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永良
摘要:文學藝術類課程如何滲透核心素養(yǎng),始終是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一大難題。本文從穿越時空的對話、以文證史以畫講史、感悟心靈的交流三個角度,分別聚焦于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三大核心素養(yǎng),結合具體的課例分析,闡述了如何在文學藝術類課程中進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文學藝術類課程;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規(guī)定:“歷史課程要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就明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方向和目標。接下來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尤其是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文學藝術類的課程,如何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信是讓很多一線教師頭疼的一個問題。筆者結合兩堂市級公開課——人教版必修三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藝術》和第22課《文學的繁榮》,進行案例分析,對如何在文學藝術類課程中培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一、穿越時空的對話——形象化的時空觀念
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都是時代的回響。我們可以從文藝作品中去感受時代的變遷,與作者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實現(xiàn)對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充滿魅力的書畫藝術》一課,教師獨出心裁的從“探尋古代畫家的心靈世界”的角度,按照“依仁游藝”、“由技進道”、“立象以盡意”三個部分展開教學,探尋繪畫作品中蘊含的時代精神。教師首先分析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通過分析畫中人物形態(tài)、比例以及服飾等,得出尊卑等級等信息,從而認識到繪畫作品中蘊含著濃郁的儒家思想,進而體會到繪畫作品中蘊含著的時代風貌。
在分析《步輦圖》的基礎上,教師又帶領學生分析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教師結合中外繪畫作品的對比,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式學習,使學生得出“道法自然”和“立象以盡意”的結論。經過了上述的學習過程之后,學生們認識到不同時代的作品實質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
通過這場學生與古代藝術家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
又如《文學的繁榮》一課,教師以近現(xiàn)代世界主要文學流派產生的時代為線索,將課程結構分成三個部分:物不平則鳴、為不能發(fā)聲的人發(fā)聲、改造內心改造世界,分別對應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三大流派。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展示了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學生通過對典型作品的賞析,深刻感受到了作品蘊含的時代信息,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yǎng)也得以提高。
二、以文證史、以畫講史——多樣化的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課標》中對歷史解釋的定義,給我們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指明了方向,即要以經過整理和辨析的史料為依托,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客觀描述歷史事物,揭示歷史發(fā)展背后的深層次因果關系。
文學作品雖然不是嚴謹?shù)臍v史研究史料,但是其中卻包含了很多有益的信息,通過以文證史,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某些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助力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如在《文學的繁榮》一課中,教師選取了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為例,展開了以文證史的教學。
教師分別選取了《高利貸者》中的高不塞克,《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紐沁根銀行》中的紐沁根三個形象,結合時代背景展開了分析。高不塞克代表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早期資本家形象,老葛朗臺代表了自由競爭時期早期工業(yè)資本家的形象,紐沁根代表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具有金融寡頭性質的新一代資本家形象,代表了壟斷資本家的崛起并開始與國家政權相勾結。
通過上述分析,教師意圖使學生通過文學作品中資本家形象的變遷,了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及特征,進而幫助學生辨證理解資本主義制度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這種以文證史的歷史解釋方式,將抽象的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概念,形象化、生活化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很好的提升了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充滿魅力的書畫藝術》一課中,教師將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進行對比。教師從作品的視角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兩幅畫作的不同:《千里江山圖》的視角是由遠處凝望,人物幾乎完全融入自然風景之中;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則是近距離的正面視角,人占據(jù)了畫作的中心位置。通過這種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山水畫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與追求,而西方的繪畫則主要體現(xiàn)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理念。這種以畫講史的歷史解釋方式,使枯燥的歷史變得形象生動,使沉睡的繪畫作品具有了鮮活的生命,極為高效地實現(xiàn)了對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感悟心靈的交流——潤物無聲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薄墩n標》對家國情懷的定義,說明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會學生關注現(xiàn)實問題,樹立為國家強盛、民族自強而服務的人生理想。
在每一部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中,都蘊含著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與感悟,都飽含著作者的家國情懷,是進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極好素材。通過對文學和繪畫作品的分析,感悟蘊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可以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比如在《文學的繁榮》一課中,教師選取了《等待戈多》中的一段描寫:
愛:咱們干嗎不上吊呢?
弗:用什么?
愛:你身上沒帶繩子?
弗:沒有。
愛:那么咱們沒法上吊了。
弗:咱們走吧。
愛:等一等,我這兒有褲帶。
弗:太短啦。
愛:你可以拉住我的腿。
弗:可是誰來拉住我的腿呢?
愛:不錯。
弗:拿出來我看看。
教師還向學生補充說明:“戈多是一個救星,是一個希望”,“他要是來了,咱們就得救了”,“要是不來呢,咱們明天就上吊”。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荒誕的表象出發(fā),結合“戈多是一個救星,是一個希望”這一重要信息,分析作者的內心世界:期望有救星出現(xiàn),但是救星卻遲遲不出現(xiàn),希望日益渺茫,內心漸趨絕望。作者的這種思想感情,本質上是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的控訴,表達了對人生、對社會,甚至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憂慮,體現(xiàn)了作者濃郁的家國情懷。由此,《等待戈多》中蘊含的濃郁的家國情懷,有如潤物無聲的春雨一般,滲透進了學生們的內心。
四、結語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須依托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諸如文學小說、繪畫作品等多種類型的素材,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循序漸進地展開。當然,這對教師的史學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理論,加深對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及時關注史學研究動態(tài),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以更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