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語文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知識教育,也包含審美教育。新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制定了多維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高中語文教材內(nèi)的經(jīng)典文學名著眾多,每一篇都是實施審美教育的優(yōu)質(zhì)材料。基于此,簡述了審美教育的概念,提出了幾點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教學中落實審美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學名著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閱讀不僅能夠讓我們走進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還能夠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被其中的文字、語言以及刻畫的人物、景物所感染,這個過程伴隨著閱讀者審美情趣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抓住以上細節(jié),巧妙地實施審美教育。
一、審美教育概念
從廣義上來說,審美教育是運用一切美的形式,使人受感染,達到美化心靈、語言、行為等作用,獲得美的享受。從狹義上來講,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化的手段實施教育。實踐證明,審美教育能夠提升受教育者鑒賞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這對他們未來人生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文學作品是美的代表,它在語言、內(nèi)容和內(nèi)涵上無不體現(xiàn)著美,因而是實施審美教育最佳的素材。
二、高中語文文學名著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展現(xiàn)作品中人物的心靈美
心靈之美表現(xiàn)為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和優(yōu)良的品行上,一些刻畫故事、人物、情節(jié)豐富的文學作品,往往是為了贊頌主人公的心靈之美。教學這類作品時,在解析故事內(nèi)容的同時,教師務必與學生一同深入挖掘,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正用意,感受人物的心靈美。教材中,林沖、岳飛都是首屈一指的正面人物,他們的英勇事跡被世人傳頌至今,那么如何體現(xiàn)出他們品格的可貴之處呢?不妨采用對比的方式,將一些反面人物與主人公作對比,如秦檜、陳友諒等。鮮明的人物性格對照,使學生對于名著人物的心靈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次審美教育,也能同時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賞析作品的語言美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名著,并且流傳千古,不僅僅是因為其內(nèi)容經(jīng)典,更離不開充滿美感和藝術感的文學語言。作者精心地刻畫人物、細節(jié),令讀者在閱讀時建立真實的畫面,仿佛身臨其境,這便是語言美的作用。如今的學生在寫作文時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描寫的太過直接,運用最直白的語言刻畫一件事、一個人,毫無情感地堆砌詞語,因此讀起來毫無美感,無法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利用文學名著,讓學生了解語言的藝術,學會運用美的語言和美的文字,將描寫的對象刻畫得更加傳神?!读主煊襁M賈府》是《紅樓夢》中的一個經(jīng)典片段,讀過《紅樓夢》的學生都知道,整本書中,作者運用的語言和詞匯都十分經(jīng)典,甚至每個詞語都運用的恰到好處。在《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初見林黛玉就夸贊連連,運用了“標致”一詞,通過這一詞我們可以感受到,林黛玉不僅外形秀美,還從中透出一股獨特的氣質(zhì),表現(xiàn)出了林黛玉溫婉、內(nèi)斂的性格,可見用詞之巧妙。而通過王熙鳳對林黛玉的夸贊,也能夠表現(xiàn)出她行事、說話以及性格的特征。從短短幾句話中,我們不僅想象到了林黛玉的外形和氣質(zhì),也了解了相關人物的性格,這正是語言美的魅力和作用所在。
(三)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美
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性格鮮明,作者也運用了大量的篇幅去突顯人物特色,這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也為整個故事情節(jié)增添了色彩。人物美是我們在閱讀文學名著時應該滲透審美教育的又一個入手點,抓住這一點,能夠教會學生如何傳神地描寫人物。這里同樣以《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為例,在教學本篇文章時,建議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紅樓夢》,從中摘錄出一些對典型人物進行刻畫的章節(jié)、句段。就林黛玉這一人物來說,作者筆下的她體弱多病,多愁善感,身世更令人同情。在與人相處時,她處處小心,進入賈府后和身邊人學習禮數(shù),生怕做錯。在和賈寶玉的愛情中,由于薛寶釵的介入,令她痛苦不堪,疾病纏身,最終郁郁而終。從頭至尾,作者刻畫的都是一個“病美人”的形象,這令讀者對林黛玉充滿了同情之感,使人記憶深刻,也使整個故事情節(jié)更加引人入勝。當然,《紅樓夢》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性格特點,王熙鳳潑辣、精明強干,處事圓滑;薛寶釵雍容大方,氣質(zhì)不凡,溫柔沉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紅樓夢》中的某一人物,展開對人物美的深入挖掘。
(四)感知意境美
意境美主要體現(xiàn)于一些寫景抒情的文學作品中,作者運用精美絕倫的語言將景色或場面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心馳神往,或心潮澎湃。感受作品的意境美,需要學生動用自己的想象力,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為了將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更加立體地展示出來,體現(xiàn)出場面的宏大和氣勢,將學生帶入到意境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圖片、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閱讀《赤壁賦》時,教師在屏幕上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的景象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對照畫面去理解文字,感受作者描寫時的心情,感知意境美。
(五)體味故事的構思之美
一些由作者通過深入構思、杜撰出來的故事,在故事內(nèi)容和情節(jié)上都體現(xiàn)出了一種美,它的反轉(zhuǎn)和曲折的情節(jié)令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了酣暢淋漓的體驗。另外,曲折的、富有藝術性的故事情節(jié)中,還蘊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能夠最終帶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例如,《項鏈》就是典型的具有構思美的文學故事,女主人公用盡半生去償還債務,只因為自己愛慕虛榮,但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項鏈是假的,而此時她的青春年華早已不再,反映出了愛慕虛榮的代價。這種出人意料的故事結局令讀者對作者的巧妙構思大為贊嘆,這也正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所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改寫文章,續(xù)寫文章,仿寫文章,學習作者構思的方法,學會創(chuàng)作出內(nèi)容獨特、故事鮮活、內(nèi)涵深刻的作品。
(六)領略作品的布局美
所謂布局美就是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大多在結構上有顯著特點,沿主線展開對故事的講解,前后相互呼應,開頭結尾相照應。還有一些作品運用倒敘、插敘的寫作手法,使前后的故事內(nèi)容更加緊湊,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這些藝術化的寫作手法與藝術化的文字、內(nèi)容、構思相結合,共同構成了不朽的佳作。教學時,教師要從整體、細節(jié)等多處入手,分析作品的藝術價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會類似的寫作方法。
三、結語
總之,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了它,語文教育的價值才得以完整體現(xiàn)。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大量文學名著,為我們展開審美教育提供了優(yōu)質(zhì)性材料,教師要做的就是從分析文學作品的語言、內(nèi)容、人物特征、寫作方法等細節(jié)入手,讓學生多角度地感受名著作品的藝術之美,在學習寫作方法的同時,獲得情感和靈魂的升華。在方法上,教師要敢于嘗試,學會利用一些新的設備和技術,走出不同的風格和路線,讓學生在優(yōu)質(zhì)教法和優(yōu)秀作品的共同映襯之下,受到更高水準的審美教育,從而讓學生愛上文學,愛上閱讀,愛上學習。
參考文獻:
[1]葉新潮.探究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1):290.
[2]曹沖.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3.
[3]管兵.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分析[J].學周刊,2018,(15):132.
[4]朱華杰.探究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祖國,2017,(4):150.
[5]周蘇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審美教育初探[J].讀與寫,2015,(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