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昱 鄭海峰 李方媛 王慧鑫
摘要:文章以“學科思政”目標為引領,分別從“課程思政”與日本文字、“課程思政”與日本文化、“課程思政”與翻譯課程資源的關系分析了“課程思政”與高校日語課堂教學融合的可行性,突出了“課程思政”理念在日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地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承載著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日語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載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日語教學;外宣翻譯
一、“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zhuǎn)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思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基,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格、社會責任、愛國情懷、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途徑。然而,一直以來“思政課程”都處于孤軍奮戰(zhàn)的艱難困境中,沒能和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專業(yè)課程(包括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兩大類)有效融合,局限性日益凸顯。2016 年 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闭n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途徑,總書記的講話說明新時代課堂教學承載著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思政教育不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應突破思政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授課場所的局限性,在專業(yè)課程教學內(nèi)容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堂相融合,發(fā)揮專業(yè)課堂教學潤物無聲的德育功能,將思政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師的神圣職責,實現(xiàn)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變,真正做到“全課程、全方位、全員制”的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教育體系。
二、“課程思政”與高校日語課堂教學的融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跨文化交際思維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外語專業(yè)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不同語種屬不同語系、所屬國家的歷史、社會、政治、文化不同,與漢語之間的關系和淵源也不盡相同,但是由于外語的對外傳播功能,在信息交互的同時還完成了文化思想的交流,其中包括異國文化的吸收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我認同與傳播,思政課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外語課堂無疑是進行思政教育最合適的土壤之一。
(一)“課程思政”與日本文字
日本上古時代無文字,隨著遣隋史、遣唐使和商人將大量中國典籍、佛經(jīng)帶入日本,日本人保留了中國漢字原有的字形并獨創(chuàng)了一些日語漢字,另外,他們借助漢字的草書和偏旁部首分別創(chuàng)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起到表音和表意的雙重作用。漢語的古漢音、唐音、吳語和閩語對日語的發(fā)音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日語的文字除表音的羅馬字母用于國際交流外,日常使用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均與漢語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基礎日語”第一課講授上述內(nèi)容,學生借助自身熟知的漢語能力與中國文化知識去理解和掌握目標語日語,了解兩國的歷史淵源更利于語言的學習,并且提升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相反,近代以來,由于日本政治、經(jīng)濟和科技的進步,其翻譯的大量西方著作產(chǎn)生了很多新詞,所以我國借鑒日語中關于人文和社會方面的新詞匯便成為了一種可能,如“俱樂部”“浪漫”“科學”“封建”“宇宙”等,另外,日語中有關古典技藝的名詞也傳到了中國,如“物語”“茶道”“柔道”“武士道”等。這些傳入中國的日語詞匯被中國日語學習者熟知,利于日語的學習,通過介紹詞匯的由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包容心態(tài),中日兩國文字的雙向交互傳播路徑說明了中日兩國的歷史淵源,在學生今后的日語學習中始終以一種開放與接納的廣闊視角,以愛國主義情懷去辨別、吸收和學習新的知識,這正是將“課程思政”理念運用到初級日語課堂教學中的實例。
(二)“課程思政”與日本文化
日語專業(yè)課程在專業(yè)技能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挖掘?qū)I(y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特別是文化資源,如日語泛讀、日本概況、日語會話、商務日語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涉及很多文化內(nèi)容,包括中日文化比較、中日文化的相互影響等,充分利用這些文化教學資源為實現(xiàn)“課程思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學習目標語文化的同時反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以文化促進語言的認知與學習,關鍵是形成一種習慣性思維:用熟知的中國文化解讀目標語的語言和文化現(xiàn)象,有助于獲取新知,實現(xiàn)外語專業(yè)課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合與滲透。日本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國家,擅于汲取東方和西方國家所長,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其文化特點具有東方性、融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以日本節(jié)日為例,“春分”和“秋分”在中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兩個節(jié)氣,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春分”表示春天的開始,“秋分”表示秋天的開始,而日本節(jié)日中的“春分”和“秋分”就是從中國傳來的,分別表示歡慶春天的播種和秋天的豐收,這兩個節(jié)日反映了日本傳統(tǒng)的農(nóng)作社會習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說明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滲透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通過反觀中國文化提升文化自覺與自信,提升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實現(xiàn)了“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三)“課程思政”與翻譯課程資源
“日漢翻譯”是高年級專業(yè)主干課程之一,以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日語人才為目的,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社會實踐技能。教學內(nèi)容除理論知識和翻譯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翻譯實踐訓練,因此,訓練內(nèi)容的選材至關重要。修剛(2018)指出:十九大政治文獻的翻譯實踐是中譯日翻譯實踐的最鮮活的素材,其研究也是建立中譯日對外宣傳、發(fā)出中國聲音的最好課題。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將十九大報告等國家外宣文獻作為翻譯課程資源,從語言學包括語法、語義的運用,到翻譯策略和技巧的掌握;從修辭手法與文學、寫作風格的關系介紹,到理論邏輯的推理與分析,做到翻譯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專業(yè)技能知識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正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吳浩所說:“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我在閱讀和聽講中聆聽國家領導人在世界發(fā)出的聲音,了解到當前國家治國理政的大方略,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而且給人以信仰和力量?!贝髮W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棟梁,通過十九大報告等國家外宣文獻資料的學習,能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加民族凝聚力,培養(yǎng)國民創(chuàng)造力,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張?。?014)認為: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旨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nèi)的各類外籍人士)為對象的交際活動。外宣的日文翻譯就要考慮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俗,符合日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信息接受度。以“建設美麗中國”中的“美麗中國”為例,是翻譯成“美しい中國”還是“綺麗な中國”是我們需要考慮和選擇的問題。由于日本政府經(jīng)常用“美しい日本”一詞作為日本的建設目標,因此用“美しい”作定語修飾國家比“綺麗”更符合日本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更易被日本人接受和理解,從而提高傳播效果,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的目的。通過外宣資料的日文翻譯教學實踐,教師引導學生以跨文化的思維,在充分了解兩國文化異同的基礎上,以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以接納和學習異國文化為己任,實現(xiàn)兩國文化的交互與融合。
三、“課程思政”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體現(xiàn)
修訂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課程設置、教材選取、授課方法、師資配備上構建思政課程、專業(yè)課程、綜合素質(zhì)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全方位課程體系,將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領導部門要有戰(zhàn)略高度,制定課程框架和路線,從宏觀協(xié)調(diào)為“課程思政”提供有力保障,各專業(yè)教師要有責任意識,明確知識傳授中蘊含的育人功能,實現(xiàn)“學科德育”。實際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慕課”資源實行翻轉(zhuǎn)課堂,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發(fā)揮教育的延伸功能,實行課堂講授、“線上”互動、課堂反饋、課后補充的教學模式。另外,發(fā)揮學校的辦學優(yōu)勢,結合專業(yè)特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在專業(yè)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四、結語
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思想為指引,中國的日語教學與研究離不開中國的國情和中國夢偉大工程的實踐,通過“課程思政”與高校日語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使我國日語教育邁向一個新的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修剛,李運博,花超.十九大報告翻譯實踐與中央文獻的日文翻譯策略[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2).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4.
[5]周曉瑩.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9):4-6.
編輯/宋博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