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雯
摘要:口譯員工作的場景有很多種,其中宴會接待是極為常見的一種口譯情景。漢英口譯學習的重點應是口譯的技巧和方法,盡量減少文化差異對口譯的消極影響。此文分析的是如何在宴會接待中做好翻譯,如何更好地促進雙方的交流。
關(guān)鍵詞:宴會口譯;英漢互譯;口譯技巧
一、引言
宴會口譯以交替?zhèn)髯g為主,極少數(shù)有耳語同傳。因為宴會場地和環(huán)境的特殊性,耳語同傳實施起來的難度較大,因此以交替?zhèn)髯g居多。宴會口譯主要有三大特點:講究禮儀、語言松散、主題寬泛。筆者從事英漢翻譯多年,在宴會接待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下面筆者將從具體的案例分析中闡述在宴會接待情境下如何做好英漢互譯。
二、宴會口譯三大特點
(一)講究禮儀
宴會接待中因為有外方的嘉賓,因此譯員應該遵循國際外交禮儀,包括譯員的座位選擇、就餐禮儀、說話禮儀等。例如,有一次筆者在接待美方嘉賓時,提前了解嘉賓的身份背景,得知美方客人是教育領(lǐng)域的專家,所以譯員更要注意自己的談吐,提前了解中美兩國的教育領(lǐng)域常識和可能會提到的生詞,做好譯前準備。在就餐的時候,我坐在中方主賓和外方主賓之間,或者是中方主賓的左手邊(因為以右為尊,右手邊是外方主賓的位置)。在非正式的場合下,譯員是可以就位用餐的,但切忌埋頭吃飯,不要眼里只盯著菜,要記住譯員的任務是翻譯而不是來吃飯的,所以吃飯也就是象征性地吃一點,一來是大家可以在輕松融洽地氛圍下聊天交流,二來譯員需要隨時開始翻譯,所以不能一口吃太多,不能吃需要咀嚼很長時間地食物。如果是在正式場合,餐桌上都擺好了就餐嘉賓地名字,那譯員就需要坐在中外兩位主嘉賓的側(cè)后面,不能就餐。
(二)語言松散
在宴會情景下,一般分為兩種場合。一種是商務宴會,是需要在餐桌上談生意或商榷某個事件(活動)的具體事項;另一種是交流宴會,在宴會上只是單純地做交流,抑或分享自己的一個觀點,抑或分享最近發(fā)生地一件小趣事。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宴會,因為講話者都不是提前寫好了發(fā)言稿和談話的內(nèi)容,所以源語肯定是比較松散的,就好比我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一樣,不會提前寫好稿子,對話雙方的內(nèi)容有著很大的任意性和不可復制性,而且宴會上大家的氛圍還是較開會的時候輕松多了,所以語言也會零散一些,而且地道的語言也會隨時從講者口中出現(xiàn),甚至還有一些俚語。宴會接待的這一個特點無形中給譯員造成了一些壓力,但正是這種場合,所以要求譯員有更高的理解力和總結(jié)概括能力、自信穩(wěn)重的節(jié)奏,才可以促進宴會的交流。
(三)主題寬泛
考慮到宴會場合的特殊性,講話者交流的主題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整場宴會聊下來也不可能只圍繞一個話題討論,因此譯員平時需要事先了解中方和外方在餐桌上喜愛討論的主題,一般都會涉及到菜肴、酒店環(huán)境、會議日程和計劃、對上午剛結(jié)束的會議的看法、生活趣事、時政新聞等等,因此,譯員事先了解最近的國際動態(tài)、酒店背景、會議日程以及掌握菜肴的基本翻譯法。在宴會翻譯中,對菜肴的翻譯是必定會碰到的工作內(nèi)容,在餐桌上談論吃到的食物是人之常情,因此譯員是離不開菜肴口譯的,下面筆者會進一步對菜肴口譯作出經(jīng)驗總結(jié)。
三、譯員如何做好宴會口譯
(一)譯前準備
譯員在譯前應認真搜索資料,掌握背景知識,建立個人所需詞匯庫,拓寬知識儲備,才能保證良好的臨場發(fā)揮。譯員可以提前準備的內(nèi)容包括有:中外雙方的背景,如單位、職稱、身份、國籍的適當表達;會議的時間、地點、路線、安排等信息;宴飲情景中常見詞匯的積累;菜名及基本的烹飪方法和飲食文化;餐桌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臨時話題;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等。其次,口譯員需要事先與主辦方溝通,了解宴會的舉辦目的:歡迎、感謝、慶?;蛘呒o念等等。最后,口譯員必須注意宴會的形式:正式宴會、冷餐會、雞尾酒會或是茶話會等其他形式。
關(guān)于宴會接待口譯,向外賓介紹菜肴也是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譯員還必須積累最常見的菜肴名稱翻譯方法,最常見的譯法為烹飪方法+主料(形狀)+
