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楠
摘 要:寫作與表達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對學生語文知識儲備是否豐富的檢驗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及應用能力的評價標準。然而受應試教育模式影響,許多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性教學上而忽略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從而導致學生難以在習作表達上有所進步,更不懂得如何將語文與實際日常生活建立有機聯系,不能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本文就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將習作表達融進生活資源提出有關建議,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提供幫助和教學思路。
關鍵詞:五年級語文 習作表達 聯系生活
引言:語文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許多學生存在著對語文寫作的厭煩和畏懼心理,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對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更沒有學會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如何真實生動地通過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不擅長利用語言工具將情感描繪出來,因而在寫作過程中遇到重重阻礙。教會學生建立語言和生活之間的練習,是教師應當重視和思考的。
一、打開“發(fā)現生活之美”的窗戶
生活猶如一條無盡的河流,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寫作素材和靈感。但,“授之以魚不去授之以漁。”教師只督促學生悉心觀察生活而不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方法,鼓勵學生尋找觀察角度,難以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技巧得到提高和豐富[1]。無論是“看”還是“聽”,都要求學生擁有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知能力,只有善于發(fā)現才能有所感悟。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素材,并為學生講解從哪些角度能有所發(fā)揮和值得表達,在講解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發(fā)現生活之美。如在蘇教版五年級課本上冊習作一:“寫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師”練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教師自身為素材來源,根據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接觸和交流,對教師進行描寫,或者記錄教師和學生之間發(fā)生的趣事,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能力。
二、增加表達技巧的訓練
優(yōu)秀語文作品不僅需要學生擁有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更需要學生具有夯實杰出的筆下功夫。粗糙瑣碎的語言只會讓生活素材增添平凡和瑣碎味道,難以體現生活之美和語文魅力,故而注重對學生語言表達技巧的訓練也是寫作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2]。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習作一:“觀察自然現象”寫作練習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布置精美詞語積累和總結寫景手法等任務,重視學生文采提高和對基本寫作手法的訓練。在習作二:“拔河”練習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多地向學生講解多重描寫手法和敘事方法,提高學生對于記敘文的寫作水平,引起學生對記敘文的寫作興趣。
三、建立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學好語文的最終目的是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把教會學生應用語文知識和學會把寫作技能與生活建立聯系,善學善用[3]。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習作三中要求“按照寫新聞報道的方法寫一次體育比賽或學習競賽?!边@就是一個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優(yōu)秀題目,學生可以通過此類訓練提高應用文的寫作能力,同時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有更深的感悟和體驗,對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十分有益。因此,教師應當在寫作課堂上更多講解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文體,例如演講稿,書信,失物招領等等特殊文體,促進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
四、堅持真實為本的前提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傾向采取正面而具有積極意義的素材和例證進行講解。但是生活中難免有具有負面意義的事件發(fā)生。如果為了寫作而過度將生活理想化和美化,將使作文失去真實性和客觀性[4]。美好的片段固然能鼓勵人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但不完美的回憶同樣能給予人啟迪和感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強行限制學生的寫作內容,而是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真實客觀地在作品中展現生活中值得記錄的畫面和事件。這樣方能使習作的習作的學習過程不至于過分片面狹窄,更具有說服力,更能打動人心。
總結
總而言之,將習作融進生活資源,不是口頭上督促學生要細心觀察生活,而是要在實踐和探索中為學生提供方向,鼓勵學生主動走出課堂,發(fā)現生活之美。無論是善于發(fā)現生活之美的眼睛,還是豐富靈活的寫作技巧,亦或是建立與生活聯系的機遇,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用心關注和積極指引。如何將基礎知識和應用實踐在習作任務中巧妙安排,在潛移默化中升華學生對語文寫作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時間的珍視,是建立高效高質寫作課堂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袁媛.基于探究活動的小學高年級寫作教學設計[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孫秋瑾.小學生生活經驗的寫作價值及其實現[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金秋.小學生活作文現狀、原因及改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4]殷亞玲.小學語文寫作策略教學的行動研究[D].揚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