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匾胍魳罚怪艹蔀橐环N教學手段,一種教學方法,無疑會對渲染起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拓展學生思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等方面會起到生動活潑、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它也對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素質(zhì),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音樂教育;滲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事例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弊鳛檎Z文教師,應在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吸收融合其它各學科中的有利因素,為我所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處于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動、愛表現(xiàn)、善模仿等特點。他們愛玩、愛唱、愛游戲、愛活動,這些都是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需求,他們坐不住,坐不久。這一切都是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手段必須多樣化,以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因此與其它學科相比較,音樂更具情境性、趣味性和感染力的優(yōu)勢。下面,筆者談談音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放在一節(jié)課開頭,幫助引入教學,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教師、教學內(nèi)容之間對話的過程”,上課前,播放一段流行的音樂,可以使學生盡快從課間狀態(tài)脫離出來,迅速集中精力,跟上老師的思路。如果是一節(jié)公開課,用音樂引入既可以緩解教師的緊張情緒,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又可使師生盡快融為一體,進入學習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音樂應用于一節(jié)課開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筆者先放上一段富有廣西壯族特色的音樂,伴著清亮的蘆笛,開始娓娓地介紹“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在音樂的引導下,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品位課文內(nèi)容時配以音樂來醞釀情緒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朗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效果,教師常借助多種豐富的朗讀方式。如:齊讀、領讀、分角色讀、錄音朗讀、表情朗讀、配樂朗讀等,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jié)奏,和諧婉轉(zhuǎn)的韻律,呈現(xiàn)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為語文的教學及學生語感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礎。在這些朗讀方式中,筆者著力嘗試將音樂元素運用到朗讀教學中,形成了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教學寫景散文《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教師可先用幻燈顯示出課文的插圖,然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家想去漓江游玩一番嗎?”并抓住契機創(chuàng)設情境:“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坐上小船、輕輕蕩起雙槳,盡情地去游覽桂林的山水吧!大家坐好了嗎?”接著安排兩人劃槳并隨機播放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隨著美妙的旋律,教師以導游身份范讀課文。此時,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是秀麗的山水圖畫,蕩漾在學生耳畔的是優(yōu)美的音樂和入情入境的導游語,孩子們又怎能不為漓江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呢?在這優(yōu)美的情境中,學生的想象也悄然展開。在余音繞梁的氣氛下,教師輕聲地問:“你們能說說用自己的小手、小腳撥動漓江水的感覺嗎?”“清涼極了,濺起的小水珠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呢!”“我沒忍心打破漓江的寧靜,但我感受到了迎面吹來的涼風中還夾帶著漓江水那甜甜的氣息!”孩子們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漓江寧靜之美的體驗中,至此,“身臨其境”之感便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課文的意境體驗到了,課文語言的神韻感悟到了,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音樂和圖畫的介入,學生才興致勃勃地朗讀著課文,品嘗著語境,主動地甚至是忘我地沉浸在教學過程中,這種學習活動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課末滲透音樂,升華課堂教學的主題
音樂作為渲染情境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與語文也有相通之處。即都是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的載體。如果選擇與課文內(nèi)容感情相通的時代之音,把音樂和語音溝通起來,根據(jù)音樂的語音、旋律、節(jié)奏,通過教師的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lián)想,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產(chǎn)生通感,就能在他們腦海中浮現(xiàn)生動的課文畫面,并與作者在課文中抒發(fā)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在審美追求中提升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繹,陶治性情,升華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樂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如:筆者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當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學生看到的是一位低頭踩縫紉機的、瘦弱的、貧苦的母親寧可自己挨餓也不愿兒子學不到知識的偉大的母親形象,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想想自己的母親,教師隨即播放《母親》這首歌,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將文中的母親、歌曲中的母親、自己的母親聯(lián)系起來,自然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母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緊接著讓學生給自己的母親寫幾句話,既積累了語言,又深化了情感,體現(xiàn)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李吉林主編.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園藝小學,甘肅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