(with)輔料。例:牛肉豆腐 Beef with beancurd,西紅柿炒蛋 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同時,還應記住一些當?shù)靥厣?,比如“北京烤鴨”是”“Beijing roast duck”,“宮保雞丁”是“Kung Pao Chicken”,“揚州炒飯”是“Yangzhou-style fried rice”等等。中國菜肴烹飪方法種類繁多,可基本總結(jié)為九種做法:煎 fried,炒 stir-fried,炸 deep-fried,燒 roast,燜或燉 stewed,蒸 steamed,紅燒 braised,白灼 scalded,烤 barbecue。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還有一些用比喻來表達美好愿望的菜肴。為了加強雙方的文化交流,譯員可以首先表達菜名的美好愿望:比如“金玉滿堂”可譯為“the hall filled with treasures”,然后再進一步解釋它烹飪用的材料“shrimp and egg soup”。在翻譯的過程中,中式菜名包含具體意象,例如動物,植物,譯員需要考慮西方文化,判斷這個意象對于目標聽眾來說是否具有同樣的象征意義。有一些常見的菜肴,如果按照字面翻譯可能會嚇壞目標聽眾,比如“獅子頭”,若譯為“l(fā)ion head”和譯為“meat ball”,效果便會大不相同。
(二)譯中
譯中考慮到兩種場合,一種是比較正式的商務宴請,在餐桌上很大可能會談到項目或者生意的具體細節(jié),因此譯員要拿出紙筆來記下一些數(shù)字和名稱,以免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錯誤,避免給后續(xù)的商務談判帶來麻煩。
相反,如果是較為輕松的宴飲會,譯員首先要注意禮儀,在任何時候只要有人開始講話,譯員便要盡快把嘴里的東西咽下去,準備開始翻譯了,因此在上文中筆者也提到了在宴會口譯中,譯員不要一直進食,盡量不吃需要咀嚼很長時間的食物。最好的方法是,去宴會口譯前先吃到七分飽,然后到了餐桌上只是和大家象征性地吃一點,記住譯員的任務主要是翻譯,而不是吃飯,不要有“吃一頓免費的午餐”的想法。
在譯中口譯員要注意一條基本原則:譯員不能自作主張地加入餐桌地會談中,更不能擅自和某一方開展對話。假設譯員在翻譯過程中詢問對方“Do you think it possible?”“How do you feel about...?”是絕對不允許的??谧g員是雙方交流的橋梁,但是絕不能將雙方交流變成三方會談,未經(jīng)詢問,口譯員不能擅自作出評論。請注意,如果是向譯員提出的問題,口譯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但在正式場合,口譯員一般不要代替賓客回答問題。要記住口譯員只負責傳譯,而非給出問題的答案,即使是在傳譯的過程中,也不要加入自己的觀點。
(三)譯后
宴會口譯結(jié)束后,譯員應協(xié)同客戶把外方嘉賓歡送離開才算完成工作,宴會結(jié)束后,譯員應當辨證總結(jié)自己的表現(xiàn),把經(jīng)驗和錯誤積累起來,可以寫在筆記本里,便于以后再次參加宴會口譯的時候拿出來復習,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查找自己每次工作的進步和不足。譯員不該因為某一次的錯誤而對自己喪失信心,翻譯不可能做到完美,我們只能追求接近完美,通過一次次的練習和持之以恒的學習,不斷積累經(jīng)驗,才能不斷減少錯誤發(fā)生的頻率,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四、結(jié)語
口譯的工作形式在近年來呈現(xiàn)多樣化形式,譯員不再是簡單的翻譯機器,而是要盡量做到“隱身”工作的同時,要讓中外雙方感到非常自然和舒適??谧g的復雜化也對譯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因為宴會口譯內(nèi)容比較松散,客人比較放松,我們就忽視宴會口譯的研究和翻譯過程中的任何一步工作。相反,我們要善于總結(jié)宴會口譯的特點,才能更好的做好譯員本職工作,促進雙方愉悅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成程.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與菜肴翻譯技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2):154-155.
[2]郭琳.宴會口譯略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4:68-69.
[3]戈瑜琤.淺析接待宴飲情景下漢德傳譯的口譯困難與技巧[J].安徽文學,201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