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川筠連話“走”的用法及語法化

      2020-02-14 05:49:02楊雪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0年1期
      關鍵詞:語法化

      內容摘要:筠連話“走”不僅用作動詞,還可以用作介詞,相當于普通話里的介詞“從”和“在”。文章采用共時和歷時,描寫和解釋相結合的方法梳理筠連話“走”的用法及其語法化過程,發(fā)現“走”的演化路徑有兩條:一是從實義動詞到意義較虛的補語,二是從實義動詞虛化為只起語法作用的介詞。

      關鍵詞:筠連話 走 語法化 原因

      筠連縣隸屬于四川省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與云南鹽津、彝良、威信接壤,省內與高縣、珙縣相鄰,據《蜀中名勝記》;“四山皆竹,一色相連,顧謂之筠連也。”1根據黃雪貞《西南官話分區(qū)》(稿),筠連話屬于灌赤片仁富小片,與周圍臨近縣和市(屬灌赤片岷江小片)都不同,獨自形成一個方言島。

      筠連話“走”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多功能詞,可以做動詞和介詞,還有詞義較虛的補語。文章主要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語料為研究對象,以調查、描寫、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對筠連話“走”進行共時描寫和歷時溯源。

      一.筠連話“走”的用法

      (一)動詞

      筠連話“走”和普通話一樣可以作動詞,在句中可以作謂語和補語,作謂語時詞義較實,作補語時詞義較虛。

      1.作動詞

      (1)我媽想走路,不想坐車。

      (2)我們出去走哈兒嘛!

      (3)我走筠連走。

      例1“走”帶賓語“路”,整個動賓短語做動詞“想”的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出者主觀選擇的一種方式。例2“走”后面帶時間名詞“哈兒”表示行為動作“走”持續(xù)的時間,句中由連動結構充當整個句子的謂語。例3兩個“走”我們分為“走1”和“走2”,分別都有兩種理解,放在后面討論。

      2.作補語

      (4)你把手機拿起走嘛,免得又喊我給你帶。

      (5)你咋不繼續(xù)說起走安?你不是弄么能吹的嗎?

      例4“走”作動詞“拿”的補語,這里的“走”詞義實在且位移性明顯,在這里“走”的主要作用是強化了動詞“拿”的位移性。這例中“走”雖然作補語,但仍然理解為動詞。例5中主要動詞換成了與位移無關的動詞“說”,整個補語結構表示時間上的位移,認知域由空間域轉向時間域,“走”的詞義有所削弱,沒有明顯的動作行為義,進而表示主要動詞這一動作行為在時間上的延續(xù),在這例中“走”為詞義較虛的補語。

      (二)介詞

      筠連話“走”作介詞,相當于普通話里的介詞“從”和“在”。

      1.相當于介詞“從”

      (6)我走筠連走。

      (7)我走屋頭到街上要二十分鐘。

      (8)我走早上到中午都得洗衣服。

      (9)他走橋上過去的。

      (10)這是山泉水,走洞頭流出來的。

      (11)我終于走那群人頭鉆過來了。

      例6分別用了兩個“走”,這里分為“走1”和“走2”,這是一個歧義句,走1和走2分別都有兩種理解,但是這里將“走1”理解為介詞,相當于“從”,后面帶處所賓語,表示“從某地出發(fā)”,凸顯行為動作的起點。例7和例8中是一個“走……到……”的結構,例(7)表示“從某地到某地”,“走”作介詞帶處所名詞,標記動作行為的起點。例(8)表示“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走”引進時間時,后面常常是表示過去的時間名詞,暗示從過去到現在這一時間段中沒有完成的某種情況或保持某種狀態(tài)不變的情況。據夏俐萍(2004)湘方言中也有“走……到……”這一結構,與筠連話用法基本相同。例9“走”介引的賓語“橋”表示動作行為經過的地方,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一條延長線,凸顯的是空間和時間。例10“走”介引處所名詞,表示水的來源,凸顯的是水的來源也可以理解為視覺范圍內事物出發(fā)的起點。例11“走”介引由人群所表示的處所范圍,凸顯的是空間范圍,但是也隱含著時間這一層面,通過人群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從+處所名詞”這一結構在句中既可以凸顯時間點,也可以凸顯時間段。

