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玨 張藝樹
摘 要:當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強。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讓中職心理健康教育適合生命成長”這一教學主張。適合生命成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fā)點、主要內容和本質追求。為此,構建了自己的實踐主張:確定適合生命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構建適合生命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探索適合生命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關鍵詞:中職生;生命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主張
自2004年教育部印發(fā)《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后,各中等職業(yè)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心理健康工作成績斐然,心育體系得到不斷地完善。但在部分中職院校,心育工作仍未得到有效落實。中職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在智力素質、行為習慣、學習能力、就業(yè)競爭力等方面處于相對落后層次,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中職生作為未來產業(yè)結構的技能型人才,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更關乎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wěn)定。因而,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意義重大,我們應充分重視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它更加適合學生的生命成長。那么,如何讓中職心理健康教育適合生命成長呢?
一、確定適合生命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理念之一:
健康是一個連續(xù)體,在健康與異常之間沒有截然的分界線,兩個端點間的灰色地帶就是亞健康狀態(tài)。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過多關注兩個極端心理狀態(tài),即健康與異常。而要針對學生的亞健康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和干預。
2.理念之二:
學校不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咨詢和治療上,即醫(yī)學化,而應放在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和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解決上,尤其是成長過程中的發(fā)展性問題。
3.理念之三:
心理健康教育應服務于正常學生,而不是某些心理異常的學生。馬斯洛提出“真正的心理學應該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研究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創(chuàng)造性,人的積極情感,人的自我實現(xiàn)(即人的所有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與人的不斷成長)。
4.理念之四: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德育,兩者在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和教學目標上都存在差異。因而,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能把心理問題德育化,也不能把德育問題心理化。
二、構建適合生命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上,應遵循發(fā)展性、全面性、差異性、活動性原則。即要以促進發(fā)展為主旨,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差異、年級差異、性別差異,以各種活動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多方面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具體的內容設計上,我們可以參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它認為個體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一個挑戰(zhàn),即人格成長階段的發(fā)展危機。而實現(xiàn)自我成長是青少年時期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根據(jù)這個總目標,我們可以設置如下分目標。中職一年級以心理健康保健知識、環(huán)境適應、激發(fā)學習興趣與動機為主要學習內容;中職二年級以學會悅納自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情緒調節(jié)能力、作好職業(yè)心理準備為主要學習內容;中職三年級主要以培養(yǎng)職業(yè)興趣作、好創(chuàng)業(yè)心理準備及提高挫折應對能力為主要學習內容。
三、摸索適合生命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讓心理健康課切實走進課堂
課堂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只有通過課堂教學,才能挖掘學生潛在內隱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保證學生接受系統(tǒng)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運用熱身活動充分激活學生心理,然后運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等形式,引導并鼓勵學生自我表露,敞開心扉,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此外,心理健康課程也有一套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需要有序的課堂教學保障實施。
2.與時俱進,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當下,我們應把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作為平臺,創(chuàng)新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讓它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xiàn)師生的多元化交流。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進行心理測驗、咨詢預約等互動,也有案例分析、趣味心理、心理知識等自學自助內容。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虛擬、交互、擴充等特點,逐漸弱化心理老師的主導作用,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師生間的交流更加暢通無阻,從而提高心理輔導的效果。
3.樹立全員育人理念,陪伴共同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需要所有人的通力合作,而不是心理老師的孤軍奮戰(zhàn)。班主任、任課老師、父母、朋友、心理委員共同組成了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也形成了學校心育的立體工作網絡。有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tǒng)時,他的內心更具安全感和歸屬感,因而也更容易走出困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需要專職心理老師來解決??傊?。心育工作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人的共同職責。
4.豐富課外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課堂教育帶來的心靈體悟遠遠不如實踐活動深刻。因而,我們還應該以各類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提高對生命的感知。比如各類實訓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得技能,不斷增強就業(yè)競爭力,進而樹立自信心,減少了就業(yè)焦慮。此外,文化藝術節(jié)、各類競賽、社會公益活動等都給學生提供了鍛煉自我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等都會得到提高。只有依托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成為適合生命成長的教育。
總之,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切實圍繞“適合生命成長”這一教學主張,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依托信息化平臺,家校全員參與,才能使中職生成為身心健全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欣.職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N].理論導報, 2011-09-20.
[2]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成長[N].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89(1):9-13.
[3]唐榮.淺論活動教學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N].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6(2)
[4]何忠強,楊鳳池.追尋生命的意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崔景貴.導心教學法的心理教育理念與實踐智慧[J].心理輔導,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