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華
【摘要】在小學的教育課程中,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語文教學乃是其他科目教學的重要基礎,而且是學生形成語言表達、情感抒發(fā)及文字運用等能力的重要基礎。但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其在學習期間缺乏自制力及專注精神,所以教師應構建趣味課堂,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教學效果的提升。本文以小學語文為中心,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培養(yǎng);教學方式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是現(xiàn)代每個中國學生必須要學習的課程,人們在平時生活中,除了安全需求和溫飽需求以外,也有對交流和閱讀的需求,交流是精神的表現(xiàn),人們通過交流可以宣泄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進而使身心回歸到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而世界的文明也都是依靠文字流傳下來,歷史、科學、藝術、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文字,可以說如果沒有文字也就沒有了文明。而對于學生來說,首先,語文學習是各科學習的基礎,很多學生數(shù)學看不懂題目、英語不理解段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語文沒學好;其次,語文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最后,語文的學習將會伴隨學生的一生,語文學習涵蓋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分別對應理解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感悟能力、文字書面表達能力,這四方面能力關系到學生一生的成長。綜上所述,語文與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密不可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積累中,數(shù)不勝數(shù)的書籍被傳承下來,而我們的精力、時間都十分有限,學生需要學習的古詩、文言文、文章和寫作內容太多,因此,我們只能篩選出一部分進行教學。以古詩為例,詩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對我們了解歷史、了解古時期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中國目前收錄下來的古詩數(shù)量在5萬首左右,如果每天學習一首古詩,那么需要一百多年的時間才能夠學完。古詩的數(shù)量如此眾多,但是仍然還有許多學生抱著唐詩只有三百首這種錯誤的概念。
從古至今,歷史上記載下來的每個故事都是一種文化和智慧的體現(xiàn),而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文章就能從中吸取經(jīng)驗、理解道理。例如,王安石的《傷仲永》告訴我們,即使天資聰慧也要努力付出;而閱讀了莫泊桑的《項鏈》我們知道,人不應該貪慕虛榮。因此,閱讀對一個人的素質養(yǎng)成有著很大的幫助,而素質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而影響自己的人生。
猶太人有一句話,叫作一箱書籍比一箱黃金更具有價值。書籍即是知識,知識即是力量,但是當前中國雖為大國,人們的閱讀量卻是十分少的,每年人均閱讀量約4本,而韓國每年的人均閱讀量是中國的3倍,日本每年的閱讀量是中國的10倍,以色列每年的閱讀量將近中國的15倍。由此可見,中國的年平均閱讀量是十分少的,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和中國對閱讀的不重視。在德國,人們很重視親子閱讀,據(jù)統(tǒng)計,有81%的德國人每天都會陪孩子閱讀或者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而在俄羅斯,閱讀更是一種習慣和享受,幾乎在哪里都能看到讀書的俄羅斯人。然而在中國,受應試考試的影響,學生下意識地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因此,學生一旦畢業(yè)走向社會不需要考試后,便不會再進行閱讀,從而導致中國年均閱讀量的下降。
由此可見,提高學生興趣尤為重要,其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保證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小學語文興趣的方式
1.脫離傳統(tǒng),生動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一般會重點講解考試會考的內容,如古詩、文言文等,并且教師會要求學生背下來,而遇到考試不會考的內容就簡單講,甚至不講。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考試合格,但是也帶來了副作用。當教師不重視那些不需要考試的知識時,學生會跟著效仿不重視那些知識,并會形成一種學習只是為了考個好成績的錯覺。而當學生離開學校不再需要考試時,就會直接停止學習,不再進步。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乏興趣。而學生缺乏興趣的原因源于教師錯誤的教學方法。因此,想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就要從學習的目的出發(fā),首先要堅決杜絕以成績決定一切的錯誤想法,成績重要但是僅供參考;其次可以以語文內容為基本,以生動的教育方式來吸引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有趣的語文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最后一分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朗誦比賽。小組討論可以促使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理解課文的內容,小組合作朗誦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責任感和團隊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適當?shù)母偧伎梢杂行У貛訉W生的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利用多媒體,改善枯燥記憶
小學生盡管已經(jīng)步入學習階段,但本質上還是處于兒童時期,想讓他們對一件事情保持持續(xù)深入的探索狀態(tài),就要讓他們對這件事情感興趣,很多教師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就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傳授,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導致整個教學過程單調枯燥。其實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大部分原因是教學順序產(chǎn)生了問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一般由晨讀、授課、練習組成,而授課一般分為朗讀、講解和抄寫。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采用重復記憶的方法更有效,而青年以后采用聯(lián)想記憶更為有效,但是對于教育來說,雖然學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記憶,但這也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降低其學習的興趣。因此,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積極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豐富學生的信息量,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例如,在講解杜牧所寫的《清明》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將詩中所講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樣子形象地展露出來,使學生在重復記憶的同時,能夠聯(lián)想到詩中悲涼的場景,從而改善學生感到枯燥的問題。
三、結語
在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不斷記錄和分析,與其他教師一同探討交流,借此摸索出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改善教學的枯燥性,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曹光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6):145.
羅曉麗. “班班通”讓農村孩子更愛語文課——巧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點滴談[A].教師教育論壇(第五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