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發(fā)展階段,而閱讀能力則是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能力體現(xiàn)之一,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深層次地理解教材內容?如何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如何拓寬學生的視野,養(yǎng)成個性的思維方式?這需要一線教師更好地整合教材,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其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整合教材 ?激發(fā)興趣 ?提升 ?閱讀能力
一、提升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一)教學一線的現(xiàn)狀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閱讀教學仍面臨著眾多的問題。課堂上老師講得多,討論也多,但留給學生讀書品味的時間真不多。高中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大多停留在積累性和理解性閱讀的層面上,只要求掌握文本的內容、人物形象、主旨等。久而久之,學生對閱讀只往考試的功利性上靠攏,學生的閱讀沒有由文本走向生活,從讀文本到讀人的思考。
(二)閱讀可以養(yǎng)性,提高教學格局
蘇姆霍林斯基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中國于2016年9月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應有的核心素養(yǎng),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閱讀能力是我們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是“學會學習”的基礎能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整合閱讀資源,給學生帶來閱讀的熱情與希望,從根本上提升閱讀教學水準,改變學生不讀書的糟糕狀況。
二、整合教學資源,提升閱讀能力的途徑
(一)整合教材文本
我們的語文課堂大多是單篇的文章教學,整合和拓寬相關的教材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思考與研究,獲得整體的閱讀經驗和情感體驗。
【案例1】學習內容:《曹操獻刀》
問題:說曹操是“奸雄”,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奸詐,另一方面是因為他也有一股英雄氣概。試分析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曹操這兩方面性格特征的。
資料鏈接:
①《略論“為曹操翻案”》沈伯峻著《<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曹操詩作《龜雖壽》《短歌行》
③善于評論人物的許邵曾把曹操定性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四五十年代的學術界就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曹操有過激烈的爭鳴;很多同學的閱讀體驗也將其定位為“奸雄”。
整合不同閱讀視覺的教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充分。整合教材,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引導學生多閱讀。
教材整合形式多樣:主題的整合,不同作者同一時期作品的整合,不同時期同一作者作品的整合,范文與模仿之間的整合,不同學科的整合等。教材整合,使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閱讀能力在語文課堂中滲透、生根、發(fā)芽、開花,這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二)整合課堂內外
整合課堂內外是教學過程將認識與實踐統(tǒng)一的過程。它不僅利于當前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而且更利于學生持續(xù)性的學習發(fā)展。課堂閱讀的魅力,除了要學生研讀文本外,更需要課外閱讀的積累來補充。
【案例2】學習內容:《小團圓媳婦之死》
問題:有人說蕭紅的《呼蘭河傳》是從女性的角度與情懷出發(fā),去關注女性的生存。請你也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文本,聯(lián)系現(xiàn)實,分析這種悲哀與控訴。
資料鏈接:
①《蕭紅小傳》駱賓基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蕭紅全集》蕭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是什么?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和品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通過對《生死場》中的王婆、金枝,《呼蘭河傳》中的小團圓媳婦等女性悲劇的閱讀,同學們對被封建思想包裹的年代,對虛無世界的盲目迷信,對人際關系的隔膜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更是明白到閱讀作品要結合時代背景,作家個人體驗和生活……以節(jié)選課文為基點,向整個作品和課外延伸,使主題教學深化。通過課堂內外的整合反觀社會人生百態(tài),引發(fā)學生對社會、對人性思考的深度與寬度,這是閱讀教學的根本。
閱讀,僅依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也并非語文學習和教學的唯一場所,我們可以通過課堂閱讀帶動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大門。
(三)整合教材與多媒體資料
科技發(fā)展和多元文化交流使人們的閱讀呈多態(tài)化,我國學者胡壯麟也認為傳統(tǒng)以讀寫為主的識讀能力在多模態(tài)化時代已經不夠用了。因此,現(xiàn)代教育應通過語言、圖像、動作、影視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來閱讀。
【案例3】學習內容:《做客》
問題:如果要參演電視連續(xù)劇《平凡的世界》,你最想扮演哪個角色?請以小組為單位節(jié)選一個情節(jié)開展課本劇。
資料鏈接:
①《路遙文集》路遙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魂斷人生——路遙論》宗元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問題抓住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要選準角色,必須深入閱讀原著,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有同學認為少安是集底層農民知識分子、民工、礦工于一身的角色,很難把握。但課本劇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如果同學們在活動的設計中,能夠圍繞劇本中的語言、人物形象、潛臺詞等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那教學的效果就不一樣了。課后,我播放了相關的電視情節(jié)。這樣,大家既對比了自己的演繹,也對演員的感染力如何,是否符合原著等問題炸開了鍋。
閱讀課堂是思維交鋒的課堂。多媒體的感性直觀與學生的豐富想象、滿懷期待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學生可以多角度深層次地對閱讀做出評價。這會促進學生嘗試用自己的生活積累,辯證地來審視自己在閱讀時的弱點,進而有新的發(fā)現(xiàn)。
說到底,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從來都不是單一、片面的過程。它是點融線,線合面,面連思,思達慧的過程。整合教學資源不僅是一種教學形態(tài),更是一種意識,讓學生把閱讀能力內化為自己的素養(yǎng)才是王道!
參考文獻
[1]任翔主編.教師閱讀與基礎教育[M].山東城市出版?zhèn)髅郊瘓F·濟南出版社,2018.
[2]新倫敦小組.多元識讀教學法:設計社會未來[J].哈佛教育評論,1996.
作者簡介
李玉華(1980.4—),女,籍貫:廣東云浮云城,本科,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廣東省云浮市云浮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