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彬
[摘 要]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可以探討女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成因及應對措施。項目組采用整群抽樣,從長沙地區(qū)抽取817名在校女大學生,使用手機依賴量表(MPAI)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手機依賴綜合征的篩查率為54.22%,總均分(42.92±11.58);手機依賴者和非依賴者,無論是總均分還是各因子分,均存在顯著差異;女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具有鮮明的女性色彩。女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不容樂觀,建議從社會性別角度給予心理疏導和幫助。
[關鍵詞]社會性別;女大學生;手機依賴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9-0189-03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已達到8.02億,其中7.88億為移動用戶,98.3%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lián)網。在互聯(lián)網用戶中,學生群體所占比例最高,為24.8%[1] 。隨著手機支付的普及,娛樂短視頻的興起,共享出行的增多,手機在線課程的推廣,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手機信息獲取的高效快捷,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學生過度使用手機不僅干擾學習、降低睡眠質量、影響現(xiàn)實人際關系,還導致視力下降、頸椎病、拇指腱鞘炎等一系列問題。
手機依賴是指由于過度使用手機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產生強烈的、持續(xù)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2]?!笆謾C依賴癥”導致的時間浪費、學業(yè)荒廢、親情淡漠及安全風險等負面效應已成為高校亟待矯正的重要課題[3]。針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學者們從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盡管對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專門針對女大學生的研究樣本,二是缺乏社會性別視角。男女大學生在手機依賴行為的形成和表現(xiàn)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別文化烙印,現(xiàn)有研究缺少這一角度的思考,不利于從源頭上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本研究試圖對此進行積極的探索。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項目組在長沙3所本科院校中,隨機整班抽取大學一、二年級女生進行調查,年齡集中在17~20歲,共發(fā)放問卷851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收回有效問卷817份,有效率為96%。隨機抽樣測試的同時收集每個測試對象的人口學變量等統(tǒng)計特征資料。
(二)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以梁永熾編制的手機依賴量表(MPAI)為測量工具[4]。該量表共有17題。采用1-5級評分,癥狀從“從不”(1分)到“總是”(5分)。包括失控性、戒斷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四個維度。失控性(1-7題)指個體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的行為;戒斷性(8-11題)是指個體無法適應不能正常使用手機時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等反應;逃避性(12-14題)指利用手機逃避現(xiàn)實世界,使用者沉浸在手機網絡世界中;低效性(15-17題)指過度使用手機導致較低的學習或者工作效率。若被試總分達到40分,即8個項目選“總是”,則可以判定為手機依賴者。總分越高,手機依賴越嚴重。
(三)數據處理
本次調查采用spss21.0軟件對有效調查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結果
(一)女大學生手機使用總體情況
在被調查的女大學生中,日平均使用手機時間超過10小時的占總人數的8.9%,8~10小時占18.1%,6~8小時占26.2%,4~6小時占31.6%。從月手機話費情況看,35.3%的女大學生每月話費低于50元,55.1%每月話費在50~100元之間,9.7%月話費超過100元。在女大學生使用手機目的方面,人際交往需求排第一,占42.7%,娛樂消遣排第二,占27%,學習工作需要占 20.7%,打發(fā)無聊時間占7.6%。 微信好友的數量上,100個以上的占34.5%,60~100個的占24.5%,20~60個的占24.5%。在手機網購頻率使用最高的平臺選擇上,淘寶遙遙領先,占90.7%。
多選題方面,關于“最近一年手機功能使用最多的前五項”,在18個備選項中,除了接打電話外,排前五位的分別是QQ微博、追劇看電影等、微信如刷朋友圈、聽音樂K歌、網上購物?!笆謾C網購買的最多的商品前三項”,在8個備選項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鞋帽服飾飾品、彩妝護膚品、食品零食?!笆謾C閱讀時瀏覽最多的前五項”,在16個備選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每日新聞資訊、娛樂八卦、流行時尚、美容護膚瘦身、旅游美食等。
(二)女大學生手機依賴群體與手機非依賴群體比較
