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學
[摘 要]普通高校所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滿足新人才發(fā)展要求,對于非音樂專業(yè)學生開設音樂選修課,可以幫助其全面發(fā)展,促進其健康成長。此次研究主要是基于音樂鑒賞探討分析多元文化視野的音樂欣賞,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欣賞;音樂鑒賞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157-02
隨著全球一體化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世界文化交融性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成為新發(fā)展趨勢。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育主要是廣域范圍內的音樂文化教育。多元文化音樂鑒賞活動不僅包含音樂知識,還包含跨領域范疇,能夠全面體現(xiàn)出立體化特點。
一、音樂欣賞內涵分析
音樂欣賞往往涉及到多個問題,在評價音樂作品時應當采用鑒賞法還是欣賞法。欣賞主要是接納審美對象,但是公眾并不是對所有音樂審美都能夠接受。鑒賞主要是通過理性思維鑒別和賞析審美對象。從某種程度上看,欣賞具備感情傾向,人們在使用“欣賞”一詞評判作品時沒有注意到主體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并且引導主體在音樂作品選擇上存在強制性話語權[1]。即引導主體選擇作品滿足審美標準,但是此種選擇方法無法體現(xiàn)出音樂整體性特點。如果將特定語境中的欣賞概念應用到所有音樂中,就會導致一部分人存在音樂苦痛感。而音樂鑒賞主要是基于理性態(tài)度分析和把握音樂,屬于鑒別和賞析音樂作品。
公眾認為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人們在欣賞外文音樂時主要是通過音樂節(jié)奏和聲音輕重找尋到共鳴。然而音樂無國界之分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在19世紀40年代,有學者采用歐洲人所普遍表現(xiàn)出的經(jīng)典樂曲在某學校進行測試,該樂曲中包含憤怒、悲傷、恐怖和尊敬等元素,但是通過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樂曲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有學者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播放給京劇愛好者聆聽,并且通過語言引導聆聽者了解該樂曲的世界著名性,但是該京劇愛好者卻從中發(fā)現(xiàn)部分音調聲音比較平直,沒有帶腔。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音樂并不能超越國界和民族。
關于音樂內容問題,我們也都認為音樂沒有內容,因此附加了較多內容。音樂美學觀點主要包括自律論和他律論。其中自律論也屬于形式論,其主要認為音樂內容屬于音樂運動形式。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為魏晉時期嵇康,自律論的問題在于音樂可以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他律論屬于反映論,認為音樂內容能夠全面反映出社會生活,屬于音樂以外的客觀因素。此種理論學說屬于唯物主義思想。
二、音樂話語和角色定位
音樂鑒賞首先需要明確音樂的基本定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音樂定義為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充分反映出顯示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于音樂的基本定義是否合理,能夠將受眾審美接納作為價值取向。由于音樂是將“樂音”作為基本形式,包括現(xiàn)代音樂、儀式音樂和通俗音樂表演等。
通俗音樂并不是平俗或者庸俗,國人歷來都是以儒家思想作為行事原則,希望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在音樂當中也能夠表現(xiàn)出儒家為人處世的思想[2]。但是由于當前各類外來文化的侵襲,出現(xiàn)了形象消費和廣場娛樂的后現(xiàn)代文化特征,因此導致通俗音樂逐漸走向低俗。
儀式音樂屬于他人眼中的音樂,通過多元文化為自身文化提供了參照物。由于多數(shù)地區(qū)還存在民俗儀式音樂,此類音樂與音樂廳的音樂存在差別,盡管儀式音樂在審美價值上不及音樂廳,但是其在文化功能上卻顯著高于音樂廳。比如鄉(xiāng)親鄰里會通過喪葬儀式音樂參與祭祀活動,能夠凝聚鄉(xiāng)情親情。對于音樂廳音樂來說,其比較注重審美價值。通過儀式音樂的文化功能能夠擴展音樂審美價值[3]。例如美國現(xiàn)代作曲大師凱奇《4分33秒》樂曲屬于世界上最輕鋼琴作品,沒有伴奏任何音符,鋼琴和演奏家只屬于表演道具。此種演出方式呈現(xiàn)出音樂行為。因此觀眾將詞中表演作為特殊音樂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凱奇將音樂作品作為對音樂的訴說。在傳統(tǒng)音樂觀念看來,此種表現(xiàn)形式非?;恼Q。但是從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角度分析,給音樂作品提出了新的思考。此種音樂類型可以為人們思考音樂文化提供依據(jù)。
三、音樂鑒賞層次和方法
(一)音樂類別分析
音樂類別主要包含以器樂藝術為主的專業(yè)音樂和以民間歌舞為主的民間音樂。對于專業(yè)音樂來說,作曲和演奏均屬于二次創(chuàng)作。音樂聲音存在非語義特點,這樣會導致音樂創(chuàng)作和鑒賞存在間距。受眾在聆聽音樂作曲時會附加一系列內容。對于民間音樂來說,功能在于娛樂而非審美,表演者也屬于接受者,因此能夠實現(xiàn)傳授同體的音樂感受。在鑒別不同類別音樂時,必須了解音樂技法特點和文化內涵。