      2.相當于介詞“在”

      (12)婆婆喊你到她家吃飯,不,我就走屋頭吃飯。

      (13)今天我走書上看到一個故事。

      (14)我昨天晚上走樓上睡覺。

      例12介詞“走”帶處所賓語,表示“吃飯”這一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例13是一個歧義句,“走”帶方位短語,既可以理解為“從書上看到一個故事”也可以理解為“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狈轿欢陶Z“書上”標示的處所并不是一個顯著的處所。這是由于現實生活中語言的使用往往帶有主觀性因素所造成。例14“走”相當于“在”,帶方位短語“樓上”,“樓上”這一方位短語表示的處所義比“書上”表示的處所要義實在,突出處所名詞。

      二.“走”的語法化過程

      沈家煊認為“語法化”指的是語言中的一種現象,即意義實在的詞轉變?yōu)闆]有實在意義,僅僅表示語法功能的成分。2近幾年有許多學者將語法化理論運用到漢語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介詞、連詞、副詞的研究上。文章考察了古漢語中“走”和筠連話中“走”的具體情況,并且結合語法化理論探究“走”的演化過程。

      (一)“走”的來源

      “走”在甲骨文時代即已經出現,甲骨文有,金文有都像人跑擺手形?!墩f文》:“走,疾趨也。”《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笨梢娮叩谋玖x為“跑”。后來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引申出“往、到、行”等義項。

      1.從“跑”義到“行”義

      (25)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盾髯印蛎鳌?/p>

      (26)夸父與日逐走。《山海經·海外北經》

      (27)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段骶┵x》

      (28)鄰有老母,八十有五,走待人扶,養(yǎng)需人喂,負天何辜,也被誅戮?!抖鼗妥兾募ぬK武李陵執(zhí)別詞》

      例25和例26中的“走”譯為“跑”,使用的是本義。例27和例28中“走”則具有“行”義,不具有“跑”義。據王力先生,走的“行”義大約產生在明代,據楊克定考察,走的“行”義當產生在魏晉時期,我們同意楊克定的說法。

      2.從“行”義到“往”義

      (29)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賦》

      (30)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例29和例30中“走”的意義為“往、奔向某地”之義,這兩例中“走”分別帶了賓語“咸陽”和“之”。

      3.從“往”義到“至、到”義

      (31)此刻你走了一次廣東,自然經歷了不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

      (32)你走哪里去?走上頭去?!陡叽蟾伞返谑哒?/p>

      (33)你走哪得去耍?走婆婆家去耍。(筠連話)

      以上三例中的“走”均表示“至、到”義,尚且都帶了賓語。

      從意義上看,“走”從“往”義到“到”義,“走”帶的賓語是“走”的目的地,目的地不再是“走”將要“前往”而沒有到達之地,當“走”譯為“到”義時,“走”所帶的目的地已經成為現實,這里的“走”相比“往”義的“走”,其位移性進一步削弱,此時的“走”相比“往”義的“走”更有某些義素失落,而且“到”在結構“到+N+V”中的理解并不統一,有人理解為動詞,有人理解為介詞,所以當“走”譯為“到”時,尚且和“到”處在相同的句法環(huán)境中時,這里的“走”也應該有兩種理解,所以“走”在古代漢語中就已經顯現出語法化的痕跡。

