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語是由語素組成的最小造句單位,由于它夾在基本漢字與長語句之間構成一種中間過渡性的知識,在更加注重記憶和實際寫作應用的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詞語的學習顯得次要和被動,許多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寫作能力很難再進一步得到提升、簡答題的回答總是不到位,這些問題的頻繁出現(xiàn)與小學階段學生沒有接受完備、有序的詞語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導致他們不能準確把握詞語意義、不能分辨不同詞匯的應用范圍和進行良好的詞語情感考量。詞語的教學要從小學階段就打好必要的基礎,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鋪好道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方法
小學詞語教學沒有大眾想象中那樣簡單和隨意,它是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的,除了一般的單個詞匯釋義之外還包含了更加具有難度與思辨性的近義詞和反義詞、量詞與關聯(lián)詞的使用、成語歇后語等知識,即使是學習一些單純的詞語,它們從內在含義出發(fā)也具有不同的詞性、情感和程度強烈等具體的分類標準。所以從詞語自身的功能來看,小學階段教師積極進行詞語教學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小學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只要讓學生清楚明白地掌握詞語的意思,還要學會從內在感受出發(fā)、用特有的語文審美思維和感悟能力對詞語進行更深層次的總結與歸納。
一、 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詞語意思
有些教師總是把詞語單獨拿出來讓學生記憶,比如學完一篇課文后讓學生脫離文本只看課后的詞語,教師再進行直接講解或者讓學生查字典記意思,甚至要求學生通過不停重復的方式去進行生硬的背誦和摹寫,這種方法完全忽略了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認知能力,對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和修養(yǎng)的提高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小學生即使當時可以記住意思,看似是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師要撥開表面迷霧看到內在的因素,小學生在這種被動性的學習中本身就積極性不高、不能完全投入到詞語記憶之中,而且缺乏語境單獨談意思,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印象停留在抽象描述階段,不能產(chǎn)生良好的語義聯(lián)想,在以后的學習和答題過程中依然不能迅速、靈活地去應用這些詞語,這也是為什么小學生對于語文詞語總是學了忘、忘了再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問題急需提高。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需要找出文中值得學生注意的關鍵或陌生詞語并且做好講課備注,在課堂中隨時根據(jù)具體語境引導學生逐步認識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以《我的伯父魯迅》一文為例,第一段中有個較難理解的陌生詞“吊唁”,但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忽略這個詞語,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小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其實就能自覺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只是學生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而已,教師在詢問有什么疑問時學生基本不會主動說出“吊唁的意思不明白”這樣的問題,這種隱性現(xiàn)象容易導致教師忽略許多詞語教學難點,這需要教師及時根據(jù)學生認知能力去客觀、準確地猜測哪些知識需要被學生掌握,在課堂中提點學生更加注意這個詞語。教師主動提出“吊唁”一詞并且讓學生探討它的意思,學生結合上下文會說“為去世的人送葬、慰問、送挽聯(lián)花圈的人”等答案,教師肯定學生的想法并且引導學生從這些表面現(xiàn)象中總結出更加規(guī)范的話語——“祭奠死者并且慰問其家屬”,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結合情境得出了“吊唁”的意思,更加有學習的獲得感和動力,同時也能加深對詞語意義的理解與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 用替換比較法讓學生辨別詞語的使用
許多時候沒有比較我們往往很難去主動發(fā)現(xiàn)一個事物的優(yōu)勢所在,容易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視角里如管中規(guī)豹一般缺乏對一個知識全面的認識與了解。語文詞語的學習亦是如此,因為漢字本身就具有眾多、博雜的特點,而以此為根基通過不同方式又組成的新的詞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漢語中一個詞語的意思通常還對應著眾多相似的其他詞語,當面對這些詞語進行合理選擇的時候小學生的辨析能力、敏銳體察力便能很好地派上用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巧妙的“替換法”有意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詞語比較和感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以《蝙蝠和雷達》一課為例,其中有一句話“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捕捉”一詞的含義,教師把“捕捉”替換為“捉住”再讓學生進行朗讀和語境體會,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失去了本來的色彩,變得沒有那么生動和吸引人了,但是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這時教師用手勢來表演“捉住”,告訴學生這是一個瞬時動作、更強調結果,而“捕捉”一詞則強調過程,教師可以拿學生最愛看的“貓和老鼠”來舉例,湯姆貓抓老鼠的整個過程就類似蝙蝠的“捕捉”,是一種帶有智慧、思考和敏銳度地動態(tài)過程,這里采用“捕捉”一詞更能體現(xiàn)出蝙蝠在黑夜也擁有強大的追蹤能力。如此學生便能體會漢語選詞的巧妙和獨具匠心,在學習詞語的同時增加了對語文學科的認同感和喜愛度。
三、 進行詞語的分類學習和歸納整理
整理歸納在語文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將每個階段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條理清晰的歸類劃分,使每節(jié)課學習到的不同知識點都以各自種類的線索串聯(lián)在一起,長期堅持下去便能輕松地形成一張張的語文知識網(wǎng),對現(xiàn)階段的語文知識理解、記憶和以后的鞏固復習都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對于思維、認知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歸納整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對他們來說顯得復雜繁多的語文詞匯,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去掌握一種跨學科的有效學習方法和有益于終身發(fā)展的思維組織優(yōu)勢。對于語文詞語的分類整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詞性方面分為形容詞、動詞、名詞、副詞等去進行有意的分類,但教師不能以命令的口吻直接要求小學生必須這樣做,需要實現(xiàn)通過舉例告訴學生這些不同詞性的劃分標準與特殊含義,以《燕子》這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回答“烏黑”這個詞的作用,學生說“表示燕子羽毛黑”,然后教師說“學生回答得很好,烏黑是用來修飾名詞羽毛的,本身不代表物質,是可以給人形象感受的描述詞,這種詞就是形容詞”,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所學找出文中的形容詞、名詞、動詞等并且組員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糾錯與辨正、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就在筆記本上記下新鮮的詞匯并且合理分類,每周留出固定的時間進行分享,學生在這種充滿動力的活動學習中逐漸愛上歸納,發(fā)現(xiàn)語文詞語學習的妙招。
四、 結語
以上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從詞語本身的意義和詞語間的區(qū)別為知識基礎而進行具體設計與實踐開展的,其實小學語文詞語的教學遠遠不限于這些方面,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育領域更具創(chuàng)新性與開放性的形勢,多媒體形象立體化教學、生活實踐積累與運用、詞語接龍游戲等都可以運用到語文課堂之中,教師不要刻意去限制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小學生在學習過程出不斷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和狀況去尋找原因并且進行及時的總結歸納,主動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培養(yǎng)更具語文素養(yǎng)和具有現(xiàn)代化思想的小學生。
參考文獻:
[1]肖冰.試析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現(xiàn)代交際,2017(22):163.
[2]馬金平.淺談如何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語言[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
作者簡介:李艷俠,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豐縣梁寨鎮(zhèn)李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