讓學生由單篇閱讀進入整本書的閱讀,這樣我們就能將點連成線,將線連成面,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體會全文的基調(diào),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此,備課時,還需要抓住作者,掀起學生由點到面的閱讀之帆。
《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這一章記錄了童年的蕭紅和祖父在一起時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在備課時可以通過體會、閱讀文字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蕭紅童年的快樂與美好,在此基礎(chǔ)上加入《呼蘭河傳》中 “小團圓”這樣一個同齡人的悲慘遭遇與蕭紅美好的童年做對比,這樣的反差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好奇,此時教師簡介蕭紅的童年遭遇,讓學生明白,蕭紅童年的快樂全都是來源于她的祖父,那祖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通過簡短的文章學習是看不清祖父清晰的面貌的,要想深入了解蕭紅的祖父,走進《呼蘭河傳》將是不二的選擇,當然蕭紅的優(yōu)秀作品也不僅這一篇,為了達到最大的推介作用,蕭紅一生經(jīng)歷的坎坷還需要繼續(xù)介紹,每個階段的坎坷經(jīng)歷在《棄兒》《生死場》《失眠之夜》等作品中都有顯露,這樣為課文閱讀過渡到課外閱讀就架起來最理想的橋梁,最大限度地以點帶動了面的閱讀。
以點到面的閱讀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了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能力,也讓學生從文字(重點字詞感悟)走向作者,再從作者走向文字(作者寫作風格的感悟),更是讓學生學會將文字與作者結(jié)合起來,多維度解讀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三、備結(jié)構(gòu),掀起群文閱讀之浪
習作表達是較能傳達一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寫作水平高低除了與學生的閱讀量有關(guān),更與教師課堂的習作指導有關(guān)。兒童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類似的篇章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法,群文閱讀,能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提供知識積累,起到“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所以合理地利用一篇篇“例文”、深入地分析文本結(jié)構(gòu),讓學生掌握某一種習作的技巧是教師應(yīng)該“備”的課。
蘇教版六年級《三打白骨精》一課,寫作結(jié)構(gòu)值得教師深入挖掘,教給學生,這一課通過描寫白骨精的三變,引出孫悟空的三打,全篇情節(jié)一波三折,但是在這三變與三打之間聯(lián)系卻不是很大,各情節(jié)之間沒有嚴格的先后發(fā)展順序,屬于并列式反復(fù)寫作手法,再縱觀整本《西游記》,唐僧師徒經(jīng)歷的九九八十一難也屬于大的并列式反復(fù)寫作手法。《小壁虎借尾巴》《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樣的童話故事更是這一寫作手法的簡單體現(xiàn)。而繪本故事《愛心樹》屬于遞進式反復(fù),故事之間有著先后的發(fā)展順序。這樣的群文閱讀,既讓學生對這些寫作手法有了明確的區(qū)分認識,更是熟悉了這樣的寫作結(jié)構(gòu),有效指導了習作。
充分關(guān)注文本結(jié)構(gòu),將閱讀教學指向習作,提高閱讀的質(zhì)與量,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備教材時不僅僅要關(guān)注人文性,也要關(guān)注工具性,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習作能力融合起來。
教師應(yīng)該學會“備”課,在“備”中提高學生閱讀量,在“備”中提高課堂效率,在“備”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因此,課堂的轉(zhuǎn)變,皆由“備”而來。
參考文獻:
[1]莫提默·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商務(wù)印書館,2004.
[2]何勇.小學語文教師[M].上海景條印刷有限公司,2017.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