      (二)“走”的演化過程

      (34)我走家頭走。

      (35)他走哪得出發(fā)?走學校出發(fā)。

      (36)我走上個星期到這個星期都在寫論文。

      (37)妹妹是走電視上看到這個新聞的。

      (38)今天你走學校吃飯呀?不,我走屋頭吃飯。

      從例34到例38都滿足S+V1+O1+V2+(O2)的連動句結構。接下來具體分析這幾例中“走”的虛化過程。

      例34中走1和走2都有三種理解:一是將走1和走2都理解為動詞,且都是位移動詞,走1則可以解釋為“往”義,那么走1帶的處所賓語就表示施動者將要前往的目的地,而走2就表示“行”義,在句中表示具體的行為動作;二是把走2理解為“出發(fā)”義,那么走1就只能理解為介詞,標記走2這一動作行為的起點;三是把走2理解為走1這一動作行為的補語,那么走1和走2都可以理解為“行”義動詞。但是在筠連話中不傾向于理解為補語,文章覺得根據筠連話的語境來看前兩種理解是比較符合語境的。據陳昌來(2005):“由于句子結構信息的安排,往往是舊信息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或焦點在后 ,這樣,在漢語的連動句中,第一個動詞往往是舊信息或已知信息, 動詞本身往往是表示伴隨意義的動詞,后一個動詞才是句子的中心?!鼻『谩白摺碧幵诘谝粋€動詞的位置,往往是作為非中心動詞來使用,這樣,“走”意義開始變弱,變得不顯著,從而準備開始虛化。

      例35中的第一個句子中的“走”也有不同的理解,夏俐萍(2004)認為把“走”既看成動詞,又看成介詞的用法,是“走”虛化的開始;《漢語方言大詞典》將句中的“走”理解為動詞“往、到”的意思;盧小群(2007)將它分析為“介詞”,表動作、行為的方向。但是文章覺得這里的“走”在筠連話這個大的語言環(huán)境中時,基本上都將“走”理解為介詞,不理解為動詞。這樣分析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從認知上:因為人們在說話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自我表現的主觀性成分。當說話人發(fā)出的信息和聽話人接受的信息產生理解上的不對等,再加上長期的使用,就可能使某些語言結構發(fā)生變異,從而形成新的用法,筠連話“走”的虛化離不開主觀性的因素,但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的。二是從句子形式上:如果句中出現兩個相同的“走”時,如例34,這個句子是一個歧義句,在筠連話中主要有兩種理解,但是如果走2被其他動詞所替代,如例35,這時句子的內部組合形式已有變化,因此理解也會不同,此時筠連話已經將重心轉移到后一個動詞,所以“走”開始虛化。

      從例34和例35可以發(fā)現,如果“走”的后面帶處所名詞,那么連動句中的第二個動詞必然是帶位移性的動詞,“走”在這種句法環(huán)境中雖然已經開始虛化,但是由于說話人和受話人自身所帶的主觀性導致對“走”的不同理解,因此“走”的語法化過程很難完成。

      例36“走”后面的成分已由處所名詞或代處所的疑問代詞變?yōu)闀r間名詞,可以看出“走”已經徹底虛化為表“從”義的介詞。這一過程也符合人類的認知情況。即人們先認識自己,再認識到周圍的事物。這一認識過程由近及遠,并以人類自身為認知中心。同時,這一認知過程由具體向抽象過度,由自身及自身行為、到外界事物,再到空間、時間和性質。這里的從空間到時間正好印證了這一條認知域鏈,可以說不同國家名族的認知具有共通性的??梢娺@條認知規(guī)律也適用于“走”的語法化過程。

      從以上三例中可以清楚看到“走”的虛化為“從”義介詞的過程,筠連話和其他方言有些不同,就是筠連話“走”在這些句子中還虛化成了“在”義介詞,具體情況況如下。

      例37也是一個歧義句,只要是歧義句就能給我們提供重新分析的機會。這例中“走”帶方位短語,“書上”這一處所義較處所名詞并不顯著的方位短語,所以這個句子有兩種理解,即“妹妹是從電視上看到這個新聞的”和“妹妹是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新聞的”,因此在這句中促使“走”虛化為“在”義介詞的主要有認知因素,當后一種理解在人們的語言使用中高頻出現,這一用法就會被固定下來,因而也就會促使“走”演化出一種新的用法。

