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國作品民族性著眼,從作曲法,滑音,民樂器加花舉例淺談如何在中國作品中實現(xiàn)民族性。
關鍵詞:戲曲音樂元素;作曲法;滑音;加花
“中國作曲家一定要在作品中對民族性的追求?!蔽业淖髑蠋熈蝿倬┤缡钦f。
從開始學作曲,專業(yè)老師便要求我運用民族調式寫作。作為從小學習西洋樂器的我,自然感覺非常吃力,即興彈奏的樂曲片段從大小調,被老師高強度訓練到隨手即興都是民族調式的:一是專業(yè)課被要求寫中國作品,二是旋律寫作課更是每周要上交好幾條不同調式的作業(yè)。三是被要求背誦一整本“中國民歌”。
用民族調式寫作在我看來,比起西洋大小調難多了。在西洋大小調體系中,作曲強調圍繞功能性音級多運用鞏固調式。而民族調式以“羽調式”為例子,612356 ,偏音為7和4 。碰到偏音要仿如踏地雷要補救,解決到下方二度。我們既要寫出有趣有特點的動機,又要小心翼翼地不能踩雷,該解決的音要好好解決。除了在調式上我們講究之外,廖老師訓練寫一部曲式訓練了很長很長時間,音樂結構的規(guī)整性,比如四句起承轉合,不能有偏離或者不能多了一小節(jié)不對稱結構,讓我學習了規(guī)范作曲的同時,每到寫作品,我好像孫悟空被圈在圈子里面,走不出條條框框。使得我多年關于音樂動機創(chuàng)作處于糾結狀態(tài)。老師說這是因為素材積累太少的原因。我當時不以為然,覺得背的民歌夠多了,不可能說素材積累少啊。
直到在戲曲單位工作好幾年以后的某天,我按照以前的寫作習慣開始寫作品,突然之間發(fā)現(xiàn),素材隨手可得,關于音樂主題動機的創(chuàng)作再也不會像以前那么糾結了。這時候我才恍然明白老師說的話當時寫不出好的動機是因為:“素材積累太少?!绷孔儠a生質變,所謂的厚積薄發(fā)的力量。
一、關于戲曲音樂元素的韻味
就那一句簡單的滾花舉例“35231”遠不止如此,高胡伴奏會在3前加一個小裝飾音4不細細聽聽不出來。整個樂隊會根據(jù)自己喜好而加花。在二弦領奏一些滑稽片段的滾花會變成:“3 3-5 2 2-3 1 ” 3 會使用一個滑音滑去5,而2會使用滑音滑去3 ,而且這個對于這個滑音,是從哪里滑到哪里,也有一個傳統(tǒng)審美上的慣性。如果不模仿,就會“很難接受”或者聽覺不習慣。一是關于節(jié)奏的問題,滾花起奏在演員情緒激動會快,悲哀或者轉折性會慢速。二是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加花方式。作為領奏聲部高胡,“花子”加花的密度要比其他聲部要密一點,不同的胡類有不同的加花方式。除了常見的二度裝飾音以外,三度裝飾音也是非常常見的。上滑,下滑的裝飾音也非常普遍?;舻目炻樽鄻肥值牧晳T有關系,也跟傳統(tǒng)聽覺有關。
二、音色的講究
每一種樂器都有在戲班的固定審美,比如每一件鑼鼓的聲音,專業(yè)團體會按照傳統(tǒng)的鑼鼓音色去挑選每一樣樂器的聲音。我常常去業(yè)余團體聽鑼鼓老不習慣,音色的正統(tǒng)性能讓專業(yè)團體與業(yè)余團體一下很明顯的區(qū)分出來。胡類樂器也是。高胡需要跟奏演員演唱的實際來決定加花的密度,不能夠比演員快“突頭”“顯尾”。高胡的加花也千變萬化。滑音的速度和音高跟演員的契合度越高,欣賞性越強。
三、虛實弓的運用
滑音的運用不單只是左手按弦音到音之間的運用。筆者曾經(jīng)試過為民樂團配樂,同樣的音,同樣的滑音寫清楚了,就是“味道”不太一樣,后來深究就是因為戲班樂手運用了虛實弓。滑音不是從頭到尾是實的,比如3-5 ,3實的滑到5的時候右手運弓得變慢使聲音虛下來。聽起來就會有點藕斷絲連的感覺但是不經(jīng)意之間的滑音確是一些音樂學院國樂系畢業(yè)的演奏不出來的所謂的戲曲音樂元素的“味道”。不同樂器之間的演奏方式都大同小異,比如古箏,比如嗩吶。都是如此。古箏通過按弦的控制,嗩吶通過氣息的變化,均能達到虛實的效果。
四、滑音的運用與大樂隊的音色統(tǒng)一的結合
筆者有將戲曲音樂片段改編成管弦樂隊的經(jīng)歷。
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戲班樂手隨機性比較強。由于長期高強度演出以及樂隊排練比較密集,樂手之間的默契度,音色融合度相對來是比較高的。不同樂器可以在高胡的帶領下進行自己有個性的加花演奏,而且大多是“慣性”的即興演奏,每一次都不太一樣,跟隨演員的情緒也不斷調整速度等等。但是加花之后,大家會比較默契地在某一些點整齊一致地有休止,或者某一些伴奏點會默契地齊奏。這種即興的演奏是民間音樂非常有趣的。但如果想把這些運用到大樂隊當中,其實是不妥的,首先,戲班的樂隊配置每一件樂器都只有一件,音色上自己跟自己統(tǒng)一就可以。但是民樂團,或者是管弦樂團,就拿胡類說,就有16把,琵琶也是群奏。假如仍然是即興加花,整個樂隊出來就會變糊狀。變得非常不整齊。假如在管弦樂隊,一小提琴有十幾把,也會把是否這個整齊的問題凸顯出來。如何處理滑音的韻味與樂隊的整齊性。這需要找到中間的平衡點。筆者認為,某非常有個性的滑音片段想要有演繹得比較理想,以獨奏的形式呈現(xiàn)是目前解決的方案之一。群奏方式呈現(xiàn),除非有大量的時間排練磨合,又或者是演奏員有很多參合了戲班樂手,這也是解決方法之一。
作者簡介:馮嘉寧,廣東粵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