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鑫?李永蘭
摘 要:本文基于《美國立法過程》一書中《立法者》一章的翻譯實踐,在目的論的指導(dǎo)下針對法律文本的特點,在實踐中采用詞類轉(zhuǎn)譯法、增詞法、省略法等翻譯技巧,探討法律文本英譯漢的策略。
關(guān)鍵詞:目的論;法律文本;翻譯實踐
0 引言
《美國立法過程》是一部歷經(jīng)十版、經(jīng)久不衰的立法學(xué)著作,是研究美國國會政治和國會立法過程的經(jīng)典著作,具有較高的翻譯價值。本文節(jié)選了該書的其中一章《立法者》,主要介紹了美國立法人員的社會背景、任期和流轉(zhuǎn)率等主要方面。本文文體屬說明文,內(nèi)容翔實具體、結(jié)構(gòu)有序、條理清晰、可譯性高,適合作為翻譯研究的文本。
在目的論指導(dǎo)下翻譯《立法者》過程中所用的翻譯方法與技巧探究:
弗米爾將翻譯目的論分為三個重要的原則,即忠實性原則、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本文在其原則的指導(dǎo)下運用了多種翻譯手法,以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主要包括詞類轉(zhuǎn)譯法、增詞法、省略法。
1 詞類轉(zhuǎn)譯法
“英語中由動詞派生的或具有動作意義的名詞可轉(zhuǎn)譯為漢語中相應(yīng)的動詞”。[1]“詞類轉(zhuǎn)譯要遵循一個原則,即不違背原文的意思,有助于譯文的通順流暢?!盵2]
例1:名詞轉(zhuǎn)換為動詞
原文:Somnolence sometimes settles over stable institutions.
譯文:在穩(wěn)定的機構(gòu)里,人們常常容易懈怠。
分析:忠實性原則是法律類文本翻譯的重要原則,如果將本句原文進行直譯就會譯為:“懈怠常常會降臨到穩(wěn)定的機構(gòu)?!焙茱@然,這句翻譯沒有忠實地傳達出原文的意思,故將原文中的名詞“懈怠”轉(zhuǎn)換成動詞“使……懈怠”,使譯文表達更加通順。
例2:介詞轉(zhuǎn)化為動詞
原文:The virtues of stability are often extolled, perhaps with good reason.
譯文:穩(wěn)定性的優(yōu)點常常被贊揚,或許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分析:連貫性原則要求譯文對于目的語接受者來說是可讀的,英語相較于漢語是一種靜態(tài)的語言,在行文時常用介詞來表示含有動作意義的詞,而漢語善用動詞,故在英譯漢過程中多將原文的介詞轉(zhuǎn)化為動詞,符合目的性原則,因而將with介詞轉(zhuǎn)譯為動詞“有著”。
例3: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副詞
原文:It seems safe to say that most voters are not troubled in the slightest about membership turnover in American legislatures.
譯文: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shù)選民對美國立法機關(guān)的會員流失絲毫不會感到不安。
分析:把原文中“safe”轉(zhuǎn)化為副詞“肯定地”,用來修飾動詞“say”,使語句更加通順,與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相一致。
2 增詞法
“中英文有著巨大的差異,從演變的過程來看,我們就會知道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所以,在兩種語言互譯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如何增詞。”[3]
例4: 增加量詞
原文:The two occupations found most frequently among state legislators are business and law.
譯文:州立法人員從事的最常見的兩種行業(yè)是商業(yè)和律師業(yè)。
分析:漢語中用來和動詞進行組合的動量詞,多數(shù)是英語中沒有的,需要在翻譯的時候適當(dāng)?shù)卦鲅a出來,這與目的翻譯理論的具體要求相通。
例5:增加名詞
原文:Political interest becomes a natural outgrowth of family associations and experiences
譯文:由于家庭的關(guān)聯(lián)和政治經(jīng)歷,官二代們自然而然對政治產(chǎn)生了興趣。
分析:目的性原則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文內(nèi)容,要緊扣譯語讀者的思維方式、表達習(xí)慣進行翻譯,由于本句所要表達的是出生于政治世家的人受家庭影響自然對政治感興趣,原文翻譯過來會缺少主語,要在原文翻譯時增加“官二代們”這一主語,否則會表意不明,不能達到讓讀者理解的目的。
例6:增加動詞
原文:In the four-state study, nearly four out of every ten legislators indicated that their initial interest in public affairs occurred during adulthood.
譯文:據(jù)一份關(guān)于四州的研究報告顯示,十分之四的立法者稱他們最初對政治的興趣產(chǎn)生于成人期。
分析:原文中的“In the four-state study”如果直接翻譯為“在四州報告中”,就不符合表達習(xí)慣,故在翻譯原文的過程中增加動詞“顯示”,使語句通順,符合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
3 省略法
“省略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詞在譯文中不譯出來,因為譯文中雖無其詞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譯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省略是刪去一些可有可無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贅或違背譯文語言習(xí)慣的詞。”[4]
例7:省略主語
原文:What groups are “overrepresented” in the legislature? What groups are “underrepresented”?
譯文:哪些群體在立法機關(guān)的席位過多,哪些過少呢?
分析:例句后半句同前半句主語相同,且說的是同一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立法機構(gòu)的席位問題),此時可以省去主語,使整個譯文更加簡潔,更加符合漢語表達習(xí)慣,又不影響讀者理解,這樣一來譯文與讀者的語言習(xí)慣相一致,符合目的性原則。
例8:省略代詞
原文:In congress, however, it is rare to find a member who has not attended college.
譯文:但是,在國會里很難找到?jīng)]有上過大學(xué)的議員。
分析:英語中會大量使用代詞,以使句式完整嚴(yán)謹(jǐn),而漢語中避免使用過多的代詞。因此,在英譯漢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省略一些代詞,包括英語中常用的人稱代詞、物主代詞和有些特殊句型中的“it”等,使譯文簡潔易懂,與連貫性原則相通又符合目的性原則的要求。
例9:省略介詞
原文:In the 106th Congress (1999-2000), for example, lawyers and businesspersons vastly outnumbered all other occupations.
譯文:以第106屆國會(1999-2000年)為例,律師和商人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職業(yè)。
分析:漢語語句簡明且使用介詞的頻率較小,將原文中的介詞“in”省去不譯,使譯文簡單明了,符合漢語表達習(xí)慣,翻譯忠實且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習(xí)慣。
4 結(jié)語
中國立法在發(fā)展中更加注重科學(xué)立法、民主立法,也更加注重立法質(zhì)量和立法有效性的提高,必然要求我國完善立法過程,吸收和借鑒他國立法過程中的有益經(jīng)驗。筆者通過翻譯美國立法著作,以目的論三原則為指導(dǎo),為讀者提供了美國立法程序的解析,并提高了翻譯理論的應(yīng)用和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 譚衛(wèi)國.新編英漢互譯教程[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5:160.
[2] 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81.
[3] 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漢翻譯[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96.
[4]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88.
[5] William, J.& Morris, S. 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Congress and the States (10th Edition)[M]. New York:Pearson,2000.
作者簡介:王世鑫(1995—),男,河南許昌人,貴州財經(jīng)大學(xué)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指導(dǎo)教師:李永蘭(1976—),女,貴州貴陽人,貴州財經(jīng)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