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婧
摘要: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標一直以來的重要內容,也是課標中的一大亮點?!缎螤罡淖兞恕芬徽n采用“設置情境,引發(fā)探究欲望”“活動游戲,點燃探究激情”“結合生活,延續(xù)探究樂趣”的方法,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參與
在小學科學課標中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也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可以說,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F(xiàn)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形狀改變了》一課教學案例為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形狀改變”的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從中獲取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
一、設置情境 ,引發(fā)探究欲望
教師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讓學生了解課堂的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的目標,有效地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機會激發(fā)學生思考、大膽設想、提出假設,然后由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由此推動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活動開展。
教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晃慌笥?,想認識它嗎?
師生共同觀看超輕泥視頻。
教師:我們今天這位朋友是一只可愛的小豬,這么可愛的小豬是如何做成的呢?
學生:小豬的腦袋是揉成一個圓做成的;小豬的尾巴是搓成一個長條粘上去的;小豬的嘴巴是用手壓出來的……
師生共同討論,通過擠、壓、捏、揉這些方法做出了一只可愛的小豬。
評析:為了讓孩子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師針對二年級喜愛卡通的特點,錄制超輕泥制作卡通小豬的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他們在生活中常見并喜愛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而在此時,孩子更想知道“可愛的小豬”和接下去的學習內容有什么聯(lián)系?這時學生探究的欲望被引發(fā)出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分析。
二、活動游戲,點燃探究激情
科學課中包括很多實驗活動,對于低年級教學則是借用游戲的方式能更好地達到目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特點,設計適合的實驗游戲活動,為學生的探究提供平臺和機會。
教師:除了可以改變超輕泥的形狀,你還可以改變哪些東西的形狀呢?(教師出示準備的材料:橡皮筋、橡皮擦、鐵絲、彈簧、海綿等。)
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可以通過什么作用改變這些物品的形狀呢?
小組實驗、討論:改變海綿、橡皮、皮筋、鐵絲、彈簧的形狀,并進行匯報。(說一說,我用————方法, ————變 ————)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剛剛都用上了捏、壓、揉、搓這些方法,為什么捏、壓、揉、搓這些方法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變化呢?
學生:我在拉的時候用了點力氣,如果我不用力,橡皮筋就沒有變化;我在捏的時候用了力,橡皮擦變扁了……
總結:力是看不見的,但力作用的效果是看得見的,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不用力,物體的形狀不會發(fā)生變化。
評析:這些常見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改變它們的方法也都很常見,這個小實驗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但是讓他們可以在課堂上動手做一做非常有吸引力。和小伙伴們一起動手做一做,還可以交流一下方法和感受,點燃了孩子好玩的天性,也點燃了他們在課堂上繼續(xù)探究的激情,從而促進他們更加主動地融入接下來的探究活動中。
教師出示學生實驗過程中橡皮筋變化的照片,并提出:“在剛剛的活動中,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在拉皮筋的過程里,它的長度改變了,但是變化不太一樣,你們看看,有什么區(qū)別嗎?”
學生:拉開皮筋后,有的皮筋比較長,有的皮筋比較短。
教師: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學生:剛剛A在拉的時候力氣用得比較大,我拉的時候力氣比較小。
教師:是這個原因嗎?你們再試試看。
學生再次試驗交流,討論是因為力的大小不同。提出:力的大小與橡皮筋拉開的長度有關系。
教師:你們都認為用力大小和橡皮筋拉開的長度有關,怎么可以證明呢?
學生交流討論,用試驗證明,教師幫助學生尋找試驗,著重討論如何改變力的大小。(介紹鉤碼,用鉤碼代替力,鉤碼越多,力就越大。)
實驗設計:相同的皮筋,相同的高度,不同的力。
評析:在二年級的科學課堂中主要還是由教師引導進行探究活動,教師主要還是起到一個幫助作用。引導學生對上一個實驗的過程進行觀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教師在學生提出方案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完善實驗,得出結論。在整個過程當中,教師不留痕跡地在引導探究活動的主旋律中保留了一份“自留地”,給了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交流討論,點燃了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激情,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結合生活,延續(xù)探究樂趣
教師:剛剛我們發(fā)現(xiàn)了力可以改變橡皮筋的長度,力越大,皮筋就拉得越長。那么在咱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呢?
學生交流討論,尋找生活中力改變現(xiàn)狀的例子。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圖片,與學生一同探討力改變現(xiàn)狀的例子:1.認識彈簧秤(利用形變可以用來測試重量);2.認識弓箭(力越大,形變越厲害,箭越遠);3.揉面團(有沒有更省力的辦法:揉面機)。
評析:在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中,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感到了奇妙的樂趣。學生會牢牢記住本節(jié)課中的科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的體驗,并會更加有意識地關注生活中的科學,延續(xù)了課堂中的探究活動。
四、結語
在《形狀改變了》這一課中,教師采用一系列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整個科學課堂的學習充滿了探究,并回歸于生活,才是真正地探究品質的培養(yǎng)形成。
參考文獻:
[1]楊海豐.略議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興趣的培養(yǎng)[J].創(chuàng)新教育,2015(1).
[2]陳無田.試論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