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框架語義學對二語習得有重要指導作用,框架語義學對二語詞匯習得的促進作用分別體現(xiàn)在兩個詞匯知識維度上。本文主要從上下義詞匯習得和同義詞匯區(qū)分兩個方面來探討框架語義學對學習者二語詞匯習得的作用機制,得出的結(jié)論有助于二語學習者詞匯認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
關(guān)鍵詞:框架語義學 二語習得 詞匯認知系統(tǒng)
1.引言
對二語學習者而言,詞匯認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為習得句子、篇章奠定了基礎。D. A. Wilkins指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Wilkins 1972 :111)在二語詞匯的習得過程中,上下義詞、同義詞是構(gòu)建詞匯系統(tǒng)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該過程中的難題。美國語言學家C. J. Fillmore(1982)提出框架語義學這一語義學理論,指出詞義需要依靠背景框架來進行理解。目前,應用語義框架來促進二語習得的研究較為少見,本文將結(jié)合學習者所習得詞匯的特點和框架語義學的特性來探究二語詞匯的習得過程,旨在為提高二語習得提供建議。
2.框架語義學
Fillmore將框架定義為“由概念組成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概念相互連通,理解其中任何一個就必須以理解整個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為前提?!保‵illmore,1982:111)并認為個體的知識經(jīng)驗在大腦中會形成一個個框架結(jié)構(gòu),而語句中的詞匯能夠激活個體頭腦中的特定框架,從而幫助個體理解語言信息??蚣鼙灰暈楦拍钪R或概念信息的一部分,語言中的每一個詞都表征經(jīng)驗的一個范疇,一個語詞可啟動一個框架,并突顯框架中與語詞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某些方面,被語詞啟動的框架是理解該語詞的必要知識結(jié)構(gòu)。
在框架語義學中,一個詞義的描述根據(jù)所強調(diào)框架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例如“buy”強調(diào)“buyer”和“goods”,而“sell”強調(diào)“seller”和“money”。在習得詞匯時,不僅要對其進行釋義搭配,同時也要將其置于特定的語義框架中,以闡述特定框架的基本要素和情景,從而拓展該語義框架中的其它詞匯,促成詞匯認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此外,框架可以將詞匯和語篇聯(lián)系起來,框架語義學旨在最終統(tǒng)一表述語詞、句子和語篇。
3.二語詞匯習得維度與框架語義學
3.1詞匯寬度知識
詞匯寬度知識指的是學習者在某一學習階段詞匯所積累的數(shù)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習者二語詞庫的構(gòu)建進度??傮w上,前期詞匯寬度知識的獲取較快,在后期,由于所接觸詞匯難度不斷上升,詞匯知識水平受到限制。將框架語義學應用到二語詞匯學習中,在詞匯寬度知識上的作用顯現(xiàn)為詞匯量的迅速擴充。Fillmore(1982)認為,將“father,mother,son,daughter”這些詞匯分開來學習并不理想。同時,“buy,sell,pay,spend”這些詞所構(gòu)成的群組應進行集中學習。在學習某一詞匯時,該詞匯所激活的框架中的其他概念與該詞以特定關(guān)系相互連接,從而促進學習者習得相關(guān)詞匯。
3.2詞匯深度知識
詞匯深度知識指的是學習者對詞匯的具體深入認識。在構(gòu)建二語詞匯庫的前期,詞匯寬度知識的擴展較為顯著而詞匯的深度知識則不那么明顯。Craik & Lockhart(1972)提出深度加工假設。其主要思想是,對某一刺激物的深度分析會在記憶中留下更持久的記憶痕跡,“深度”指的是更大程度上的語義加工。在語義框架中,通過對語義框架重新認識一個常用詞的其他意義能夠有效加強學習者對該詞匯的深度學習。
4.框架語義學對二語詞匯習得的作用機制
4.1上下義詞的習得
Barsalou(1992)在對框架進行分類時提出了屬性-價值集,指出框架內(nèi)范疇特征的基本組織原則,概念包含的特征形成一個層級網(wǎng)絡,表明概念的自身屬性儲存在一個層級體系而非同一平面。這種屬性之間在概念上相互聯(lián)系,比如在“購買”框架中,“BUY”這一行為范疇還涉及“SELLER”、“BUYER”、“GOODS”和“MONEY”這四個參照范疇。在理解“buy”這個詞匯時,學習者腦中必然激活后四種概念從而使得“buy”一詞意義的顯現(xiàn)。
上下義詞的使用受到框架情境的制約,假設這樣一個場景:兩個人在交談時突然聽到一陣噪音,說話者A知道聲音的來源,對說話者B說:“An animal fell in the pool” 或 “A dog fell in the pool”。兩種表達都為B所接受。而若A用“vertebrate”或“mammal”,那B就會覺得難以接受。這體現(xiàn)了上下義詞匯在某一特定框架的適用性,后兩個詞匯在分類行為的話語中顯得自然,但不適用于指稱行為。此處的語義層級順序為:animal> vertebrate>mammal>dog,適用于這一框架情境的只有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在建立多層級等級時,盡管上位范疇能夠擴充商品和服務的范圍,但在日常交際中,詞匯的使用并非和科學家保持高度一致。日常會話中,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同樣為人們使用,但人們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傾向,把animal視為dog的直接上位范疇,這就使得人們在實際交際時避開與他們不那么親密的上義詞。
