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小學科學課越來越受重視。由于小學生受認知水平限制,教師更應該積極面對、正確引導他們對于科學的思考。文章以教師的一些實踐經(jīng)驗對小學科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提出見解及分析。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小學科學;有效學習;提問猜想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05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45
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小學科學的地位往往不如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高。普遍對小學科學教學有著錯誤的認識:科學內(nèi)容大多是一概而論,且科學成績與學生升學無關。然而,在新課標落實的同時,教師也應該以課程標準提出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出發(fā),重新制訂自己的教學計劃,讓學生真正能在科學課上獲益。
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課,很少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互動。這樣單方面的教學的效果微乎其微。另外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扼殺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影響學生在后續(xù)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這極不利于教師培養(yǎng)我國未來高素質人才。所以,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再幫其解決。愛因斯坦曾說“一個問題的產(chǎn)生通常要比它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現(xiàn)今的學生常常因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環(huán)境的影響壓抑著對于問題的好奇心,面對困惑不敢問,或者不知道怎么問,什么時候問。即使提出問題,但因沒有提出教師預設好的問題,也可能令教師隨意帶過,再次進入到自己預設好的環(huán)節(jié)中來。
其實,提出問題也是新時代提倡的自主學習的基礎,只有從根源鼓勵、激發(fā)、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才能讓學生對于生活中隨時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保持強烈的探究欲望。而這樣的心態(tài)也會自然而然地帶到課堂中,從而實現(xiàn)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愿學習的根本愿望??茖W最為這樣的一門特殊課程,對這樣的任務也應該放在教學首要位置上來。
將這樣的任務帶到課堂中來,面對每一課題的研究,教師大可以將教學內(nèi)容中與生活相關的東西提煉出來,作為課程的引入。通過一些學生熟悉的場景快速進入到課本里面所要講授的不熟悉場景中,讓學生在思考中形成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快速抓到課程的核心,提煉出關鍵問題,也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對后面課程的深入探究確定了方向。
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課堂問題明確,探究方向明了,那在研究出結論的“漫漫長路”中,大膽猜想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從樹上落下一個蘋果就可以延伸到地球的引力方向。試問,如果不是有著大膽的猜想,如何能夠將二者相聯(lián)系呢?當然,大膽的猜想并不是盲目的猜想,大部分的猜想還是要建立在對于已知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上來提出的。這對猜想的開放性與合理性的把握,就需要老師來進行指導。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植物的共性與不同之處,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的植物有哪些特點,從而更有利于后續(xù)教學的開展。
教師作為學生的啟蒙老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從而正確、快速地引導他們對于問題的思考和想象。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獨立思考是不夠的,合作學習探究也是新時代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僅要讓學生想得出,同樣也要說得出。
三、實驗探究
在學生的低齡階段,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根據(jù)人類心快不及手快的定律,在科學領域,一定不要壓抑他們動手實踐的欲望。教師需要在盡可能合理的范圍內(nèi),讓學生動手做,親身在科學的海洋中遨游,在是對科學探究最好的感悟過程,當然,科學是未知的領域,安全是一切的前提。
學生對于科學的親手實踐,正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相信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可以真正享受科學探究所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感。例如在《種子的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妨事先安排學生在家中取幾顆綠豆或者是黃豆,帶到學校,統(tǒng)一用盛水的器皿培育綠豆種子,讓學生未來三天的課件定期進行綠豆種子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為何綠豆發(fā)出芽來。
小學生與未知的科學容易真正碰撞出火花。在啟蒙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帶著自己真實的情感走進來,在用自己真實感受到的東西走出去。所有的教師都希望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從玩中學習到知識,才是令他們驕傲的。這個過程也是需要教師在一定的目的性的引導下進行。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領者,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是要控制在教師一定的計劃中來。哪里快,哪里慢,哪里可以學生自主完成,哪里需要教師的一些引導,都需要在教師大致的計劃中。這樣其實是給了學生最大的保護,但無形中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從而使得課堂從“教師的獨角戲”變成“學生的舞臺”。
四、結語
課堂45分鐘目的在于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作為小學科學的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放開手腳,讓學生擁抱課堂,遨游在科學探究的世界中。當然教育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改進的過程,同樣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與學習。希望通過教師自身的努力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自主性學習。
參考文獻:
[1]黃曉,孫麗偉.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guī)范化和學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2]徐金武.試析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guī)范化和學科化[J].新課程(下),2016 (7).
[3]倪勇.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1).
[4]錢春澤.論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
[5]張立新.淺論新課改下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的策略和方法[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10).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岳艷琴(1984.11— ),女,漢族,甘肅莊浪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