      例38后面表“在”義的“走”帶意義實在的處所賓語,表示“走”虛化為處所介詞,也意味著“走”的虛化徹底完成。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動詞“走”是如何一步一步虛化為處所介詞的。其實動詞的虛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比如從走的“跑”義到走的“至、到”義,走的義素逐漸丟失以預示其將要走上虛化的道路。所以虛化并不是一下就完成的,有質變肯定就有量的積累,當滿足三個條件即進入連動結構、某些義素的失落和句法位置的固定,一個動詞才能開始虛化,并最終虛化完成。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得出的結論是筠連話“走”的語法化路徑有兩條:一是從實義動詞到只起語法作用的處所介詞;二是從實義動詞到詞義較虛的動詞補語。

      最后,文章發(fā)現“走”虛化為介詞在西南官話中的情況很多,只是虛化程度不同。如歐雪雪(2018)談到四川方言“走”虛化為“從”義介詞和意義較弱的動詞補語;夏俐萍(2004)也談到了湘方言中“走”的虛化問題,和四川方言“走”的虛化路徑一樣,據其他學者的調查,“走”在其他方言中還有虛化為語氣詞的情況,但筠連話中無此用法。筠連話也屬于四川方言,文章得出的結論和前人有異有同,相同的是筠連話“走”可以作動詞和詞義較虛的動詞補語,并且虛化成了“從”義介詞;不同的是筠連話“走”最終虛化成了“在”義處所介詞。文章推測為什么四川方言,湘方言和筠連話“走”的虛化路徑如此相像,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當年的“湖廣填四川”和湘軍入蜀,也可以說是由民族遷徙和戰(zhàn)爭帶來的湖廣人和當地先前遷徙到四川各地的漢人還有本地土著少數民族如:彝族、苗族等共同融合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曾儀菲.漢語“從”的語法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22-31.

      [3]歐雪雪.四川方言多功能詞“走”的用法及語法化[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03):98-102.

      [4]夏俐萍.湖南方言中的“走”字句[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6):41-42.

      [5]李鶯.中寧話“走”字句[D].華中師范大學,2005:1-31.

      [6]陳昌來.漢語介詞的虛化歷程及機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03):16-22.

      [7]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6(04):243-251.

      [8]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01):161-169.

      注 釋

      1.筠連縣縣志編委會編.筠連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22.

      2.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04):17.

      (作者介紹:楊雪,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猜你喜歡
      語法化
      “所有”的語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歷史檔案中因果連詞的語法化及其動因
      淺析隱喻和轉喻在詞義演變中的作用
      介詞“依據”的詞匯化與語法化
      貴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上古漢語“之”的詞性及用法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3:00:47
      《漢語史論集》述評
      求知導刊(2016年18期)2016-08-10 18:43:11
      淺論雙音短語固化對“被字句”語法化的影響
      青春歲月(2015年21期)2015-12-15 11:52:15
      俄漢情態(tài)詞語法化特征對比研究
      山東青年(2014年7期)2014-09-01 10:41:31
      湖南祁東話復數標記“一各”的功能及語法化
      江安县| 杭锦旗| 瑞昌市| 凌云县| 肇源县| 永寿县| 将乐县| 固镇县| 朝阳县| 鄂托克前旗| 武宁县| 读书| 曲水县| 许昌县| 涞源县| 高阳县| 祁东县| 象山县| 武山县| 叙永县| 长治县| 白银市| 长春市| 江达县| 丰原市| 隆昌县| 蓬安县| 松原市| 北流市| 贵州省| 昌平区| 永泰县| 昆山市| 获嘉县| 苗栗县| 古交市| 资源县| 涿州市| 子长县| 鄂尔多斯市|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