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計算經(jīng)常出錯的現(xiàn)狀,論述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提出引導學生理解運算意義、探尋多樣化的解法以及進行口算、估算訓練等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計算教學 錯因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136-02
計算是數(shù)學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學好其他數(shù)理化知識的基礎。《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各年級段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有教師感嘆:“這么簡單的計算學生怎么又算錯了?”經(jīng)過觀察與反思,筆者認為學生計算常出錯主要有心理原因和知識原因?;诖耍P者總結(jié)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就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有幾個體會與大家交流。
一、理解運算意義,為計算夯實基礎
(一)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墊好計算第一塊“基石”
學生在小學階段最先學習的計算就是加減法,而學習加減法的第一課時就是加減法的意義。教學參考書中對加減法意義的教學是這樣描述的:盡可能地采用實物情景圖、直觀圖(點子圖)以及學生喜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梢娎斫膺\算意義的重要性。在教學加減法意義時,筆者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先演一演,通過課件動畫演示課本情景圖中小丑把3個氣球和1個氣球合起來的過程,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兩個部分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理解合并的意思;再做一做,讓學生動手操作,如讓每名學生左手拿3個學具,右手拿2個學具,然后把左右兩手合起來,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合起來的意義;接著說一說,讓學生說一說課本點子圖表達的意思,學生通過動腦、動嘴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抽象加法的意義;最后練一練,練習是鞏固新知和運用新知的活動,是檢驗課堂學習效果最直接的辦法,在教學加法意義的練習中,筆者讓學生在讀懂題意的基礎上完成加法計算。這樣有層次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從觀察直觀情景圖到抽象加法意義的過程,遵循了低年級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減法的意義的教學也應如此進行。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夯實計算第二塊“基石”
乘除法的學習是在加減法基礎上進行的,依據(jù)知識遷移規(guī)律,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的加減法知識來輔助乘除法意義的學習。教學參考書關于“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建議是:利用多種表征方式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在教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看一看,說一說,利用課件出示教材情景圖讓學生觀察并找出數(shù)學信息,說一說信息中各有幾個幾,獲得初步的認知。數(shù)一數(shù),圈一圈,情景圖中信息的個數(shù),再在學習卡上圈出幾個幾,具體感知相同的個數(shù)。寫一寫,算一算,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列式計算,感悟情景圖中幾道題都是相同加數(shù)相加,體會相同加數(shù)相加的特點。想一想,說一說,結(jié)合情景圖和算式,說一說幾個幾和相同加數(shù)相加的共同特點,理解幾個幾和相同加數(shù)加法的關系。畫一畫,擺一擺,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景圖中抽象出加法算式以后,再組織學生進行畫一畫或者擺一擺活動,讓學生自己嘗試表示幾個幾,加深學生對幾個幾的理解。從看到說,從說到圈,從圈到擺,從擺到列式計算,從直觀到抽象,由淺入深,由學習到創(chuàng)造,各種表象之間的轉(zhuǎn)化,全方位幫助學生理解乘法意義,夯實了正確計算的第二塊“基石”。除法教學也是如此。
(三)厘清計算算理,確保計算的準確性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jù),體現(xiàn)了計算過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計算正確的重要保證。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理解算理存在困難,有的學生計算正確了,卻回答不出來為什么這樣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計算出錯是難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說:“數(shù)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shù)是難入微。”數(shù)與形結(jié)合將抽象的算理變得簡潔、直觀、易懂,數(shù)形結(jié)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例如教學“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退位減法”中的“23-7”時,部分學生可以直接口算出結(jié)果,一旦教師提問:“你怎樣想?”“為什么這樣算?”很多學生就回答不上來了。因此,筆者在教學時設計擺小棒、撥珠子、畫圖等活動,學生通過動手擺、撥、畫很快明白:先擺2捆和3根,要拿走7根,只有3根不夠拿,所以需要打開其中的1捆小棒,這樣一根一根的小棒就有13根,從13根里拿走7根,剩下6根,6根與1捆合起來就是16根。雖說活動形式不同,但意義一樣,都要先從十位退一作10再減,數(shù)形結(jié)合讓學生清楚地看到當個位不夠減時,需要從十位退一這個道理,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樣算,在交流中抽象數(shù)學符號,從而構(gòu)建計算模型。
二、探尋多樣化算法,優(yōu)化算法助計算快與準
新課標倡導在進行計算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如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其找到多樣的算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厘清算理過程中,可以同時探尋不同的算法,在教學低年級學生計算時,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積極探究多樣化的算法,這不僅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也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一種方法。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進位加法”“27+5”,學生能算出正確的答案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應通過這道例題引導學生找出多樣化的算法:方法1,先把7根小棒和5根合起來得到12根,夠10根就捆一捆,就有了1捆加上2根,再與2捆合起來是3捆加上2根,一共是32根,也就是先算7+5=12,再算20+12=32;方法2,先把27湊成30,也就是從5根小棒里拿出來3根,與27根合起來湊夠30根,可以捆成3捆,就有了3捆加上2根,一共是32根;方法3,看見5根小棒就想到與另外5根湊成10根,從27里拿出5根,與原來的5根合起來是10根可以捆一捆,再與2捆2根合起來是3捆加上2根,一共是32根;方法4,從27根小棒里拿出25根,25根與另外5根合起來是30根,剛好可以捆成3捆,3捆與2根合起來一共是32根。教師在計算例題教學中給足時間,讓學生在擺、畫、圈的過程中理解算理、尋找算法,學生展示不同的想法與不同的算法,從而進行更深層的思考,在不斷思考中找到多樣化的算法,從而記憶深刻、熟練掌握,計算起來又快又準。
三、進行口算、估算訓練,促進計算能力提高
培根說:“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笨谒闶且环N僅憑思維及語言活動,不需要借任何工具的計算方法。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速度,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谒阍谌粘I钪袘檬謴V泛,是學生必備的技能。所以,在低年級教學計算時,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讓學生的口算能力在計算中發(fā)揮其重要作用??谒阌柧毜脑瓌t是“重在平時,貴在堅持”。教師每天堅持在課前幾分鐘、課堂練習時,穿插口算練習,天天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自然會提高。為了避免枯燥,口算訓練可以在玩中進行,比如開展搶答、開火車、對口令、找朋友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對口算的興趣,當學生被簡單又有趣的活動所吸引時,就會主動參與訓練,口算能力自然提高。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shù)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shù)感,具有重要的價值。”低年級估算教學內(nèi)容不多,容易被教師忽略。然而,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精算能力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估算是發(fā)展學生數(shù)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在計算前引導學生進行估算,使其得出大致結(jié)果,為計算的準確性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在計算后進行估算,判斷計算是否有錯,及時找出錯誤,有機會進行訂正。不管是計算前進行估算或者是計算后進行估算,都是必要的。估算是保證計算結(jié)果準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看似簡單,可是學生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這不是單純的馬虎造成的,我們應該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去尋找原因,對癥下藥,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作者簡介:蘇杏粞(1973— ),女,壯族,廣西平果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