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提升閱讀教學質(zhì)量,教學時應運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積極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關(guān)鍵詞:提升;閱讀教學;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9-013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26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質(zhì)量關(guān)系到其今后各科學習的閱讀品質(zhì),所以,小學閱讀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如何提升閱讀教學質(zhì)量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下面就我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所取得的成效來談談一些具體做法。
心理學研究結(jié)果表明,興趣是一切工作、學習的原動力。因此,在教學伊始,教師就應想方設法以教材為載體,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興趣后,此時學生求知的欲望最強烈,思維也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他們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教師應立刻放手讓學生自學。
例如,學習《鯨》一課時,我在教學伊始,一邊出示多媒體課件(寬闊的海面,深海中各種海底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戲,一只巨鯨浮出海面),一邊動情地介紹:“在藍色海洋中,生活著許許多多的生物。其中有一種動物,它是哺乳動物,你們知道是什么動物嗎?”學生齊聲答道:“鯨!”師追問:“課前,教師讓大家搜集有關(guān)鯨的圖文資料,現(xiàn)在,誰能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這時學生個個饒有興趣,有的說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共有八十多種;有的說白鯨能發(fā)出幾百種聲音,可稱得上“口技”專家;有的說座頭鯨捕食方法很巧妙。在學生興趣最濃厚的時候,我相機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課文《鯨》,本課也向我們介紹了有關(guān)鯨的一些知識,同學們能不能通過自學,從文中提取到更多有關(guān)鯨的知識?!睂W生的思維頓時被調(diào)動起來,大家興致勃勃地獨立閱讀課文,并很快讀懂了有關(guān)鯨的知識。
由此可見,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弄懂課文中的一些簡單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少一些費時無效的串講串問,騰出大量的時間去幫助學生解決文章的重難點。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從教材實際出發(fā),借助語言文字激發(fā)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多思、深思,不斷生疑、質(zhì)疑。對于簡單且非教材重點的,可不必作答,或簡單帶過;對于雖較簡單,但涉及教材重點的,就當場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并適當深化;對于有一定難度,但非教材重點的,就讓學生暫時存疑,課后自行查閱資料或討論解決。
在質(zhì)疑過程中,為了繼續(xù)發(fā)揚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教師可適當采用表揚、鼓勵的方式。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以往讀書走馬觀花、敷衍應付的壞習慣,還可以促使他們在獨立閱讀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去理解課文,把握重點,發(fā)現(xiàn)難點并提出與教材重點緊密相關(guān)的疑點,從而幫助教師有的放矢地講解、分析課文,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從學生中提取出來的重點問題,疑難問題,教師不可大包大攬,仍然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通過激烈爭論尋求到準確的答案,以達到個性化的閱讀、個性化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在學生自學之后,有一位學生提出:“為什么對待同一首詩的評價,母親覺得‘精彩極了,而父親覺得‘糟糕透了?我怎么不清楚呢?”這一問題的提出,令教師精神為之一振,因為它切中了文章的重點。于是,我不急于對此進行解答,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討論:“是啊,同一首詩,竟會引起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是不是因為父母親的水平不同而導致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先找找父母親的不同評價分別對‘我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再想想為什么不同的評價會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最后再返回來討論同學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學生沿著教師指引的路線,再次研讀文本,并與同學展開激烈的爭論,最后都達成了共識:父母對“我”的一首詩作出不同的評價,那其實都是緣于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同而已,這樣,來源于學生的問題,也在學生中得到了解決,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習課文時,如果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則不利于整個知識的總結(jié),因為每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因此,學生自學、質(zhì)疑、討論問題后,在對課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礎(chǔ)上,教師還必須對課文知識點進行梳理,理出層次,讓學生從文本的感性認識中提升到理性的認識層面。
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xiàn),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立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5).
[2]吳定菊.小學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的策略初探[J].讀寫算:教師版, 2016(40).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鐘綠柳(1974.5— ),女,漢族,福建詔安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提升學生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