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秀 陳康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傳統(tǒng)的大學體育教材面臨生存的困境,我們應開發(fā)適應新形勢的《互聯網+大學體育》教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需要為出發(fā)點,把富媒體形態(tài)的資源植入教材,打造最美大學體育教材,讓傳統(tǒng)紙質教材活起來,讓學生喜歡上大學體育教材。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體育;教材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9)03-0082-03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科技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下教學的需要,新形態(tài)教材應運而生。新形態(tài)教材是“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化教材和傳統(tǒng)教材相結合的一類教材,它既具有傳統(tǒng)紙質閱讀的特點,又有數字化交互性較好的特點。
大學體育教材與一般教材以及中小學體育教材最大的區(qū)別在于:(1)它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接受能力組織教材內容;(2)除了思政專業(yè)課程之外,大學體育教材是最能體現“課程思政”理念的課程(“新高教四十條”的要求);(3)大學體育教材能指導大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其運動技能,增進其心理健康和磨煉其意志品質。
大學體育是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指導意義,如何充分挖掘傳統(tǒng)大學體育的資源,并利用新型技術,開發(fā)適合實際的《互聯網+大學體育》教材,是體育教師、體育科研工作者和教材編輯需要共同考慮的問題。
一、開發(fā)背景
1.“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
“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各行各業(yè)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態(tài)。具體到大學體育教材,就是把傳統(tǒng)紙質教材中講述各種技術、技巧的內容以富媒體(動畫、聲音、圖像、視頻的交互性傳播方式)的形式呈現在平臺上,并結合紙質教材促進大學生加深對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理解,達到健體強身的目的[1]。
2.傳統(tǒng)教材面臨的生存困境
傳統(tǒng)大學體育教材一般具有這些局限:(1)受篇幅所限而不能對體育健身、大眾健康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2)形式和內容跟中小學體育教材的大同小異,教材重復性較高;(3)基本上以文字為主要信息載體,很難把體育問題描述清楚;(4)體育各個項目之間是并列關系,項目之間難以融會貫通,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遷移;(5)運動技能的示意圖多是動作模仿的簡筆畫,不夠形象生動;(6)教材內容容易被復制或拷貝,不利于保護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7)教材形式單一、色彩單一、版式呆板,內容易過時,更新速度慢;(8)沒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每個學生所學內容一樣,不利于實現個性化定制[2]。
3.對教材出版發(fā)展趨勢的基本判斷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tǒng)紙質教材與數字化教學資源融合形成的新形態(tài)教材,將成為教材建設的一種趨勢。新形態(tài)教材是基于在線數字課程、集傳統(tǒng)教材的優(yōu)點,以紙質出版與數字課程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學,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目的的新型教材模式[3]。這種教材模式就是“寓教于樂”,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來表達一個信息的現實感,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以服務學生健身為目的。
二、開發(fā)理念
1.總體思想
作為新時代的新形態(tài)教材,我們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同時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融入“融合”“跨界”“數字化”等理念。另外,具體到大學體育這門課程,需要融合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專業(yè)體育和大眾體育、泛體育與民族體育等內容[4]。這樣才能開發(fā)出內容經典且有趣、科技感比較強的《互聯網+大學體育》。
2.開發(fā)宗旨
《互聯網+大學體育》教材的開發(fā)應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指導,以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指引,以教學大綱為主要依據,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為目標,以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基本訴求,以數字化、立體化、平臺化為發(fā)展方向,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個性化空間實現教學的交互與評價,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三、具體設想
(一)紙質教材部分
