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敘
【摘? ? 要】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當中,作文寫作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小學生覺得寫作文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寫作素材。所以本文對小學語文作文中的素材積累方法進行了總結(jié),希望能夠幫助提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44
作文是小學語文當中的重要考查內(nèi)容,也是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應當放在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上,有了好的素材,無論文筆如何,最起碼小學生能夠有東西可寫,避免憑空捏造或無從下筆的寫作問題。本文從收集素材的幾個主要范圍著眼,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當中的素材積累。
一、從生活中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語文來自于生活,寫作的靈感也是一樣。小學階段的作文安排大多都離不開敘事、寫人、狀物、寫景,而這些方面的素材幾乎全部來源于生活,小學生不會寫作文的原因就是不觀察生活,素材到處都有,只是缺少了發(fā)現(xiàn)素材的眼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率先教會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開心和難過的事,其實這些細微的小事寫起來最容易抒發(fā)感情,而小學生大多不太注意細節(jié),往往哭過笑過就忘記了,真正寫作文時,在自己的記憶中遍尋不到。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所以對于熟悉的人和事沒有注意觀察,常常在進行作文寫作的時候會出現(xiàn)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所以,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有感觸的事進行記錄,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而且這種日記不應限制形式,可以采用任何習慣的記錄方式進行素材的積累,比如看到路邊的老奶奶在賣水果,感覺她步履蹣跚、非常辛苦,內(nèi)心有所觸動,可以通過畫畫、拍照、記網(wǎng)絡日記等更加輕松的方式,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發(fā)現(xiàn)和思考[1]。
二、在教材中收集
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設計非常人性化,為學生選取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章和內(nèi)容,由于課文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課下的預習、課上的討論以及課下的復習,所以是學生印象較為深刻的內(nèi)容。教材中涵蓋的素材類型非常多樣,使用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也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大部分時候作文教學都沒有將教材內(nèi)容看作一種寫作素材,浪費了最熟悉的寫作資料。以《槐鄉(xiāng)五月》為例,這篇課文的文風質(zhì)樸,基調(diào)歡快,色香味俱全,通過對孩子們采摘槐米的描述,展現(xiàn)了勤勞樂觀的槐鄉(xiāng)的孩子們的形象,流露出濃濃的鄉(xiāng)情。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值得參考的段落與句子,比如“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的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作者通過八月里動物和昆蟲的反應,詼諧的將八月有多熱形象地描繪出來。這樣的表達方式比起直抒胸臆的“熱”更能讓讀者感同身受。此外,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字詞和成語也能為作文增色。所以在作文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給學生適當?shù)奶崾荆寣W生明白教材也是一本素材,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知識內(nèi)容,能夠為作文寫作做好積累[2]。
三、從課外閱讀中獲取
創(chuàng)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好的文章與閱讀內(nèi)容和閱讀量是分不開的。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協(xié)助學生選擇有價值的閱讀材料,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素材的選取和分類。由于不同的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所以寫作方式也各有千秋,小學生大部分更喜歡閱讀趣味性強,簡單易懂的內(nèi)容。所以教師應當廣泛涉獵各類文學作品,協(xié)助學生挑選出適合讀的以及適合積累的內(nèi)容。適當為學生提供一些能夠?qū)πW作文有所助益的書單,以供學生參考,讓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中做筆記的好習慣。教師可以嘗試在閱讀課上和學生一起做閱讀筆記,尊重學生的獨特記錄方式,讓學生用單獨的本子對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摘抄和積累,并在此過程中對積累的內(nèi)容進行劃分,作為引導者,教師應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中的一些內(nèi)容進行記錄和積累。教師應當及時檢查學生的積累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類型,查找學生的空缺領域,并向?qū)W生推薦能補足的同類的文章和書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摘抄內(nèi)容進行仿寫和改寫,選擇自己有感觸的內(nèi)容寫出讀后感,為作文寫作做好鋪墊。教師不應將寫作的重點全部放在寫作技巧和手法上,應當合理安排時間,均衡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開拓眼界,讓學生寫出高質(zhì)量高水平的作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3]。
四、在實踐活動中記錄
為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各小學通常會組織一定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鍛煉各方面的能力,此外,小學生也可以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豐富閱歷、鍛煉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能夠積累作文的素材。除了這些類型的活動,小學生還可以在家中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社區(qū)做小志愿者,和同學一起到戶外去運動等等。實踐活動每天都在進行,而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都是作文的靈感來源,教師應當提醒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整理和記錄,不但應記住自己在實踐當中的感觸,還應將實踐當中的細節(jié)整理成文字,方便寫作文時能夠及時想到并進行使用。應當讓學生形成記錄實踐的習慣,堅持每天進行,長此以往才能積累足夠多方面的寫作素材,應對各種各樣的作文類型都能游刃有余。
五、結(jié)語
沒有素材是導致學生寫作吃力的主要原因,讓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有話可說、有根有據(jù)是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素材,收集素材,并使用素材,而不是簡單的為學生提供范文模板或者提供現(xiàn)成的寫作素材,著重教導學生收集方法但不限制其寫作內(nèi)容,讓學生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娜.如何指導學生積累材料[J].科技資訊.2006(26).
[2]往你的“倉庫”里積累點東西[J].少年作文輔導(小學版).2002(05).
[3]張敏.怎樣積累材料[J].小學生導讀.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