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潔
摘要:開篇對小說主人公林震進行簡單定位,展現(xiàn)這一時期青年人具有斗爭性的特點和林震的獨特內(nèi)質(zhì)。從生命序列的角度,結合青年人思想獨特性和劉世吾特點深入分析林震不太可能成為第二個劉世吾的原因。然后以正面典型人物為方向,剖析《家》中高覺慧和林震精神成長的相同點,凸顯蛻變的重要性。在整體上對精神成長的內(nèi)涵進行探討。
關鍵詞:林震;斗爭性;獨特性;堅定執(zhí)著;精神成長
十七年文學作品在黨的號召下誕生,創(chuàng)作者們?yōu)榇碎_辟了一條模范式道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王蒙也旨在承接“五四”以來新文學的批判精神和作家的啟蒙意識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因此主人公林震身上所包含五四青年的血液以及精神成長蛻變的過程都值得探討和深思一番。
一、“林震”人物角色的簡單分析
五十年代的青年王蒙擅長描寫青年人且“把青年人對愛情的追求和對人生、對真理的追求聯(lián)系在一起描寫的”①P48。因此,林震是“單純而熱情的青春、朦朧的初戀、對于生活的堅定而不無幼稚的信念,以及革命的原則和理想”②P24的青年人。
林震渴望愛情,但在與趙慧文的感情波流中,他卻困惑迷茫,一方面是內(nèi)心誘惑,一方面是理智清醒。在他身上可以明顯看出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影子,有理想、有目標,一心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事業(yè)而奮斗。林震恪守原則,工作認真負責,這也是林震能調(diào)到組織部的前提之一。除此之外,他很執(zhí)著,有著一副“在斗爭中使自己變正確”的姿態(tài),在麻袋廠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情況之后他支持魏鶴鳴寫信曝光真相。
但是作為初入官場的青年,林震對將要從事的區(qū)委組織部工作缺少實踐經(jīng)驗。在組織部會議中他漸漸看到劉世吾對王清泉采取容忍麻木的態(tài)度即“條件成熟論”和韓常新浮于表面的工作方式即敷衍了事式的“領導藝術”。他也進行不妥協(xié)的斗爭,但積極反抗換來的卻是權威的指責批評。
由此可見,作為官場青年,林震表現(xiàn)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和自己內(nèi)心對正義公平人間正道的追求。
二、生命序列的必然性之林震不太可能成為第二個劉世吾
作為主人公,林震起著核心作用,將劉世吾、韓常新、趙慧文等人有機串聯(lián)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驗的豐富,生命的激情也在不斷消退,林震、趙慧文、劉世吾構成一個生命的序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逆的生命歷程。
值得一提的是,談吐老套且有分寸的他不管初次見林震如何純熟靈活駕馭語言,還是之后對王清泉評價的模棱兩可,或是在小鋪子吃混沌時回憶往事的真誠,他都把握得十分到位,誠然是官場老手的代表。林震和劉世吾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這并不能忽視趙慧文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存在。正因為有趙慧文這樣心向陽生卻觀事不語的人,才折射出林震積極付出和劉世吾消極怠工的兩個側面。他們都是生命的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但需要明白的是,每個人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林震也有一套屬于這個時代自己的思想原則。
究其原因,首先,林震作為知識分子具有天然的社會責任感,這使他“全身投注于批評意識不愿接受簡單的處方、現(xiàn)成的陳腔濫調(diào),或迎合討好、與人方便地肯定權勢者或傳統(tǒng)者的說法或做法”③ P25其次,堅持原則、敢公開批評領導是林震最本質(zhì)的特征,如果說上面的條件也符合年輕時期的劉世吾話,那么林震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想象著黨的工作者就是電影中無私為公的人民公仆,想象著自己能夠像教書那樣在組織部開創(chuàng)新天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接觸真相時,他也會膽怯彷徨,但終在堅持自我中發(fā)出爭取一切力量的吶喊。這也體現(xiàn)出青年人的倔性與執(zhí)著。但林震從小學教師變成黨的工作者、從青年人走向成熟之后,知識分子和青年人的特征可能會減弱,卻并不會消失殆盡,而是在循序漸進中“被抑制。這些被壓抑的特征也會影響、制約到所激活的特征的呈現(xiàn)。當時不同的身份、特征也會出現(xiàn)沖突構成某種矛盾”④P212。
由此可見,林震在未來的工作矛盾依然存在,只是他在面對與自己原則相悖的情況時,也學會幾分成熟與淡定。生命序列隨著時間演進,但林震不論變化多少,都不太可能成為第二個劉世吾。
三、向陽而生之評析高覺慧和林震正面典型的相同點
縱觀文學史,如林震一般的人物大有人在,他們身上所兼具的相同點也使他們在精神世界中獲得涅槃,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巴金《家》的敘述中,高覺慧是作為一個孤勇的人物所存在,鳴鳳的死讓覺慧思想得以瞬間清醒;梅芬的死讓覺慧不顧情面發(fā)出控訴,瑞玨的死讓覺慧對家的厭惡情緒達到高潮,“以前我的眼睛還沒完全睜開,以前我還沒有膽量而且以前我們家里還有幾個我所愛的人,現(xiàn)在只剩下敵人了”⑤P314覺慧的思想得不到認可,在無助與綿長的思索中,終于出走。他走向的是正義,是光明,五四時代告訴覺慧必須堅決,故他身上五四青年的激進精神比林震要更猛烈些。但覺慧和林震一樣,他們身上都有五四青年的標志,向往生活的自由和對世事的期望。在思想的不斷深化和進步中努力著國家的強大和守護著人生的成長,一樣的堅持理想,一樣的無畏執(zhí)著,他們身上共同的閃光點都成為了精神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驅動力。
綜上所述,在世界上總有人以積極熱烈的姿態(tài)反抗著成人化的麻木與世俗,但當發(fā)現(xiàn)這種成人病不是個人現(xiàn)象,而具有更復雜的病因時,他們沒有頹廢消沉,而是采取了審人與自審、斗爭與對話的“交流”方式,表現(xiàn)出在思索良久后更具建設性的成長心態(tài)。這樣的林震是勇敢的堅定的,這樣精神成長實現(xiàn)的蛻變也值得當下的人們?nèi)シ此寂c堅持。
注釋:
①曾鎮(zhèn)南:王蒙對五十年代愛情生活的探索和反思[J].江淮論壇,1987年第3期,P48。
②楊鼎川:獻給生活和文學的情詩[J].,海南師范學報,1997年第3期,P24。
③[美]愛德華.W.薩義德:《單德興.知識分子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P25。
④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P206-212。
⑤巴金:家[M].3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P314。
參考文獻:
[1]畢光明.《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重讀[J].瓊州大學學報,1997(2).
[2]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J].人民文學,1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