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娟 姚 虹 丁 勇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藥學院,上海 201318)
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中提到:加強高校教師對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教學變革,教師要具備有效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1]。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信息化時代,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的飛速提升,移動學習正被廣泛應用,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為培養(yǎng)適應社會變化的創(chuàng)新人才,以國內較早起步的數字化平臺藍墨云班為載體[2]進行教學改革,進行了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GMP實務與安全生產》課程中實施教學改革[3]。
當今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專業(yè)理論和實踐能力兼?zhèn)涞膹秃闲?、應用型和?chuàng)新型人才。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高校課程紛紛進行了改革,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不可避免地產生相應變化。課程的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探索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學評價方法刻不容緩。因此,本文就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形成性評價在《GMP實務與安全生產》課程中進行實踐探索并由此產生形成性評價構建和應用的思考,供相關課程借鑒參考。
眾所周知,教學評價是困撓教學管理的一大難題,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學評價的改革。如今,為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實現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宗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判,這個終結性評價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髟u判學生的學習效果,終結性評價雖較易操作,但是不夠全面,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和狀況。20世紀80年代末從國外引進的形成性評價,在醫(yī)藥類學科中也正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中學習的參與度、學習收獲、學習心理等多方面的持續(xù)考察,在考察中不但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通過學習行為的完成情況做全面持續(xù)的數字化評價,這種新的評價方法,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是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方法,對課程建設、教學改革都有著重要的推進意義[4]。
《GMP實務與安全生產》(以下簡稱GMP)課程是我校藥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核心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能夠理解并領悟GMP條款,樹立藥品生產中“質量第一”的職業(yè)觀,并能夠在藥品生產中嚴格遵守GMP要求并嘗試解決藥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校藥學專業(yè)學生對于GMP的興趣及重視程度,與專業(yè)特色突出的課程相比有明顯差別,為了在有限的課時數中培養(yǎng)學生的GMP意識,養(yǎng)成遵守GMP并能運用GMP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提高學生學習GMP的效果,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長,探索一種切實可行的、適用于GMP教學改革的評價方法。本研究在GMP教學中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的初步嘗試,并通過比較來研究教學效果,具體實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藥學院2016級高職藥學專業(yè)的1班和2班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班(1班)和實驗班(2班)。對照班(1班)42人,試驗班(2班) 45人?!禛MP實務與安全生產》課程的授課教師、課時數,教材、教學資源、期末考試試卷等均相同。分別比較2個班級學生的性別、年齡、以往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5-7]
1.2.1 教學模式 對照班和試驗班都采用藍墨云班課平臺進行《GMP實務與安全生產》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授課,分別組建班課,任課教師在對照班和試驗課的班課上都發(fā)布教學要求和教學日歷。