按照手機依賴量表(MPAI)評分標準,參與本次調查的817名女大學生 MPAI 總均分為(42.92±11.58)分,其中443 名女大學生(總分超過40分)被判斷患有手機依賴綜合征,占 54.22%。374名被判斷沒有手機依賴綜合征,占 45.78%。二者無論是總均分還是各因子分,均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得分情況如表 1所示。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與手機非依賴者相比,有手機依賴傾向女大學生?;ǜ嗟木υ赒Q微博(非—79.7%,有—84.2%)、追劇看電影(非—62.8%,有—64.6%)、網上購物(非—32.1%,有—40%)等事情上,并且表現(xiàn)更高頻率的有玩游戲、拍照如自拍攝影、觀看或錄制視頻等;更低頻率的有查資料上網課、看電子書等。
手機閱讀時,相比非依賴者,手機依賴傾向女大學生?;ǜ嗟臅r間在娛樂八卦(非—49.2%,有—64.3%)、流行時尚(非—49.2%,有—57.1%)、美容護膚瘦身(非—44.4%,有—55.3%)信息的瀏覽上,并且表現(xiàn)更高頻率的有閱讀言情類小說、心靈雞湯類文字;更低頻率的有閱讀人文歷史、健康養(yǎng)生等方面內容。
手機網購時,相比非依賴者,手機依賴傾向女大學生更愿意花錢購買鞋帽服飾飾品(非—90.6%,有—93.0%)、彩妝護膚品(非—60.4%,有—72.5%)、食品零食(非—55.9%,有—64.8%),更少花錢購買學習用品、專業(yè)書籍等。
三、討論
(一)女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主要特征及心理成因分析
筆者認為,女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具有鮮明的女性色彩,集中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性別文化對女大學生社會性別角色、觀念和行為的建構,其主要特征有:
1.以“張揚個性,展現(xiàn)自我”為特色的手機工具性依賴
關于女大學生最青睞的手機品牌,30.4%的人選擇OPPO,23.3%選擇VIVO,20.7%選擇華為,12%選擇蘋果。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女大學生購買手機時考量的重點通常是手機能否帶給自己感官上的愉悅,是否符合自己的品位和偏好。手機作為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也成為她們向他人展示、炫耀自己身份的符號和工具。OPPO和VIVO堅持不斷創(chuàng)新手機拍照技術,致力于為年輕一代打造外觀出眾、擁有愉悅用戶體驗的智能產品,成為最受“95后”年輕女大學生喜愛的智能手機品牌??梢哉f,女大學生對OPPO和VIVO手機品牌的選擇過程,既是物理的消費過程(如手機的性能和質量),同時也是文化(品牌符號附帶的意義)的消費過程。
研究表明,在微博、微信、人人網上,男生比較關注事業(yè)發(fā)展,愛交流工作學習心得、拓展人脈,女生則更關注生活細節(jié),愛曬心情,喜歡自拍。自拍本質上是一種自我心理強化的過程。絕大多數女生鐘情于用手機拍照記錄和分享生活(吃飯、逛街、旅游、生病等),隨時隨地記錄不同時段、不斷變化的自己,篩選場景,修飾美化拍攝效果,然后一鍵傳到網上。手機自拍照已成為女生表達自我、提升自信和吸引他人關注和肯定的有效方式。調查顯示,47.9%的女生經常發(fā)布自拍照到朋友圈,47.4%的女生會經常點擊好友發(fā)布的自拍照。自拍滿足了女生分享和交流的愿望,讓平凡的普通大眾也有機會成為眾人矚目的“明星”。手機網絡突破了現(xiàn)實生活中以男性話語為主導的傳統(tǒng)對話模式,讓女性獲得了更多平等展現(xiàn)真實自我的機會。
2.以“宣泄情感、互動交流”為訴求的手機人際依賴
調查數據顯示,在女大學生使用手機的目的方面,人際交往需求排第一,占42.7%;娛樂消遣排第二,占27%。身處充滿壓力、誘惑與挑戰(zhàn)的時代,“95后”女大學生很容易被情緒左右,產生焦慮、煩躁與不安情緒。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分工里,女性一直被看作是家庭的看護者和照顧者,被期待和被鼓勵“善解人意、細心周到、善于溝通和表達情緒”。女性因此比男性有了更多的機會去練習情緒相關技能,并發(fā)展有關情緒敏感性和情緒表達的信念和價值觀[5]。情感豐富、心思細膩、抗挫能力較弱的特點,使不少女生面臨心理問題時較少“針對問題積極主動應對”,更多采取“情感求助與宣泄”的被動方式解決。手機的及時性和互動性正好為她們隨時隨地向他人傾訴情感、緩解心理壓力、尋求社會支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以熟人社交為基礎的微信朋友圈滿足了女生分享、宣泄、紀念、表演等各類愿望,其評論和點贊功能又讓其體驗到極大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以抖音APP為代表的音樂創(chuàng)意短視頻社交軟件,憑借其優(yōu)良的觀看效果和極具個性化的互動傳播體驗,讓許多年輕的女大學生沉迷其中。
3.以“弱化職業(yè)競爭、回歸家庭角色”為導向的手機娛樂依賴
4G手機的普及和Wifi網絡的應用,使手機下載收看視頻成為常態(tài)。調查數據顯示,“最近一年手機功能使用最多的前五項”中,追劇看電影排第二。女生使用手機追劇看得最多的分別是國產?。?0.2%)、韓劇(16.6%)和美?。?4.2%)。國產劇中最愛看的是青春偶像劇(39.3%),韓劇中最愛看的是浪漫唯美的愛情劇(37.8%)。以大學校園為背景,以“美好愛情”和“真摯友情”為賣點的偶像劇,其情感訴求尤其容易打動女性觀眾的心。韓劇和中國文化同根同源,其倡導的仁人、孝親、樂群的儒家精神讓人倍感親切,劇中新鮮養(yǎng)眼的俊男靚女形象、浪漫唯美的愛情元素確實讓不少女生著迷。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社會分工模式,就業(yè)市場上的性別歧視,家庭和事業(yè)雙重角色的身份認同困惑導致的焦慮,使不少女生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視為理所當然。相比男性,女性更浪漫感性,富有想象力,更容易受到他人暗示的影響。影視傳媒中傳遞的 “幸運的灰姑娘、優(yōu)雅的家庭主婦”等幸福女性形象,扭曲了女生關于“成功”的定義,使得不少女生自動降低職業(yè)目標,把回歸家庭角色,相夫教子、做賢妻良母視為“本分”。
4.以“時尚、性感美女形象”為風向標的手機購物依賴
調查表明,手機閱讀時,女大學生十分關注流行時尚和美容護膚瘦身方面的內容?!笆謾C網購買的最多的商品前三項”中,鞋帽服飾飾品、彩妝護膚品位居前列。20.6%的女生表示看到心儀的東西會控制不住地買買買,是名副其實的“剁手黨”。手機網購便捷、高效、實惠、選擇余地大,深受女生歡迎。身處重視顏值的“看臉”社會,相比購買學習用品,女生更愿意花錢購買服裝、飾品和美容產品來裝扮自己。在戀愛對象的選擇上,男性更重視外表的傾向導致不少女生對身材長相過度關注?!靶愿忻匀?,才藝出眾”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美女的標準。不少大學女生熱衷減肥瘦身,學習護膚和化妝知識,一方面是通過對自己身體的印象管理,提升自信,增加在同輩群體中的自我認同感;另一方面也是向主流審美標準靠攏,滿足他人注視(大眾媒體所代表的男性視野),順應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
