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慕竹 姜歡 李璟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交際,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化。而我國的影視資源有著豐富的背景資料與鮮活的語言場景,是文化的縮影,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真實的情景體驗和語言環(huán)境。因此,在課堂中正確運用影視資源,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影視資源;文化;語言環(huán)境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與文化合作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加入了學習漢語的行列,世界掀起了一陣“漢語熱”的浪潮,由此也對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漢語語法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難度,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實現學得透徹的目標,仍是現下的一大難題。
當下,隨著互聯(lián)網和影視行業(yè)的興起,影視資源越來越成為年輕人娛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視聽說”的教學模式已于多年前應用于英語教學中,但其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尚未得到普及。如果能將有趣的影視資源引入對外漢語的課堂,將漢語語法的難點分解,在真實的情境中引入、講解和操練語法點,這樣是否就能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恰當地運用影視資料,寓教于樂,讓留學生在更為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漢語、用漢語。
一、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影視資源可以營造相對輕松的語言環(huán)境,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影視資源作為一種媒介語言,能做到無國界,即便學生聽不懂,也能跨過語言障礙,透過畫面與聲音任其發(fā)揮想象力,感受并理解影片。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影視資源的引入無疑大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傳統(tǒng)教學法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厭學、畏難情緒,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但是影視資源不僅真實可感,而且生動直觀,既是學習過程中的潤滑劑,又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開心果,學生在近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驗情境式教學,寓教于樂。
(二)影視資源能最大限度地解決語法難學的問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視聽說能力
影視資源中的現有語境,具有真實可感的優(yōu)勢,集中了圖片法和演示法等教學手段的優(yōu)點,利用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刺激學生的感官,既能呈現出生動有趣的情境,又能提高詞匯和社交用語的運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解決教師“講不出”語法的問題。
外國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表達公式化,對詞匯或者語法生搬硬套,不懂得舉一反三,而影視資源的引入無疑能幫學生在“運用得更地道”上邁出一大步。學生對于詞匯或語法的記憶不再是“填鴨式”的記憶,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的深層次記憶。
(三)影視資源還能營造有效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文化
語言與文化存在著不可切割的聯(lián)系,只有了解語言所在地域的文化,才能更好地運用與交際。將影視資源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播放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影視作品,讓學生逐步體會影片中的文化內涵,生動的畫面沖擊加上豐富的語言效果,輔之以老師必要的講解與分析,會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起到了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文化的效果。
二、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結合教學內容來選取針對性的影視資源
影視資源的選取需要考慮課堂的教學內容,影片需突出教學特點。比如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中醫(yī),認清不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困境,可以播放影片《刮痧》;為了讓留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和古代神話故事有所了解,可以播放動畫片《齊天大圣》加深其印象。在選取合適的影視資源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截取,播放經典片段,幫助學生對語義與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結合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漢語水平來選取影視資源
在選擇觀看什么樣的影視資源時,需充分考慮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程度及漢語水平,并且要考慮到留學生的國籍和觀影偏好,基于這些因素選擇詞匯量和難易程度恰當的影視作品。比如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便適合初級階段的留學生訓練口語和聽力;而情景劇《快樂漢語》則用“劇”承載教學,由淺入深,在各種輕松幽默的生活場景中實戰(zhàn)教學,寓教于樂。
(三)選取積極向上的影視資源,盡量不要涉及敏感問題
在現實交際中,一些詞語和句子一經使用,便具有一定的社會內涵。如果留學生不了解其中的涵義,便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從而導致溝通與交際障礙。因此,選擇積極向上的影視資源,讓學生于其中學習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和正確的交際用語則顯得十分必要。
三、結語
有人曾說,20世紀以前的人是“文字的一代”,20世紀以后的則是“影像的一代”?,F下,將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將影視資源與對外漢語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驗情境式教學,必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全方位提升其視聽說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藝.中文電影在中高級漢語視聽說教學中的運用[D].山東大學,2011.
[2]劉巍.影視教學與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現代交際,2010(11).
[3]李曉鵬.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滲透的社會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