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大眾關注,音樂作為時發(fā)展,文化藝術進步最好的體現(xiàn)。作為跨教育學與音樂學學科領域的音樂教育學,在學科理論建設和教學實踐中,既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則,也體現(xiàn)著音樂教育的特殊規(guī)律。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也導致在落后貧窮的地區(qū)出現(xiàn)了“留守兒童的”這一突出問題。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在成長中缺少對生活的安全感及幸福感。本論文從音樂教育教育角度及個人支教經歷方面來論述音樂的功能和價值在西北留守兒童中的拓展,介紹音樂教育這一特殊學科的音樂陪伴。
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美育 、留守兒童
教育是一門科學,作為跨教育學與音樂學學科領域的音樂教育學,在學科理論建設和教學實踐中,既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則,也體現(xiàn)著音樂教育的特殊規(guī)律。音樂心理學作為跨心理學與音樂學學科的一門特殊課程同時具有心理學及音樂學交叉學科性質,以研究音樂心理與行為特征和規(guī)律為己任,必然與心理科學的基本理論發(fā)生聯(lián)系并以心理學科學研究方法為基礎。在我國關于音樂教育與音樂心理學學術研究中。結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把藝術與教育兩者緊密結合,使音樂教育與音樂心理學學術研究兩者更為緊密。符合當代教育發(fā)展新方向和趨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許多家庭為尋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條件開始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地區(qū)的孩子們從小便無人照看,缺少關愛,在落后貧窮的地區(qū)出現(xiàn)了“留守兒童的”問題。這些孩子從小便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人來撫養(yǎng),缺少父母的關愛,可能只是溫飽上的解決,由于缺少學習上的督促與教育。使孩子產生消極心理,缺少對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臨時監(jiān)護人在看護自家孩子的同時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以及精神需求,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地創(chuàng)傷。使這些孩子對生活缺少熱愛以及幸福感。容易受外界干擾與影響,缺少自我保護意識。最終導致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和情感問題等一系列問題。而我國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目前社會上用人制度緊張,客觀上也造成了學生學習注重文化課程的學習和培養(yǎng),孩子對音體美等綜合素質教育接觸相對較少。種種因素導致音樂課程成了其它主課的“附屬品”。人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往往忽視了音樂課程的重要性。
通過大學三年的音樂學習研究經歷,了解到音樂學在不同的時期,它所研究的對象和側重方面往往存在明顯差異,音樂學除了主要研究對象外,還需要研究歷史和當代的一切音樂構成和音樂行為,即音樂的表演行為、生理行為、審美行為、創(chuàng)造行為、接受行為。通過一段時間的音樂支教經歷我總結了留守兒童音樂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1).音樂教育思想觀念落后:
偏僻的農村小學中音樂課堂沒有受到校領導和老師真正的重視,同時缺少專業(yè)老師進行正確的教學與引導。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有的課程根本不會開放,孩子們也根本不會有接觸學習的機會。
(2).音樂師資力量薄弱:
偏遠地區(qū)小學的音樂老師很少,缺少專業(yè)知識大多都由語文或者其他學科老師帶領學習。同時學校缺少資金購買學習必須的樂器,音樂設備的落后也是音樂教育的一大問題和麻煩。
(3).音樂教學不能引發(fā)留守兒童學習興趣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首先我認為,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留守兒童因為缺失家庭關懷,不愿意向其他同學打開心扉,內心十分封閉,自卑,對音樂自身也提不起太多興趣,表現(xiàn)為內心膽小、冷漠,呆板,等。
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不僅可以凈化心靈,提高審美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音樂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是很多知識的載體。我們的志愿活動,應該定義為通過音樂教育來進行相互學習和促進。我希望我們可以通過音樂美育打開孩子們封閉,灰暗的世界。用最平常的心態(tài)、最謙卑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留守兒童,給予他們真正的關懷和幫助,幫助他們走出陰霾,重拾溫暖。音樂美育是人類學習、生存永遠不變的話題,無論是從事音樂教育理論的工作者,還是從事音樂教育實踐的工作人們,要想將功工作做到極致,一個最基本和重要的條件就是要對自己所研究的對象、對音樂工作充滿熱愛。同時還需要對自身工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為什么去支教,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我認為去支教的主要目的其實是鍛煉自己,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最大的受益者應屬自身。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通過活動,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斷地完善自己,在支教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高等音樂教育新視野叢書,2006.(7):15-17.
[2] 袁善琦.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3] 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
[4] 徐希茅.音樂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學校美育叢書,2001.(2).期.
[5] 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