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閱讀應該成為小學生的一種新的自覺的生活方式。教師在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時,要立足學生,將閱讀變?yōu)閷W生的內在需求;尊重個性,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指導觀;教學相長,教給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方法;從點滴入手,讓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促進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教學
一、 前言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閱讀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說:“再不閱讀,孩子連高考試卷都做不完!”可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固然離不開課內閱讀,但課外閱讀的作用更加重要。其一課內閱讀量是有限的。整個小學階段,課內閱讀大概是三百多篇文章,四十萬字左右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那是不可能的事。其二日常閱讀往往是泛讀,這能彌補課內閱讀的諸多不足,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有助于提高速讀的能力,培養(yǎng)獨立閱讀的習慣,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能充實孩子的文化底蘊,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各學段閱讀數(shù)量的要求,見下表:
并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這些要求和建議符合它關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只有讓學生廣泛地閱讀,才能有大量的積累,有效地拓寬課內閱讀的時間和內容。
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讓閱讀成為他們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滿足學生內心的需要,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教師要立足學生,將閱讀變?yōu)閷W生的內在需求
小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一種學習知識的行為?,F(xiàn)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它否定了教師的知識傳授者角色,強調學生依靠學習資料,借助其他人的幫助,主動參與意義的建構。要指導好學生的閱讀活動,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內部動力的生成,善于構建適合學生的課外閱讀場。
(一) 關注學生內部動力的生成
在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中,著重強調如何使學生想讀。
第一,關注小學生閱讀動機的生成。閱讀動機是指推動人們進行閱讀的內部動因。一旦閱讀的內容、形式,符合孩子們的認知,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就會激發(fā)其閱讀的動機。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理解能力有差異性,因此,老師在指導中必須充分利用一切條件,以滿足每個小學生不同的閱讀需要。
首先,應準備大量的閱讀材料。班級中的圖書角、板報,學校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社區(qū)的閱覽室等,向學生提供了課外閱讀的資料,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其次,要通過和家長溝通,提高學生的認識,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料,每個孩子手中的資料又可以相互閱讀,更加激發(fā)孩子的課外閱讀動機。
第二,關注小學生閱讀成就感的生成。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因地制宜組織有趣的活動,“好書天天讀”“你說我評”……讓
學生分享閱讀所得,并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生成成就感,激勵自己不斷閱讀。
(二) 構建適合學生的課外閱讀場
要構建合適的課外閱讀場,教師要做到:
第一,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應有足夠的信息源,滿足不同的需求。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協(xié)調配合,在閱讀的時間、空間上提供支持。
第二,為學生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好書推薦課、分享交流會、辯論賽、小報展評等,既提供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又讓他們感受到課外閱讀帶來的成就與快樂,班級里洋溢著濃濃的樂讀、分享的課外閱讀氛圍。同時在合作、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獲得新的信息,夯實積累,有了更好、更深的情感體驗,思想躍上新的高度。
三、 教師要尊重個性,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指導觀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指導觀,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關注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尊重他們的個性需求,同時也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他們在課外閱讀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地發(fā)揮。
(一)? 激發(fā)閱讀主體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閱讀的主動性,尋求閱讀機會,獲得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知啟智,提高閱讀能力。要激發(fā)閱讀興趣,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根據(jù)不同學段年齡特點,提供孩子們喜好的讀物。第一學段的孩子認知幼稚朦朧,但這個階段是兒童想象力發(fā)展的頂峰時期??梢酝扑]內容短淺的童話、寓言、兒歌、小詩歌、繪本故事等。第二學段的孩子識字能力提高了,已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漢字,他們的注意力會持久些,獨立閱讀的時間相對長一些。不過,他們還是易受外界的影響,思想極易開小差,因此向學生推薦有趣味、有變化,節(jié)奏感強的讀物,如《科幻故事大世界》《中國民間故事》《少兒百科想和做》《十萬個為什么》《一千零一夜》等,還有當代作家金波、曹文軒、楊紅櫻、秦文君等的作品。第三學段的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感更強,開始有崇拜的偶像,會憧憬自己未來的職業(yè)。他們有了較明確的時空概念,能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時事,看看新聞播報、讀讀報紙,推薦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或人物傳記等,如《大科學家講的小故事》《三國演義》《水滸傳》《魯濱孫漂流記》《愛的教育》……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
