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芳
摘? 要:作為母語教學的主要途徑,語文教育貫穿了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全過程。閱讀是高中生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教師在教學當中必須要重視閱讀的教學。本文以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為例,探討了高中生語文文學經(jīng)典閱讀指導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經(jīng)典;閱讀指導;批判閱讀
閱讀古典名著對高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的領域,自小學起,學生鮮有涉及整本古典名著的閱讀,初中階段關于名著的閱讀也僅限于故事劇情的閱讀,極少考慮作者的情懷和思想。因此,以《水滸傳》作為高中生文學經(jīng)典閱讀的起點,加大閱讀引導的力度,是一線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文學經(jīng)典總體價值取向的閱讀指導
分析和概括文學經(jīng)典的總體性價值取向,是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思想觀點進行整體歸納,籍此客觀認識和理解這部經(jīng)典名著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開展閱讀指導時,教師可抓住文學經(jīng)典中的重點文本,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反思,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
以《水滸傳》第七十一回為例。
小說原文:(宋江)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要改邪歸正……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別無他意?!?/p>
在此基礎上提出設問:
問題1:作者通過這段文本表現(xiàn)出了哪些觀點?
問題2:作者如何處理主張招安與反對招安之間的矛盾?
問題3:如何理性對待宋江主張招安的態(tài)度?
問題分析與解答:
①引導學生從個人角度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切入點:
這段文本出自108個英雄人物初聚梁山的背景之下,眾人“逼上梁山”后的第一次宴會,宋江即通過《滿江紅》這首詞表露出了主張招安的態(tài)度,而矛盾也由此展開,小說通過這段文本反映出了英雄觀與忠義觀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②引導學生從原著角度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切入點:
在小說回目中,從第2回~第70回作為第一個分界點,第71回~第82回作為第二個分界點,第83回~第100回是第三個分界點。而本段文本出自小說的第七十一回,108個英雄人物齊聚梁山后,個體受制于整體的約束,豪俠受制于義氣的約束,正因如此,才導致英雄觀與忠義觀之間爆發(fā)了最激烈的沖突,這段文本即是這場沖突中的代表性場景之一。
③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切入點:
儒家將忠君愛國視為一種美德,因此,作者通過《水滸傳》來表現(xiàn)和贊許忠義觀是必然的。然而,農(nóng)民起義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而忠君思想永遠是為專制朝廷服務的,因此,這段文本中的矛盾與沖突,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二、文學經(jīng)典社會價值取向的閱讀指導
文學經(jīng)典通常扎根于社會各個角落,作者立足于對社會進行深刻的觀察與透析,通過作品反映出普遍的社會性價值取向。以此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對文學經(jīng)典進行批判性閱讀,有助于學生透析文學經(jīng)典的主題思想,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
以《水滸傳》第十二回為例。
小說原文:楊志悶悶不已,回到客店中……在客店里又住幾日,盤纏都使盡了。
設問:楊志的社會需求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存在哪些矛盾?矛盾的產(chǎn)生存在哪些必然性因素?
問題分析與解答:
①引導學生從個人角度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切入點:
楊志作為《水滸傳》108個英雄人物中軍官階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逼上梁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從他的出身來看,楊家將后人、應武舉出身,從根本上奠定了他“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這一價值觀的確立。然而,他沒能正確評估社會的殘酷性,他的社會需求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出現(xiàn)矛盾,是他始終流離于社會外圍,不對社會進行深刻思考的必然結(jié)果。
②引導學生從原著角度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切入點:
在開展閱讀指導時,教師需讓學生重點對楊志所屬的階層進行思考和分析,即:正是由于軍官出身才淡化了他本身已經(jīng)具備的英雄觀的潛質(zhì),他在忠義觀與英雄觀之間的過渡與搖擺,被隸屬“蒙蔽圣聰”的“滿朝文武”之一的高太尉打破了,而這一變故直接消弭了他朦朧的忠君意識,推動他走向了《水滸傳》中代表英雄觀的另一個群體,而這正是作者通過《水滸傳》來表現(xiàn)社會性價值取向的方式之一。
③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切入點:
《水滸傳》作為一部反映農(nóng)民起義的小說,梁山起義的過程在歷史上與其它農(nóng)民起義具有共通性和過程一致性。因此,引導學生開展《水滸傳》社會性價值取向的批判性閱讀,教師還需讓學生從歷史角度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如針對楊志的社會需求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學生可從歷史上由社會矛盾向統(tǒng)治階層波及與影響的視角,對軍官階層的社會性價值取向與專制朝廷之間的矛盾展開分析。
結(jié)語
總之,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文學經(jīng)典閱讀經(jīng)驗尚淺,因此,教師在開展文學經(jīng)典閱讀指導時需改觀他們的主觀意識,立足文學經(jīng)典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者價值觀等不同角度去解讀作品,從而以最大限度培養(yǎng)高中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徐金國.名著導讀課教學的三個關鍵詞——以《水滸傳》導讀課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3(17):35-36.
[2]? 華東.小組合作提升經(jīng)典閱讀效率的反思與實踐——以《水滸傳》閱讀教學為例[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