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以有效教學為目標,以高效課堂為價值追求,以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為著眼點,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積極探索構建校本化、個性化、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的今天,歷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學科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重視,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也成為各位歷史教師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初中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下的重要任務。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就必須以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切入點,根據教學現狀與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措施,讓初中歷史真正地走進學生心中。
關鍵詞:有效課堂;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有效教學一直是教師的基本追求,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做出了各種嘗試,如采用分層教學法、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式,這些方式在課堂上的應用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究竟該如何結合學科內容及學生學習特點做好相關教學工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筆者將結合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實際,分析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求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發(fā)展。
一、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習欲望
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是在積極主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過程中體現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保持較高的學習欲望,才能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和頑強的學習毅力。欲望是前進的動力,有了欲望會讓人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反之會讓人不思進取。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打破以往“親其師,信其道”的訓導規(guī)則和學生的唯師心態(tài)。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敢于向老師和書本質疑,使學生在設疑、答疑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fā)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
二、引用歷史故事,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初中生正處在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段,歷史對于他們來說具有故事性,但要求記憶的東西太多,而教師的職責就是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時,能夠將無趣的課本內容變?yōu)樯鷦佑腥さ模⒛軒椭鷮W生接受與理解歷史知識。合理恰當地引用歷史故事,可以讓知識變得生動,還更容易記憶,但也要注意幾點問題,第一,保證故事的真實性,以免誤人子弟;第二,保證故事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與所教的課程相呼應。舉一個例子,在講述紅軍長征時,就可以引用在長征過程中發(fā)生的小故事,如在過雪山草地時的紅軍部隊的艱辛,以及驚心動魄的飛奪瀘定橋,等等。利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講授,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避免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這些故事的引用,好像將紅軍長征的過程以一幅幅畫一樣展現在學生眼前,而故事中的長征精神也展示在學生眼前,經過這樣生動的講授,學生對枯燥的歷史知識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三、將看似零散的初中歷史知識系統(tǒng)化
教師可以系統(tǒng)化歷史知識,用來提高復習效果。初中的歷史知識是零碎與孤立的,如果學生只是零碎地記憶歷史知識,是很難提高學習效率的,效果也不好。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學到的歷史知識融入到歷史背景中進行記憶,并系統(tǒng)化歷史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但要想系統(tǒng)化歷史知識,就要全面了解教材,并進行有效的總結與歸納。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密配合,貫穿整個歷史知識,使其系統(tǒng)化。一方面,需要把歷史時期的文化、政治與經濟聯系到一起。例如,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包括什么,我們可以總結為:歐洲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意大利統(tǒng)一戰(zhàn)爭、美國內戰(zhàn)、德意志統(tǒng)一戰(zhàn)爭、俄國二月革命等等。另一方面,可以把每個事件前后聯系起來,例如,中國近代史可以作為一條主線,串聯許多歷史知識,理清很多歷史的線索。
四、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很多內容,要便于學生理解,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在教學“左宗棠收復新疆”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交流討論的教學方式,具體步驟是: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和相關材料,然后給他們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左宗棠,你應該如何收復新疆呢?學生在積極交流討論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其他教學方式,比如,讓學生走向講臺,針對某一話題展開分組辯論;還可以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或歷史劇,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傳統(tǒng)初中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有趣。
五、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分類教學層次,提高教學水平
明確歷史教學中層次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導致過多的無效、重復工作。比如,某種題材的歷史,初一這樣教,初二還這樣教,到了初三我們依舊這樣教,甚至不同類型的歷史之間,教與學也采用一樣的方法和方式,沒有難易差異、先后差異,那樣學生對歷史知識也就無法循序漸進地掌握,最終導致很多學生到了初三歷史基礎還很不牢固,缺乏基礎而又系統(tǒng)的類型題材識別能力。
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像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因為那些內容學生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從中得到啟發(fā)。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逐漸形成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七、結束語
總之,初中歷史課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課程,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需要多觀察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把握情況,牢記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育理念,依據學生實際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有針對性的探究出適合于學生的有效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歷史課上高質量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路平.初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淺析[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6(04):79.
[2]黃麗坤.初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