試驗班的班課上發(fā)布《GMP實務與安全生產》這門課一個學期所有的教學活動和相對應的經驗值(見表1)。
而對照班,只是上課時說明可以在藍墨云班課有教學資源,可以用于預習和復習,不做閱讀、簽到等要求,也沒有給予經驗值。
表1 試驗班藍墨云班課上《GMP實務與安全生產》的經驗值分布
1.2.2 教學實施
1.2.2.1 班課組建 教師在藍墨云班課網頁注冊賬號,創(chuàng)建班課,獲得的班課邀課碼,同時在手機上下載藍墨云班APP,從手機端發(fā)送班課邀課碼給學生。學生手機上也安裝藍墨云班APP,通過邀請碼加入班課,學生加入班課時,為了準確獲取學生后期的學習情況,要求學生的注冊信息是真實姓名+完整學號。
1.2.2.2 教學資源導入 上課前,學生主要利用藍墨云班課教師上傳的教學資源進行預習,這些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日歷、課件PPT、案例、微課視頻、習題等。
課堂上,特別是第一次上課時,教師要學生(特別是試驗班學生)練習操作藍墨云班上的各種功能,如簽到、小組討論、頭腦風暴、作業(yè)提交等,如簽到有一鍵簽到和手勢簽到這2種常用方法,有時為了趣味性,簽到的手勢可以復雜,畫出可愛的星星等等。實驗班學生會運用這些功能才能確保在以后瀏覽視頻、閱讀通知或消息、主動參與討論、被教師點贊等等與學習相關的活動能及時參與。
下課后,教師在藍墨云班課平臺布置作業(yè),學生提交作業(yè)或提交試驗實訓課實驗關鍵操作步驟的照片,在提交作業(yè)時,如果有疑問,教師可以開設討論區(qū)使學生之間討論,師生互動。
1.2.2.3 數據收集 試驗班,教師從藍墨云班課電腦端導出每個學生的經驗值總數。將每個學生的總經驗值除任課教師預設的經驗值總值,折合成百分制。學生期末考試卷面分數也采用百分制。試驗班總評成績=(云班上總經驗值/480)×50%+期末成績×50%
對照班,按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上課點名記錄、收作業(yè)本登記作業(yè)成績、每次實驗實訓成績以批改實驗報告得分為依據等這些都是百分制,期末考試卷面分數采用百分制收集。對照班總評成績=(考勤成績×30%+作業(yè)平均成績×30%+實驗實訓報告平均成績×40%)×50%+期末成績×50%。
1.2.2.4 教學評價 雖然對照班和試驗班都有各自的藍墨云班課,但是對照班的教學評價以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即期末卷面考試分數為主,綜合平時成績形成這門課程的總評成績;而試驗班采用以經驗值為代表的過程性評價和以期末卷面成績?yōu)榇淼慕K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方式進行考評。教師在藍墨云班課上發(fā)布的每一項學習資源和活動,都賦予一個經驗值分數(見表1),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即可獲得經驗值,每一項活動的經驗值都在平時成績中給予加權比例作為形成性評價的指標(見表1)。
課程結束后,對2個班級學生進行考核,對比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同時對試驗班學生手機端發(fā)放調查問卷,主要是與教學評價相關的調查,如本課課程中“課前的視頻資源學習對你的上課是否有幫助”“課堂提問被老師點贊是否能提高你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測驗是否可以督促你認真聽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答疑是否能激發(fā)你的學習興趣”“是否認可在GMP課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參加頭腦風暴是否對思維訓練有幫助”“還有哪些建議”等等,學生完成問卷后,教師匯總問卷信息,教師根據問卷所反饋的情況,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尋找整改措施,達到以學促教的效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成績進行分析,計數采用百分比表示,行 х2檢驗,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GMP成績 試驗班期末卷面成績(69.7±2.40)分,總評成績(76.12±4.45) 分,對照班期末卷面成績(62.3±2.11) 分,總評成績 (69.86±4.11) 分,t=2.311,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匯總問卷調查 學期末對試驗組在云班課上發(fā)放調查問卷,向45位同學發(fā)出調查問卷,收回45份,統(tǒng)計結果顯示:94.6%的學生認為課前的視頻資源學習對上課有幫助;98.2%學生認為課堂提問被老師點贊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97.2%的學生認為課堂測驗起到督促認真聽課的作用;93.9%的學生認為課堂討論課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94.3%的學生認為參加頭腦風暴對思維訓練有幫助,而且促進小組成員的溝通協(xié)作、提高語言表達能力;100.0%的學生認可在GMP課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
2.3 經驗值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良好手段 能較全面反映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 每個學生經驗值的獲得,主要來自于學生參與教師在藍墨云班課上開設的各種項目活動,例如視頻資源學習、討論答疑、測試活動等。GMP課程藍墨云班課可獲得經驗值的教學活動種類很多(見表1),從考勤、課堂表現、到作業(yè)提交等這些豐富的教學活動幾乎涵蓋過程性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反映學生的整個學習狀態(tài)。
