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壽寺大雄寶殿兩幅壁畫,除東壁南部下邊有剝落痕跡外,其余保存較好。題材可確定為西壁《熾盛光佛佛會圖》,東壁《藥師佛佛會圖》。圖像繪制基本遵循熾盛光佛經(jīng)變與藥師佛經(jīng)變的配置及構圖,且?guī)в忻黠@的創(chuàng)繪痕跡。對于大雄寶殿壁畫繪制年代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本文從碑刻記載、風格演變、文獻記載的角度推測大雄寶殿兩幅壁畫繪制年代。
關鍵詞:山西資壽寺大雄寶殿;繪制年代考證
一、資壽寺概述
資壽寺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里的蘇溪村,2001年載入《中國名勝辭典》并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總面積17000余平方米,共存壁畫160多平方米,雖歷代都經(jīng)補繪,但基本保留歷史樣貌?!百Y壽”二字《重修資壽寺金妝碑記》云:“祝帝道以遐昌,資群生于壽域”,是永保國家太平,人民康健長壽之意。
二、大雄寶殿壁畫年代考證
碑文:“自大唐咸通十一年(870)哲吉祥創(chuàng)建,迄至大宋咸平二年(999)僧寶琛復茸重建。”可知資壽寺初建于唐后,在宋咸平二年(999)重建,此為第一次重建。金兵侵入中原,戰(zhàn)火殃及寺廟,寺廟僅存基礎。據(jù)《開山歷代祖師》碑文:“敕賜大紅衣講經(jīng)律論嗣祖沙門元裕,泰定年重建正殿大同路朔州僧副慧?!?,可知元泰定三年(1326),僧人元裕和惠海重建正殿,此為第二次重建。據(jù)《重修資壽寺記》碑文:“大宋重建,歲次時深,殿堂廓廡俱壞,唯演法堂尚存……茲有本寺比丘圓瑛并合山僧行,重修梵剎?!?,可知明成化三年(1467)僧人元瑛同僧徒重修資壽寺,此為一次大修。據(jù)《重修資壽寺正殿記》 碑文:“至我圣皇大明正德十六年重修……正殿三楹,塑古佛三尊?!笨芍髡率辏?521)再次對大雄寶殿進行了修繕,但壁畫仍無明確記載,此為第二次修建。據(jù)《重修資壽寺金妝碑記》碑文:“金妝正殿佛像三尊,兩壁重繪”可知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又對資壽寺正殿的三身佛佛像飾金妝,此時提到對東西兩壁的壁畫進行了補繪,此后修建多次。寺中壁畫有明確記載的為彌陀佛殿的水陸壁畫,為成化十八年(1482),有碑文《建水陸殿碑記》記載:“營造水陸殿三間,落成于成化十六年,而殿內未及壁畫……明年而渾金佛像,再逾年而壁畫水陸?!笨芍懙畋诋嬂L于成化十八年(1482)。故從碑刻記載,大雄寶殿壁畫早于成化十八年。
《壁上觀》中的《宋元時期山西地區(qū)墓葬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一文提及:“金元時期,燕云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政治統(tǒng)治中心,也是胡風漢俗強烈交融的地區(qū),……造就了山西省范圍內文化因素的復雜性?!倍Y壽寺的兩幅壁畫相比晉南的同題材壁畫區(qū)別在于資壽寺壁畫人物形象及衣著更具胡風,對比《文姬漢歸圖》發(fā)現(xiàn)里面的金人形象是耳旁各垂一長辮,上身著半袖,頸圍云肩。而這些金人特征同資壽寺壁畫中人物的形象及著裝相似。東壁的《藥師佛佛會圖》中右脅侍菩薩觀音菩薩,在唐朝時出現(xiàn)的水月觀音像,學界關注最早的是敦煌,而西夏是敦煌水月觀音圖繪制最多、最精彩,并在諸多元素上變化最大的時代。其中的衣著服飾方面,冠中化佛減少,出現(xiàn)了白頭巾、白衣、花裙、半臂等新服飾,其新變化同本鋪壁畫變形相同。故從風格演變推測大雄寶殿壁畫不早于西夏、金時期。
《元史》中曾記載,在元大德七年(1303)山西中南部發(fā)生8級以上大地震,地震對百姓的影響無疑是沉重的。山西省晉南廣勝寺下寺大雄寶殿中的兩幅壁畫《熾盛光佛佛會圖》與《藥師佛佛會圖》為元至大二年(1309)繪制,在地震后的第六年繪制。資壽寺大雄寶殿中的兩幅壁畫與廣勝寺下寺中大雄寶殿的兩幅壁畫題材相同,構圖相近?!端帋熃?jīng)》包含十二大愿,其中一愿是眾病悉除,解救信徒于病魔中?!稛胧⒐饨?jīng)》有九曜,與古時占星學有關,可消除一切災難。藥師佛的經(jīng)變畫與熾盛光佛的經(jīng)變畫都有消災解難、驅除疾病的作用,故而在元大德地震后,百姓靠此兩幅經(jīng)變畫求得保佑。故從文獻記載推測大雄寶殿壁畫在元大德七年以降。
三、總結
資壽寺現(xiàn)存碑刻中對正殿壁畫無明確記載,有明確記載的水陸畫為成化十八年繪制,正殿壁畫應早于成化十八年。在此之前的修建是明成化三年,但碑刻記載只說殿堂破壞,此為第一次大修,并未指明當時有無正殿壁畫,因此不排除在更早的元泰定三年,第二次重建正殿時一同繪制了正殿東西兩幅壁畫。元大德地震對山西晉中南地區(qū)有較大影響,元時期首先在晉南出現(xiàn)熾盛光佛佛會圖與藥師佛佛會圖組合形式的壁畫,又因為金元時期晉中受到胡風漢俗的影響,晉中的壁畫人物形象具有強烈胡風色彩,但題材相同,構圖相近,而資壽寺第二次重建在元泰定三年,晚于廣勝寺下寺的元至大二年壁畫。故推測資壽寺大雄寶殿的壁畫很可能出現(xiàn)在廣勝寺下寺的元代壁畫之后,元泰定三年重建時一同繪制大雄寶殿壁畫。
參考文獻:
[1]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趙曉斐(1996-),女,漢族,籍貫山西運城,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研究方向為美術學史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