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一方面宏觀審視了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明確提出了要“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目的論,另一方面具體闡述了“在生活里找教育”的教育方法論,對推進我國智障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對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進生活的變化,教育隨生活的變化而發(fā)展。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圍在空間上的擴展,是生活教育的組織形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幾重含義:一是生活教育的范圍不局限于學校生活,而是整個社會生活。它是借助學校教育這個形式,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的整體教育,是“活”的教育。二是社會即學校使“讀書”的教育變成“行動”的教育,因為社會即學校是在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導引下產生的。三是社會即學校,可使教育對象從“小眾”的教育變成“大眾”的教育。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是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學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并在一起,成為一件事的三個方面。
只有通過做來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只有通過做來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教學做合一強調教學結合、知行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二、培智綜合活動與生活教育
(一)培智學生特點
智力障礙學生是指智力明顯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伴隨適應行為障礙的學生。但智力障礙學生首先是兒童,也遵循著和正常兒童一樣的發(fā)展順序,不同點在于感覺的量或質有區(qū)別。感受性慢和范圍狹窄是智力障礙兒童的典型特點。因此,將陶行知先生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與綜合活動相融合。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xiàn)活動的生活化。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教育觀點正是其教育目的論的明證。我國智障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智力落后兒童妥善處理和應付個人和家庭生活問題的能力;發(fā)展語言和社會交往的能力;發(fā)展智力落后兒童的身心機能、矯正身心缺陷;發(fā)展智力落后兒童的職業(yè)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長。兩者都強調“為生活而教育”。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學習知識,掌握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以生活為主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綜合實踐活動
根據(j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重要教學原則是——“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倍嘀墙虒W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情境性原則。兩者都強調用生活來教育。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培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踐
(一)綜合實踐活動操作材料源于生活
充分利用常見的生活材料,讓培智學生運用各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合理利用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在培智綜合活動中,我們常常能接觸到一些顯性和隱形的生活環(huán)境,合理布置和利用環(huán)境就能將這些生活環(huán)境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長期處于這樣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發(fā)現(xiàn)能力,會自主探索、自主操作。
(三)邊教邊做,動中實踐
“學習”就是實踐,要讓學生去實踐,手腦并用的“做”就意味著廣泛的實踐。讓培智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操作和體驗中不斷豐富認知、提升能力,不斷體驗生活、感知生活、回歸生活。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