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玉
摘 要: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是育人,是關懷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的各方面成長。要做到這一點,每個班主任必須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用哲學家黃克劍先生的話來說,教育的根本意義就是點化或潤澤生命。這種關愛意味著班主任要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讓學生健康茁壯地富有詩意地成長。
關鍵詞:關愛;點化;好習慣;成長
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奠定精神基礎,而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是育人,就是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做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懷者。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每個班主任要真正關愛每一個學生,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用哲學家黃克劍先生的話來說,教育的根本意義就是點化或潤澤生命。
一、在關愛中讓學生享受幸福
植物學家海德·貝利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對生命的感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雖然素質教育得到深入全面的推進,但作為一名班主任,在與學生相互接觸中我感覺到,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家庭等原因,造成了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學習成績雖然很好,卻沒有同齡人應有的天真可愛的笑容,總是憂郁寡歡,缺乏童年的歡樂。三年級是學生從兒童期向少年期心理轉變的一個階段,為幫助學生享受成長的快樂,我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適應并享受中年級的學習生活。
羅×是我班上轉來的一名四川的學生,身材瘦弱,說話聲音低弱,膽怯,平時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雖然做事認真努力,但上課不愛發(fā)言,成績良好,整天不開心,放學也不愿意回家。通過了解,我知道在她五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生活。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很少關心她。自卑、壓抑、憂郁是關鍵的心理問題,父母離異對她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的家庭生活,害怕失去,所以做事努力,盡可能做到最好。由于又是從外地轉來,而且性格內向,沒有伙伴使她膽怯,感覺孤獨,缺乏童年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生活。
為了幫助她樹立自信,尋找家庭溫暖,讓她擁有一個像陽光一樣的明媚燦爛的心理世界,我主動找她談心,幫助她與家長溝通,消除心理障礙,逐步樹立自信心。我設計了一個中隊活動,先讓學生對父母進行了解,然后以“我的爸爸、媽媽”為話題,讓學生展開大討論,把自己的爸爸、媽媽向同學介紹,要突出父母最優(yōu)秀、對自己最疼愛的事。討論后,再給父母寫一封信,把最想對父母說的話、自己對父母的感謝表達出來,再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交給他們,并要求他們寫回信。學生非常感興趣,都認真地去完成。第二天,羅×早早的在教室門口等著我,興奮地舉著爸爸寫給她的回信,告訴我,昨天晚上她把信放在爸爸的床上,爸爸看了信后問是怎么回事,她說是學校班主任讓做的,爸爸馬上寫了回信,還問她有沒有作業(yè),又給她出題做。她特別高興,覺得爸爸特別好,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跟她談了心,她感覺爸爸又重新喜歡上她了。從那以后,我發(fā)現(xiàn)羅×不再悶悶不樂,臉上也有了燦爛的笑容,和同學也能開開玩笑,跑跑鬧鬧地玩兒。上課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變得愛說話了。
看到羅×的變化,我打心眼兒里高興……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蔽蚁?,關愛每一個充滿靈性的生命,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享受幸福生活、幸福人生的過程,這也更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在人格上、精神上健康快樂地成長。
讓學生享受幸福,這是班主任成為精神關懷者的基本要求。
二、在引導中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
葉圣陶老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我當班主任期間,我發(fā)現(xiàn)學生最大的“病”就在于不能適應中年級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沒有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學生還停留在低年級階段,為此,我急過,也生氣過,當時的效果還不錯,可一兩天過去了之后,孩子又變回了原形。后來,我找了原因——對待孩子決不能簡單粗暴,要有心的交流,這樣,孩子在課堂上才能聽得進去,課堂紀律才有保證。
專家認為要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首要因素是班主任必須讓學生喜歡,學生喜歡才會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我知道一個優(yōu)秀的班主任,時刻應該用“愛”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笑容,一個課余時間誠懇的交談,或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生產生長久的影響,你愛的奉獻會得到愛的回報。喜歡班主任,就會喜歡班主任的課,上課時學生必然會認真聽課,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喜歡班主任,自然就會喜歡上班主任的課,課堂教學的秩序就會好轉,教學效率就會提高。
其次,要善用眼神傳情達意。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學生不定的眼神,了解他們的內心變化,同時也要巧妙地運用目光為教學服務。在開始上課時,班主任用自信關心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教學過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據先前了解可能分心或調皮搗蛋的一些學生身上。通常,學生做出“違規(guī)行為”或在學習活動結束前會先窺視班主任一眼,判斷是否有被班主任覺察,若是當學生看到班主任的眼神時,他會心神收斂,不敢再分神。如果學生分心前未被班主任眼神捕捉到,若已經出現(xiàn)不良行為,班主任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著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觸,必要時提高聲音暗示,待眼神交接時,輕輕搖頭表示不許再做。下課前以嘉許的眼神很快掃視全班,以表示對學生上課好的表現(xiàn)給予肯定,告訴他們繼續(xù)保持。只要我們班主任善于運用眼神表情達意,引導和暗示學生,學生也就一定會遵守紀律,潛心學習。
最后,要巧用獎懲喚醒潛能。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痹诮虒W中班主任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并及時給予鼓勵。這不僅是對某個學生的鼓勵,也是對大家的激勵,這樣學生有了努力的方向,贊揚能使學生進發(fā)繼續(xù)向上的欲望;遇到困難時,班主任的激勵更為重要,它可以使學生產生自強不息的信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如回答精彩時班主任帶著驚喜的笑容看著大家,或豎起大拇指,或班主任鼓掌等,都是很吸引學生的。
可實際教學中能真正感覺到班主任的愛的孩子并不很多,常常是你對他的寬容增加了他的放縱,淡薄了紀律的觀念,這也正是我這幾個月來體會最深的。教學中我面對的不是幾個學生,而是五十九人,沒有嚴明的紀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風?在我們的教育中,懲罰也是教育的一種手段。為了維持課堂紀律,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應適當運用懲罰的手段,但要注意:第一,一定要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要全盤否定;第二,懲罰的目的是警示學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么后果,換句話說,懲罰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第三,誰都會犯錯誤,受懲罰不要緊,要緊的是改正錯誤,關鍵不是懲罰,而是讓學生接受教育,改正錯誤。
通過巧妙的獎懲措施,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熱情和旺盛的學習精力,保證課堂的良好紀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卑嘀魅我朴谝龑В囵B(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生命感、價值感進行喚醒。所謂習慣成自然,有了良好的習慣,學生將終身受益。這也是對學生的精神關懷。
班主任對學生的精神關懷,無疑是最真最美的詩。這種關懷意味著班主任與學生在相互信賴的氛圍中的心智啟迪,意味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意味著讓學生健康茁壯地富有詩意地成長。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