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的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學習必須掌握的核心素養(yǎng),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核心,因為任何一門有教科書的課程都是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的。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他就積累了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同時也就獲取了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閱讀;“詩性”教學
2018年夏,我有幸受薦參加了暨南大學校友發(fā)起的“暨?!で啾媱潯薄l(xiāng)村教師培訓。其中,袁佳紅老師的“詩性教育”講座讓我印象深刻。在袁老師的講座交流過程中,我當面向老師提出“質疑”:“袁老師,您從教的是深圳市學校,中國教育前沿之地,其社會力量、家庭力度,都無不用其極,小朋友的閱讀量是其他地區(qū)根本無法比的。而我們偏遠落后的農村學校,能詩性嗎?”袁老師回答了我,說實在的,那時我僅僅認為是她對我疑問的說辭,也沒有作詳細記錄(現(xiàn)后悔不已)。至今只記下簡簡單單的一句——少年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秋天,常會有落葉飄零之象,而人的情緒也會隨之而變得更為細膩,時常有靈魂出竅之感。在四年級的一節(jié)語文課后,我略儲詩意,要求四年級小朋友以今天的課《幸福是什么》為主題寫一首詩,也抒發(fā)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感受。孩子們的興致高了,小半節(jié)課時間,一張張書稿交給了我,一篇篇讀下來,我震撼了!
桐桐《我的幸?!?/p>
清晨,我還在睡夢中/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那是媽媽為我準備的美味早餐/這是多么幸福啊/來到學校/一張張?zhí)煺婵蓯鄣男δ?一聲聲“早上好”/教室里朗朗書聲/那聲音多美妙啊/這是幸福的聲音/窗外/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那是在感受我們的幸福/啊,幸福的步伐從沒停過
雯雯《幸?!?/p>
清晨,和爸媽一起跑步/這是一天中幸福的伊始/上學時,家人對我的一句句叮囑/這是平淡的幸福/來到學校,我們的黑板報獲表揚/那是舒心的幸福/一張張愛笑的面孔/一句句美好的叮囑/沿續(xù)了幸福的步伐
一行行稚嫩的文字,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是學生“身入”“心入”“情入”最好的寫照。從那時刻起,我決定全身心投入我的“詩性教育”。首先,我要求反復誦讀。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案腥诵恼撸群跚?,莫始乎言,莫深乎義?!睂W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yǎng)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fā)現(xiàn)。吟誦涵詠創(chuàng)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多注重一些聲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lián)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其次,注重詩性聯(lián)想的啟發(fā)。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lián)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按猴L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引導學生心中有詩意、眼里有詩景。最后,我經常性的延伸“詩性”,促進學生詩意、詩情品悟。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到作品積累,詩詞常識、名家賞析、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延伸理解。
在實施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對小說、童話等稍長篇的題材內容都缺乏閱讀興趣,而這些短小精悍、辭藻華麗的小詩,卻讓他們愛不惜手,捧起書來就能瑯瑯上口。記得我們班的一差生——歡歡,每次語文測試都10分左右,我剛接觸他們時,盡管想輔差,也想了不少法子,費了不少功夫,可就是不收效。特別是在閱讀上,時時“卡殼”。在我們班詩歌朗誦會上,膽怯的歡歡被我請上講臺,第一次用微弱的聲音讀完了他自己的“詩作”《小河》:小河/家鄉(xiāng)的小河/是小魚的家/也是小蝦的家/你充滿了愛/小魚小蝦才能快樂成長。多么生動的小詩,這不是生活最好的表達嗎?我以此為契機,及時組織學生朗讀,給以了點評、肯定。嗨,真是見證奇跡,從來都不會背誦課文的歡歡,在我上完《搭石》后的背誦抽檢中,他會背誦課文了。從他身上我總結到:詩可以興——正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育部制定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把閱讀作為孩子的核心素養(yǎng)來培養(yǎng)。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第十五屆全國小學部編語文教材研討會上深刻闡述:閱讀的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學習必須掌握的核心素養(yǎng),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核心,因為任何一門有教科書的課程都是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的。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他就積累了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同時也就獲取了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今天孩子們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及其內心感受真的不容低估。哪怕孩子們的閱歷膚淺,生活積累不足,不能理解詩的內在含義,但他們瑯瑯上口,能讀會誦,這不正恰是我們想要的閱讀習慣嗎?
詩性,即是以微促廣,通過孩子們易于接受的短篇閱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人的心靈進行陶冶,使心靈得以豐潤、提升,進而提升人的精神品質。于是,我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組織定期品評袁佳紅老師主編的《童年進行時》,致力開展兒童詩誦讀活動。第二件事就是集體訂購了《中國經典童詩誦讀100首》和《外國經典童詩誦讀100首》這兩本書,作為孩子們詩歌閱讀的指南。在閱讀時,他們進入“詩性”的世界:率真、純凈、自由、無拘無束、快樂、爛漫……因為那里有孩童本真的模樣,同樣,他們也享受自己多彩的童年。他們發(fā)現(xiàn),每一篇課文,都是一首精彩絕倫的詩,如《搭石之美》: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在日復一復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被詩意浸染過的孩子更為天真爛漫,他們更勤于在每一篇文章中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
在夏去秋至的日子里,孩子們的視角更為多彩絢麗,他們更樂意用高潔而美麗的句子概括生活。
我堅信:我的一步一腳印,過了寒冬,必將春暖花開!
吳聲勇:小學一級語文教師,曾獲陸豐市“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稱號。主持汕尾市重點課題“猜想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功結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楊中平.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析[J].中華少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