2.4 從學生的經驗值預測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在班級的排位 在教務系統(tǒng)給學生錄入成績時,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藍墨云班課經驗值多的學生,在班課里排名居前,期末成績卷面成績在班級里排名靠前,藍墨云班課經驗值少的學生,在班課里排名落后,期末成績卷面成績在班級排名末端。那么,經驗值與期末考卷面成績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呢?畢竟藍墨云班課經驗值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平時學習努力認真的學生,期末也自然而然會全面復習,攻堅克難爭取好成績。為此,嘗試用統(tǒng)計學分析,試驗組經驗值與期末卷面成績相關系數r=0.41,R檢驗P=0.029<0.05,說明實驗班的經驗值和期末卷面成績呈顯著正相關,學生經驗值分數與期末考試分數有線性關系,學生的經驗值越高,學生期末考試卷面成績高的可能性極大。雖說這種統(tǒng)計分析的樣本數不夠多,也難以體現重復性,但是通過分析學生某一階段的經驗值,可以初步預測該生在期末考試中的表現,從而提前發(fā)現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fā)出學業(yè)警示并為其提供學習幫助[8]。
3.1 藍墨云班課與傳統(tǒng)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構建形成性評價的可能性和優(yōu)勢[9]有強大的數據庫的藍墨云班課,不但記錄教師教的行為(即發(fā)布的學習資源、討論活動、答疑等),同時也記錄學生學的行為(如閱讀學習資源可獲取經驗值)。藍墨云班課通過記錄學生所有學的行為,例如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的時間長短,形成學生學習的經驗值,這是對學生學的行為的量化,有助于形成性評價的實施。
過程性評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發(fā)現學習中的問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實踐證明,藍墨云班課的經驗值是過程性評價的有效手段,充分體現了過程性評價的目的和方法。在藍墨云班課中的答疑討論、小測驗等項目,便于在課堂上開展,有利于學生發(fā)現自己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及時檢驗學習效果。諸如舉手回答或隨機選人、手動選人來進行課堂搶答,這些趣味性活動,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時滾動發(fā)布的經驗值,使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及時反饋,有助于主動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反觀對照組進行的傳統(tǒng)教學評價,平時成績主要來源于實驗報告分數、課堂測驗分數等。這些平時成績不僅無法真實說明學生學習時間的長短,而且無法反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參與度、活躍度,更無法體現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展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形態(tài)的藍墨云班課,讓學生的學習行為被實時記錄下來形成教育大數據:例如學生在頭腦風暴中的積極發(fā)言,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的時間長短,都會被記錄下來。藍墨云班課經驗值比傳統(tǒng)的平時成績更全面、更合理,能充分反映過程性評價的價值。
藍墨云班課經驗值屬于過程性評價的指標,在體現整體學習效果方面還是有不完美之處,因此,結合期末考試的總結性評價,可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值得推廣嘗試的一種形成性教學評價方法。
4.2 依托藍墨云班課構建形成性評價的注意點 在試驗班分析經驗值和期末成績相關性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有個別學生期末考試中可能存在突擊復習、死記硬背的情況,因為盡管平時經驗值分數較低,但期末考試成績卻較好,這提示教師要努力嘗試改革期末考試的出題方式,在題型的多樣性、綜合性、應用性等方面加大研究,從而實現考試能反映且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我們也發(fā)現有少數學生經驗值分數較高,但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些個例也充分說明,有部分學生在參加各項教學活動時沒有完全投入,有出勤、也有參與閱讀學習資源等但是沒有入腦入心,這也提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和經驗值分數及總經驗值加權比例等,確保公正,真實地、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tài),實現過程性評價的客觀和科學。
高校教育處在機遇與挑戰(zhàn)的“互聯(lián)網+”時代,當學生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途徑多樣化時,作為教師唯有及時發(fā)現問題、學習先進技術、反饋問題、解決問題,使整個師生互動過程更加有效。藍墨云班課作為擴大的課堂,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移動學習平臺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力量,對學生進行良性的引導,在今后的形成性評價實施過程中,不斷加大形成性評價的占比,完善教學評價的模式,不斷地探索和推進、推動教學改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