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靜
摘 ? ?要: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一書集結了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心血。作者在深入研讀的過程中受益匪淺。為了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中學歷史教師要在提升學識素養(yǎng)、精讀史家論著、堅持寫作訓練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 歷史教師 ? ?學識素養(yǎng) ? ?閱讀論著 ? ?寫作訓練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朱煜,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一書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見解深刻。筆者在深入研讀的過程中受益匪淺。接下來,筆者就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談談想法。
一、提升學識素養(yǎng)
近年來,“研究型教師”方興未艾。有學者認為,“研究型教師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豐富的專門知識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斷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實踐,始終帶著敏感的研究意識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反思并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①。這就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胸襟視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扎根于“歷史學”土壤,又要充分汲取“教育學”“心理學”等養(yǎng)分。
歷史教育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兼容歷史學與教育學之特色。歸根結底,歷史教育要深植于“歷史”的學科土壤,否則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相應的史學理論和專業(yè)基礎。朱煜老師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豐厚的史學素養(yǎng)。例如,為了說明“研究性教學”的歷史淵源,他旁征博引,從孔子、朱熹談到蘇格拉底,從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立者威廉·馮·洪堡談到美國教育家杜威再談到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②,用力甚勤。論文寫作如此,課堂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師者心中有溝壑,學生眼前易見山川。歷史教師只有具備廣博高深的學識基礎,才能精準解讀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整合歷史碎片、打通知識壁壘。
“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應該是歷史教師具備的基本素質。它有助于強化個人獨立分析和專業(yè)思考能力。筆者曾經聽過一堂公開課,有人贊其上課“活動豐富,趣味十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對這種教學風格不以為然。但囿于學識的匱乏,筆者難以說清其緣由。其實,“‘滿堂灌是一種現(xiàn)象,灌輸式是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思想,其與啟發(fā)式相對應……灌輸式運用不當可以導致‘滿堂灌,即無目的的滿堂活動不過是‘滿堂灌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因此,以滿堂活動替代滿堂講不是課堂教學的進步和未來方向”③。至此,筆者方才恍然大悟,“灌輸式”教學既可以通過“講授”,又可以通過“活動”表現(xiàn)出來。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合理、恰當?shù)厥褂没顒臃桨?,切勿喧賓奪主。由此可見,厘清專業(yè)教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理智、客觀地思考課堂教學實態(tài),增強專業(yè)反思能力。
顧頡剛先生曾說:“假如教員本身素養(yǎng)不足,那么即使懂得教學法也是沒用的?!雹芡瑯樱艚處熤痪邆錃v史基礎,對教育理論一知半解,那么課堂教學將是徒勞。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在堅守學科陣地的同時,也要注意融匯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并將之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中學歷史教師只有視域開闊,學貫中西,融通古今,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正所謂“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二、精讀史家論著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朱煜,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實質上是一部論文集,其中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大多內容精煉、見解深刻。筆者驚嘆于朱煜老師豐厚的史學素養(yǎng)。但是,閱讀這些文章的主要意義“其實并不在于吸收知識,而是提供思考的學習與聯(lián)系”⑤,感知作者提出問題、分析史料、得出結論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閱讀精彩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中了解:文章的結構如何?作者是如何闡述他的觀點的?整體的行文布局如何?等等,進而逐步感知作者的治學道路和學術風格,于“潤物細無聲”中提高學術水平和論文寫作能力。例如在《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一文中,作者為了說明何炳松看法的全面性,先從古代歷史教育內容談起,“在古代,歷史教育的內容相當狹窄,如《春秋》以記載魯國一地的政治史為主;古巴比倫和古代亞述最早的歷史就是帝王本紀……政治史果真是人類歷史的全部嗎?何炳松不這樣認為,他說:‘人類的活動除政治、戰(zhàn)爭以外,當然還有美術、文學、科學、宗教、哲學同其他一般的文化”⑥,由此自然而然地說明何炳松見解的科學性。初讀時,筆者眼前為之一亮,姑且將這種從反面入手的寫作方式稱之為“逆推法”。
在本科及研究生學習階段,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余,若能精讀一些史學名家之作,對于培養(yǎng)研究興趣、夯實自身基礎、促進專業(yè)發(fā)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樣,在職中學歷史教師若能研讀學術論文,將受益匪淺。朱煜老師曾撰文指出,學術論文研讀作為一種高層次的繼續(xù)教育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在職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具體表現(xiàn)為“有助于豐富歷史教師的專業(yè)學識”“有助于提高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助于提高歷史教師的研究能力”⑦。由此可見,研讀史學名家之作,應成為歷史教師“終身學習”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三、堅持寫作訓練
論文撰寫屬于學術工作,就應該遵守學術規(guī)范。《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中的文章都恰如其分地做到了這一點。單從注釋一項,就可見一斑。凡引用之處,皆有注釋可以追本溯源。有時還特地標明“轉引”,表示轉引自別人的成果,規(guī)范嚴謹。從中筆者體會到了朱煜老師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深感加強正規(guī)學術訓練的重要性。
文風嚴謹,并不意味著晦澀難懂。朱煜老師的文章中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跨專業(yè)詞句,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他在分析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的教育現(xiàn)狀以后,提出了“作為‘工作母機的高校歷史教育專業(yè)在未來中學教師的培養(yǎng)上,注意拓寬專業(yè)口徑”⑧的建議?!肮ぷ髂笝C”是制造機器和機械的機器,為各類工業(yè)提供各種機械設備,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心臟,在工業(y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高校歷史教育專業(yè)致力于培養(yǎng)師資力量,是培養(yǎng)中學歷史教師的“搖籃”。兩相類比,真是再恰當不過?!翱趶健笔且粋€專有名詞,指的是槍、炮管的內直徑。筆者認為,這里的“拓寬專業(yè)口徑”指的是增設相關學科課程和輔修系列課程。平白樸實的語言瞬間變得風趣幽默起來。諸如此類的詞語“嫁接”十分巧妙,全文顯得嚴肅又不失活潑。
毋庸置疑,朱煜老師的寫作水平十分高超。這與他筆耕不輟、堅持訓練是分不開的。以《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一文為例,原稿為1999年所作,2017年收入本書時略有修改。筆者曾經閱讀過原稿。細細體味、兩兩比較過后,就可以發(fā)現(xiàn)原作遠遠遜色于新作。寫作水平有如此大的飛躍,恐怕得歸功于他十八年如一日的認真、堅持。水滴石穿之功,說易行難,朱煜老師顯然是我輩學習的楷模。這里,筆者借用偉大詩人屈原之語,加以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歷史教育是一項需要付諸實踐的活動。在理解概念、明確原則的基礎上,我們仍然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認識。正如英國教育理論家阿弗烈·諾夫·懷海德所說:“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藝術?!雹峤逃髽I(yè),關乎成長,聯(lián)系未來,而教師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師者,需要懷著沉甸甸的責任感和敬畏感負重前行,同時不斷學習進取,促進專業(yè)發(fā)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雖然道路險阻漫長,但堅持一路前行,終將到達。
注釋:
①溫勇,宋廣文.研究型教師及其發(fā)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6(9):69.
②⑤朱煜.研究性教學與高校歷史教學改革[A].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131,135.
③馬衛(wèi)東,主編.歷史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6.
④顧頡剛.中學歷史教學法的商榷[A].顧頡剛全集(35)[C].北京:中華書局,2010:100.
⑥朱煜.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A].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3.
⑦朱煜.學術論文研讀與歷史教師的繼續(xù)教育[A].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236.
⑧朱煜.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A].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233.
⑨[英]懷特海,著.莊蓮平,王立中,譯.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