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琴
【摘 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文化差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異國的文化與社會,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多元化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學會互相尊重,學會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與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學習;中西文化差異;風俗習慣;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歷史典故;非言語交際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社會意識、歷史文化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相當?shù)奈幕町?。筆者現(xiàn)從以下幾方面談談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只注重對學生語言知識的傳授,即偏重語音、詞匯、語法,而忽視了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也就是很少注意到語言的文化內容和表面相似的語言形式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盡管發(fā)音正確,語法上也無懈可擊,但說出來的話往往令人費解,甚至誤解。外國人一般能容忍我們在講英語時所出現(xiàn)的語音或語法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往往耿耿于懷,因為這些文化錯誤不符合他們交際的規(guī)則,在其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甚至會在價值體系上產生沖突。例如:外國人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視為私事,不喜歡別人詢問。而中國人見面卻喜歡聊家常,并不認為詢問這些有什么不妥。如果遇到外國人就問“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紀?)“How much do you make?”(你掙多少錢?)勢必會引起外國人的反感,甚至會破壞雙方的關系。中國人一般會買較貴重的禮物,認為花錢越多,越能表達對對方的情意,直接送錢也是常見的。而英國、美國人則只選擇一些有意義的小禮物,只要對方喜歡,接受的人則不會在意是否貴重,直接送錢就更令人難以接受。
二、在教學中進行英語文化知識的滲透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讓學生了解中西風俗習慣的差異
盡管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文化差異造成中西方語言使用的巨大差異,也給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帶來了困難。日常生活中的寒暄、問候、稱謂、委婉、禁忌等都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制約。漢語中的關心式問候較多涉及私人狀況,如:年齡、婚姻、收入、家庭、健康等等,這在英語國家中是大忌,是侵犯他人隱私。因此,在與英語國家的人們交談時如果涉及屬于隱私領域里的事情,會引起對方極大的不快和反感。又如,英美人收到禮物時會當面打開并說:“Thank you for your gift.Its so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而中國人會把禮物收起來,等客人走后才打開。因為西方人認為,當著對方的面打開禮物是禮貌的,而在中國人看來則相反。再如打招呼,中國人見了熟人、朋友常會說:“吃飯了嗎?”而英美人聽了會感到大惑不解,因為“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在英語中是表示邀請對方吃飯的意思。如果說話者是未婚青年,就可能意味著向對方提出約會。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明顯有很大區(qū)別。中國人聽此類話語后會予以謙虛的回應,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Thank you”。根據(jù)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認同或接受對方的贊揚。
(二)讓學生了解中西價值取向的差異
Hofstede認為,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由他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和他積累的生活經驗決定的。西方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念與中國的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會通過語言反映出來。在中國文化中,人的個性受到限制,在向外界呈現(xiàn)自我傾向于自謙,壓低自己的實際成就和優(yōu)點;西方文化崇尚個性的張揚、競爭和進取精神,傾向于肯定自己,努力表現(xiàn)積極的自我形象。例如:在回應別人贊揚時,中國人多遵循“謙遜準則”,予以否定,以“哪里,哪里”“過獎了”“不敢當”等應答;美國人多遵循“贊同準則”,欣然接受,常說“Thank you”“Thanks,I myself enjoy it too!”以示對說話者觀點之贊同,達到了與中國特色的貶己尊人相同的禮貌目的。這種自謙與自贊的差異也積淀于表現(xiàn)文化主流觀念的成語中,如:漢語中褒義的“滿招損,謙受益”;英語中的“Dont hide your light under a bushel”(不要掩蓋你的亮點)等。
(三)讓學生了解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幾個句子間無連接成分,好像大量動詞雜沓堆上,句間關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卻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四)讓學生了解中西非言語交際的差異
與語言交際一樣,非語言交際也存在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體語上,如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的不同。在我國,當一個小孩傾聽一位長輩說話時,其眼神應該是往下的。眼神往下低著不僅是一種很適宜的傾聽行為,也表示了對長輩的尊敬。直視長者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是挑釁,更甚者表示敵意。而在一些英語國家里,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是在傾聽長輩說話時要直視對方的眼睛,這是尊敬長輩的表現(xiàn),也是合適的傾聽行為。小孩子要是一直盯著地板看的話就不是一種禮貌行為,更甚者會讓人覺得是羞愧或者懷有敵意。另外,體距行為在不同文化的國家里表示不同。如:在美國,同性朋友交往時很少保持親近距離,否則雙方會感到極度不安。然而在漢文化里,同性年青人手拉手散步不足為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非語言文化內容的導入。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因此,英語學習者要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以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寬視野,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會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毛鋒,徐緋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中國學生英語學習方式的影響[J].教育學術月刊,2010(05)
[2]裴潔君.小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2)
[3]王秀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J].學問·現(xiàn)代教學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