在不合理的傳統(tǒng)社會性別文化、社會規(guī)則的影響下,女大學生常常對自身的價值取向、角色定位和人生規(guī)劃缺乏積極的認識,失去了本來可能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6]。
(二)對策和建議
1.培養(yǎng)大眾傳媒的社會性別意識。相關主管部門應分層次、分階段、有重點地對主流媒體從業(yè)人員進行社會性別培訓,提高其表達性別平等意識的能力。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營造有利于女性獨立意識發(fā)展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7]。
2.培養(yǎng)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社會性別意識。強化女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女大學生對新媒介的批判、解讀和使用能力,弱化媒介的負面影響[8] 。高??梢酝ㄟ^開展諸如“文明使用手機論壇”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倡導學生逐步樹立文明使用手機的意識,規(guī)范手機使用行為。同時應大力開發(fā)手機的學習功能,建設好課程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增強課堂教學的凝聚力,把學生從手機上吸引過來[9-10] 。如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打造“網絡+課堂+移動終端”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課堂,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溝通、交流、理解、啟發(fā)等,彼此共享雙方或多方的知識、觀念、見解,這樣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師生關系,還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培養(yǎng)女大學生的“四自”精神。目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都著眼于男女生發(fā)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缺乏性別差異的分析和性別教育的引導,部分內容甚至強化傳統(tǒng)性別刻板印象。“因性施教”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身的性別特點,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和潛能,“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克服社會化過程中由刻板的性別文化對自身帶來的消極影響[11] ,及時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增強自律意識和自警意識,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4.借鑒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心理治療理論,對手機成癮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按照女性主義心理治療的觀點,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女性的心理問題實際上是其背后錯綜復雜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及權利關系的體現(xiàn)。在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工作中,可以嘗試通過賦權,尊重女性經驗,在認知和行為矯正的基礎上,從個體與社會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對手機成癮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盡早擺脫手機分離焦慮。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 王小運等.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成因及其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43.
[3] 張玉勝.克服手機依賴癥貴在自省[J].長沙晚報, 2015-01-15.
[4] 黃海等.手機依賴指數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5):835-838.
[5] 李飛.情緒體驗的性別差異及其成因[J].社會心理科學,2014(2):168-172.
[6] 李敏智.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9):79-80.
[7] 張朔.大眾傳媒的性別視角—以中國婦女報《傳媒守望》專欄為例[J].新聞戰(zhàn)線,2008(10):32-33.
[8] 孫琳琳.媒介素養(yǎng)教育: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出路[J].今傳媒,2011(11):132-133.
[9] 董前進 鄧樂樂. 大學生課堂玩手機調查及對策初探[J].大學教育,2018(9):225-228.
[10] 歐先交等. 高校學生課堂手機使用調查及應對措施[J].大學教育,2017(3):158-162.
[11] 鄭朝琳. 社會性別視角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4 (3):74-77.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