從以上分析可知,注意到詞匯在框架中的適用性,能夠幫助二語學習者認識到上義詞的使用。框架主要作用于詞義的理解而非義位的劃分,但詞義的理解能夠揭示動態(tài)語境對義位的調(diào)節(jié)與制約。上下義詞所激發(fā)的框架信息限制了語言接受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習得上下義詞的過程中,學習者應該有意識地了解這些詞所適用的框架,避免誤用。
4.2同義詞區(qū)分
對二語學習者來說,二語詞匯中同義詞習得的困難之處在于如何對其進行詞義辨析,一組同義詞所體現(xiàn)的框架是相異的。Fillmore(1982、1985)使用了“coast”和“shore”這一組詞進行分析,指出兩個詞具有相同的客觀參照物,即海與陸地之間的接觸帶,但是二者卻代表了相同情況下的不同概念?!皊hore”激活的是“water”這個域,是從海或湖的視角來看的;而“coast”激活的則是“l(fā)and”這個域。在不同的語言中,被突顯的域也有所差別,比如在西班牙語中,“costa”一詞指的是海與陸地之間的接觸帶,無論是從“water”一側(cè)還是“l(fā)and”一側(cè)都是相同的。因此,在習得這一組同義詞時,學習者應該從兩個詞各自體現(xiàn)的不同框架出發(fā),區(qū)分同義詞之間細微的差別。
一組同義詞的框架不同,在表達中所突顯的意義也不同,Mouton de Gruyter(2006)提出框架內(nèi)對比與框架間對比的概念,認為某個情境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來進行框架解釋,這使得否定或反對的兩種表達方式成為可能?!皊tingy”和“thrifty”根據(jù)各自體現(xiàn)的框架表達相異的意義。其中“stingy”和“generous”組成一對反義詞,而“thrifty”和“wasteful”組成一對反義詞。一個人在特定情況下不愿意出錢,可能會被評價為“stingy”,也可能被評價為“thrifty”,具體要根據(jù)框架中的其他概念來進行判定。如果描述某人“Hes not stingy-hes really generous”,這一情形下所使用的評價標準是在同一個大框架內(nèi)的,即“吝嗇-慷慨”。而“Hes not stingy-hes thrifty”使用的評價標準則跨越了原有的“吝嗇-慷慨”框架而進入“節(jié)約-浪費”這一大框架??梢?,同義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不同的框架,同時涉及框架轉(zhuǎn)換這一概念,學習者在構(gòu)建詞匯認知系統(tǒng)時應該識得同義詞的框架結(jié)構(gòu),注意同義詞間的框架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現(xiàn)象,靈活使用同義詞。
5.結(jié)語
框架語義學可通過對二語詞匯的習得提供指導性建議,這一點尤其在上下義詞和同義詞的二語詞匯認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中得以體現(xiàn)。語義框架能加深學習者對第二語言詞匯的認識,詞匯的掌握與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對語義框架的理解。在框架語義學為二語詞匯習得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這一視角下,學習者能夠明確語義項、辨析同義詞之間的微小差異。鑒于此,學習者應主動結(jié)合框架語義學的知識,不斷擴展詞匯量,以深入理解詞匯概念從而更高效地建立二語詞庫。
參考文獻
[1]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72.
[2]Fillmore, C. Frame semantics [A]. 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 Seoul: Hanshin. 1982: 111-137.
[3]Craik, FIM, Lockhart, RS.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2 (11): 671-684.
[4]弗里德里?!馗袢馉? 認知語言學導論[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5]李曉. 詞匯量、詞匯深度知識與語言綜合能力關(guān)系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7, (5): 352-359.
[6]王昆芳. 框架語義學對英語詞匯習得的影響研究[J].高教學刊, 2016, (8): 127-128.
[7]文秋芳. 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8]趙彥春. 認知語言學: 批判與應用[M].天津: 南開大學, 2014.
(作者介紹:楊海婷,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