第二,適應學段,組織活動。不同學段的學生有其不同的身心特點,老師要恰當?shù)亟M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低學段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自主閱讀能力差,可采用讓學生借助拼音讀讀兒歌、篇幅短小的故事,或者老師讀講繪本故事,再讓學生模仿老師說一說,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中學段的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多,他們開始喜歡靜靜地閱讀,然后彼此討論交流。教師就以個體閱讀為主,教會孩子做“采蜜本”、寫讀書筆記,定期舉辦“采蜜本”展覽,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舉行講故事、朗誦比賽等,讓學生保持旺盛的課外閱讀興趣。高學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會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并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這期間可以組織辯論會、演講比賽、新聞播報、作文競賽等,充分展示他們的課外閱讀成果。
(二) 發(fā)揮閱讀主體的作用
學生作為知識建構的主體,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第一,鼓勵學會發(fā)現(xiàn)。在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要讓學生有獨特的見解,應引導學生自己與發(fā)現(xiàn)問題,并親自去探索,在自主閱讀中發(fā)揮出最高智慧。要做到這兩點,其一,要在課外閱讀指導中,通過圖像、動畫、視頻等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閱讀畫面、場景、情節(jié),讓學生說一說,評一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樂于發(fā)現(xiàn)的興趣;其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學生自己獲得求知識的方法,才是到學校求知的目的。在課外閱讀指導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敢于、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第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痹诮M織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個性見解,積極營造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民主氛圍,倡導“標新立異”,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奠定基礎。
四、 教師要教學相長,教給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好的閱讀方法,就好比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如:選讀法。有選擇地查閱、摘錄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閱讀延伸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學習了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就帶著孩子們閱讀冰心的文章:《寄小讀者》《紙船》等。學了《我和祖父的院子》,就一起去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再如:圈點批畫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遍喿x時對那些名言警句,精彩的詞、句子、段落可作批注,并進行摘抄;讀與思共,思與讀隨。要求學生閱讀時感悟書中人物情節(jié),記錄讀后感和疑惑,鼓勵閱讀分享交流,升華知識和人生體驗。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會變得更精彩。閱讀的書籍不同,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一樣。教師要注重教會學生根據(jù)閱讀習慣、性質、目的,選擇恰當?shù)拈喿x方法,靈活運用。
五、 教師要點滴入手,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需要強化和反復,學生自然而然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由被動的閱讀轉化為主動認真地閱讀。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的指導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 規(guī)范常規(guī),愛護書本
首先要關注閱讀姿勢,不要躺著或歪著頭看書;其次要注意用眼規(guī)范,不要在用餐、走路、乘車、光線太強或太暗的環(huán)境下看書;懂得愛護書籍,不管是自己購買的,還是借閱的書籍,做到不卷角、不涂抹、不亂折亂卷,更不能撕頁。
(二) 適當約束,轉化內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養(yǎng)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不能僅僅是知道達到怎樣的要求,而是要通過持久不斷地練習,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是有必要通過一定的約束,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給學生定好相應的閱讀量,借助一些必要的手段,對他們的課外閱讀進行督促。教師、家長給予孩子適量的外部約束,會使學生慢慢過渡到自我約束,從而轉化為自我需求。
(三) 嚴格要求,堅持不懈
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一定要嚴抓開端,從扶到放,由淺入深,逐步養(yǎng)成。首先,要根據(jù)每個孩子的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再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其次,教師一旦提出某種要求,就必須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再次,時刻以正面引導為主,樹立典型,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總之,語文教育要超越課堂,老師為學生點一盞“閱讀”之燈,讓他們在日積月累中領悟讀物的豐富內涵,領會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孩子們的生命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張金定.讓閱讀之花開得更燦爛[J].祖國:建設版,2014(1):2.
[2]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3]馮妍琴.必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外閱讀觀[N].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S3):102-103.
[4]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1):517-519.
作者簡介:焦蕓,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圩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