紙質教材部分相當于整棟建筑的地基,也可以視為一臺劇的“劇本”,其內容應相對精煉、相對完整、主線清晰、操作便捷??傮w要求:要有比較準確的內容定位,注重科學性、基礎性、應用性和前瞻性,體現對教學實用性的指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5]。具體內容可以包含兩塊:一是體育(健身)常識、運動方法技能的介紹,需要改變傳統(tǒng)大學體育教材注重競技項目的理念,應從整個人生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健身知識;二是體育文化和體育時尚的內容,特別是豐富民間流行及傳統(tǒng)的養(yǎng)身知識。在需求多元化的當下,豐富這部分的內容會使得教材更豐滿、更有趣,可讀性更強。
(二)數字資源部分
1.數字化平臺設想
這個平臺建設,需要重點突出數字、信息、體育和教學幾個要素,實現教與學的優(yōu)化、體驗、交互和便捷,具體來說有三大需求:(1)資源庫(圖文資料、課程資源、硬件資源); (2)教學管理(需求調查、教學內容、教學測試、監(jiān)測評價);(3)用戶管理(管理用戶、教師用戶、學生用戶)。另外,還需要構建平臺的維護系統(tǒng),確保平臺運行正常[6]。
主要的資源形式有:文本素材、圖像素材、音頻素材、電子表格、視頻素材、動畫素材、與大學體育教材內容相關的小程序等[7]。因為理論部分需要闡述,還可以添加微視頻,即知識點的講解,同時涵蓋豐富的備課資源(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設計等)。其他的教學資源還包括:教學課件、測試、課堂內容延伸、學生作業(yè)展示等。
2.數字化的功能和目的
(1)滿足教師與學生的參與、貢獻、互動和分享需求。(2)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有選擇地自制教學課件、學習資源等,經過審核后上傳以豐富資源庫。(3)具備交互性功能,提供翻頁、索引、導航、搜索、滾動、預覽、鏈接等,可以進行作業(yè)、筆記、學習過程跟蹤、體育理論測試等。(4)試題庫有豐富的操作功能:對試題的查詢、單個錄入、批量錄入、刪除、修改、組卷、統(tǒng)計分析和自動屬性值校正等。(5)使得體育教學不再呆板和乏味,用直觀的圖像、鮮明的畫面和生動有趣的動畫和視頻,幫助學生消化教學的重難點,深入理解技術動作,快速高效掌握基本動作要領[8]。
3.數字化內容的選取
數字化內容的選取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考慮:(1)在社會上已經相當流行,學生們有強烈興趣的運動項;(2)學生已經自發(fā)地從事并急需進行科學指導的運動項目;(3)學校場地器材條件適合開展的運動項目;(4)在教師培養(yǎng)方面不存在問題的運動項目;(5)在安全性和教育性方面不存在問題的運動項目;(6)增加民族性、鄉(xiāng)土性的民族、民俗體育的內容[9]。
(三)注重形式美
《互聯網+大學體育》教材的出版形式主要還是紙質形態(tài),數字化部分可以是在線鏈接,也可以是采用二維碼等新媒體技術展現音頻、視頻、動畫、教學示范、課件、題庫等內容。這里的“注重形式美”重點是紙質部分。具體來說從三個方面考慮:(1)注重體育運動的審美;(2)注重圖片的精選;(3)加強裝幀設計制作,用“最美的書”來要求。
四、開發(fā)的難點
新形態(tài)教材是教材出版的趨勢,各家出版單位都在探索,有的成功,也有的遇到挫折,《互聯網+大學體育》教材在推行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開發(fā)的難點:(1)數字化的內容與紙質教材的內容如何有機銜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既做到互補,又不重復,相得益彰;(2)既懂體育專業(yè)知識又掌握數字技術的優(yōu)質人才缺乏;(3)關于教師、學生對于大學體育教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問題,如何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需要在教材開發(fā)中嘗試找到辦法;(4)數字化的內容學習跟傳統(tǒng)的室外體育教學,二者差異太大,如何實現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5)數字化平臺的穩(wěn)定性、兼容性、與時俱進性需要頗費心思;(6)經費缺口比較大。數字化資源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實現教材開發(fā)的成本跟后期收益成正比是一大難點。
五、結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指出,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開放的姿態(tài)來研究《互聯網+大學體育》教材的開發(fā),把數字化技術更好地融入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透徹理解各項技術動作,以便快速高效地掌握各種運動技能。
[參考文獻]
[1]鄒繼豪.面向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胡畔,王冬青,許駿,等.數字教材的形態(tài)特征與功能模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
[3]黃濱,高俊.體育的數字化發(fā)展特征和趨勢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1).
[4]孫娟,高穎博.我國數字化體育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9).
[5]胡安揚.基于WIFI的嵌入式設備組網設計與數據庫緩存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5.
[6]李樹堅,楊健科,郭睿南.大學體育數字教材的特征及發(fā)展策略[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0).
[7]柴龍會,肖向紅,張晶鈺,等.“互聯網+”時代關于新形態(tài)教材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
[8]王偉理,叢培才,柏林.高校數字化體育專業(yè)教學環(huán)境的構建與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
[9]華衛(wèi)平.大學體育教材數字化及共享建設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