(二)音樂鑒賞層次
音樂鑒賞層次應當從知聲、知音和知樂等層次入手。對于第一個層次來說,民族國家對多元音樂文化的價值存在認同感,但是人類對聲音具備生理感知。由于生理感知與生活經(jīng)驗有關,通過聲音節(jié)奏的變化能夠引發(fā)情緒變化,不需要專門進行學習[4]。第二層次屬于審美愉悅,主要是在感知基礎之上體驗不同音樂風格類型,該層次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第三個層次屬于理性鑒賞。理性把握音樂內容,能夠有效了解音樂基本技法,之后再帶著認同感去欣賞音樂。
音樂鑒賞的第一要求在于傾聽,能夠積累豐富的音樂知識和經(jīng)驗。其次需要學習音樂技法,了解曲式結構,這樣能夠及時掌握音樂發(fā)展布局。再者為文化修養(yǎng),確保自身文化修養(yǎng)達到一定境界之后,在音樂鑒賞時能夠與音樂意境完美整合。同時還應當深入剖析音樂作品,充分掌握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如果僅僅依靠音樂表現(xiàn)聲音是無法對音樂意義進行判斷[5]。此處所講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不是簡單地翻閱創(chuàng)作人員的生平經(jīng)歷。
(三)器樂與歌唱鑒賞
在音樂鑒賞當中,對于復雜性問題需要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和掌握音樂本質及其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對音樂求同求異的比較分析,能夠使公眾更好地認識音樂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中應當注重結合求同求異的比較分析,這樣可以充分了解音樂特征。通過比較分析,能夠掌握音樂本地特征,還能夠領悟音樂內在含義。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的音樂價值進行分析。在欣賞歌唱時主要劃分為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對于民歌來說,應當注重聲腔和意義。由于民歌主要是聽“味”,聲音屬于先天性因素,多數(shù)歌唱家都是因為聲音條件比較好而被培養(yǎng)。民歌演唱使用方言能夠提升味道,這樣能夠體現(xiàn)出民歌的地域性特點。多數(shù)民歌在大型舞臺上演唱時往往使用普通話進行演唱,這樣就丟失了民歌的原生態(tài)韻味。民歌唱法應當注重“聲音”與“情感”兩個因素,音樂旋律和歌詞應當與表達內容一致。
對于流行音樂來說,其大多數(shù)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行為和語言上沒有顧及社會規(guī)范和期望,導致我國音樂品質下降。如果在音樂文化中僅僅作為消費者,不注重生產(chǎn)和參與,將會加大社會負擔。在歷史年代中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均體現(xiàn)出積極向上和使命感,但是在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中大多呈現(xiàn)出病態(tài)情感,顛覆了責任意識[6]。因此對于該類音樂來說,必須確保大眾具備自己的鑒賞標準。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主要為青少年休閑娛樂的工具,可以作為調節(jié)性音樂。
第二,器樂鑒賞。器樂主要包含標題類鑒賞和炫技型鑒賞。對于標題類鑒賞來說,應當結合音樂技法和創(chuàng)造意圖,深入了解和掌握題材深層含義。然而將價值意義深入到音樂作品中,通過音響能否承擔作者思想感情?比如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從標題上看該樂曲屬于意境悠遠且充滿詩意的曲目,但是樂曲實際上表達了悲傷情感。通過下行嘆息音調詮釋了作品風格。使用二胡揉弦技巧對基本音調進行五變奏,由此構成完整的音樂作品。有例如嗩吶曲《百鳥朝鳳》,聽眾在欣賞音樂時往往不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蘊,比較注重音樂炫技型模仿鳥鳴的聲音。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鑒賞應當注重多元化文化背景,現(xiàn)代音樂藝術已經(jīng)不再依靠傳統(tǒng)音樂概念。隨著多元音樂文化的出現(xiàn),必須持有平等的音樂觀念。音樂無國界,但是卻具有不同類別,因此在鑒賞時必須具備價值標準,理性看待不同音樂類型。
注釋:
[1]郭鳳玲.多元文化下音樂的多樣性——評內特爾《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部分章節(jié)[J/OL].黃河之聲,2018,23(23):128—129.
[2]王?虹.多元文化視域下對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鋼琴教學理念的思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36(04):71—75.
[3]徐銘睿.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身體”內涵認知——基于管建華《后現(xiàn)代音樂教育學》相關內容的思考[J].當代音樂,2018,15(12):46—48.
[4]顧曉瑩.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及人才培養(yǎng)研究——評《高等音樂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28(10):106.
[5]王小玲.多元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03):66—67,106.
[6]楊文歡.基于多元文化語境下非藝術類高職院校音樂公共選修課教學探析[J].黃河之聲,2015,13(23):56—58.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