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永盛
【摘 ?要】詩歌教學不能為教詩、考詩而學詩,詩歌教學應該與陶冶學生的情操、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相結合,讓學生會用詩、會寫詩,教師能采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用詩”的興趣,指導學生“用詩”的方法,從而讓詩歌真正變得“活”、變得有用起來。
【關鍵詞】詩詞教學;用詩;興趣;活
如果我們語文老師隨便問一問自己的學生,你從小學到初中學了那么多的古詩詞,對你來說到底有哪些用處?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也許會說,考試要考,少數(shù)人也許會說,可以陶冶情操。如果再問,你會寫詩嗎?絕大部分同學可能都是搖頭。教了多年的語文,也教了多年的詩歌,然而,原本優(yōu)美生動的詩歌在學生眼中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除此就是一些僵死的方塊字。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是因為學生學習詩詞沒有嘗到“甜頭”,布魯納說:“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這個學科值得學習”①怎樣才能讓所學的詩詞“活”起來呢?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詩歌“有用”呢?只是要求學生會背還不夠,還要達到會用的地步,基于此,筆者就以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古詩詞為依托進行了一點具體而易于操作的嘗試。
一、以詩譯詩
古典詩詞的語言精簡、凝練含蓄和富有音韻感,學生初步的學習只能是先體會詩詞大意,這一步往往是教師進行翻譯,或者是讓學生翻譯,但很多時侯學生翻譯的句子僅僅是一個現(xiàn)代白話句子而沒有音韻感,缺乏詩的味道。我在講授譯文的時候,要求學生翻譯的句子必須押韻,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先進行示范翻譯:
夜雨寄北
你問我何時回來我不能確切地回答你
此時的窗外正下著綿綿的秋雨
什么時候你我能共對著一盞燭光
聽我訴說那時我思念你的感情
隨后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單獨創(chuàng)作的,也有小組創(chuàng)作的。最后,我從全班選出了幾首進行了適當?shù)男薷模鳛榇碜髌?,發(fā)表在班刊《七色花》上,這對那些同學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學生選作如下:
回鄉(xiāng)偶書
小時候離開了家鄉(xiāng)年老了才回家
淳樸的家鄉(xiāng)話沒改只是添了滿頭白發(fā)
村里的小孩見了年老的我卻不認識
笑著問我到村里來是為了啥
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邊長著青青的柳樹
柳絮飄飄欲將客人挽留
風中傳來傷感的笛聲
告訴你我從此將不再同路
改寫。
因詩歌的簡潔與空白,讓人放飛想像的空間很大,根據(jù)情節(jié)內容,可以將詩歌改寫成短小的記敘文。教師仍然以《夜雨寄北》為例進行示范(范文在此略)。教師在對范文進行適當?shù)年U述后,便讓學生進行改寫。下文是對素有“班級才女”之稱的鐘露的作品進行修改后的節(jié)選范文:
回鄉(xiāng)偶書
巍峨蒼翠的群山。
蜿蜒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
一位老人在路上艱難地行走著。他的穿戴很好。但由于長途跋涉的緣故,雙腳沾滿了泥土,臉上顯露著倦容。絲絲銀發(fā)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背上沉重的包袱使得他的背彎了起來。這位老人就是我--唐代大詩人賀知章。
我把包袱放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便坐下來休息一下。前面不遠處就是我的村莊,那生我養(yǎng)我的村莊。多少年了,故鄉(xiāng)的村莊總在異地的我的每一個夢中浮現(xiàn)。當年,離開家鄉(xiāng)時,我還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心中裝著無數(shù)夢想的少年啊,而如今,回來時,卻是兩鬢斑白暮氣沉沉的老人了。還記得,這條路上留下了我和伙伴們多少的腳印和歡笑啊……
二、組合與化用
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層次的運用就有點難了,但我還是要嘗試一下,至少要讓學生知道,我們課本里面其實就有許多優(yōu)美的語句,只要肯嘗試,我們所學的詩歌,作用是很大的。只有讓學生覺得有用,“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任務直接或間接地與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目標有聯(lián)系”②時,他們才會感興趣并產(chǎn)生跟隨模仿的動力,請看下面片斷:
我捧著書本,細細咀嚼、品嘗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神思飛揚,自己的精神與思想早已和古人的合二為一。李商隱西窗的燭光,使他和妻子的話語顯得那樣情深義重;王勃那豪邁樂觀的詩句使得即將天各一方的朋友雙方得到多少友情的安慰與鼓勵?。核麄兿嘈艑Ψ?,即使我們相隔天涯海角,但雙方的心卻依舊在一起。在我意志消沉的時候,劉禹錫對我說,即使他自己真的是一艘破了的船,一棵干枯的樹,他也不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在他前面,呈現(xiàn)的是一幅千帆競發(fā)、萬木崢嶸的畫面。他還有什么理由去消沉呢?曹操那種包容宇宙洪荒、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心壯志,讓我豎起一面遠大理想的旗幟,杜甫定要丈量出泰山高度的決心給予我前行的動力。而李白明月千里寄相思,那對朋友的懷念與牽掛總讓我感動。
書本,讓我精神思想的園地綠草如茵。
一個人的靈魂因閱讀而變得純潔,一個人的思想因閱讀而變得深刻,一個人的情感體驗因閱讀而變得豐富。
例句:我是晉代的一根翠竹,枝上搖曳著陶淵明采菊東籬、親近自然的那份悠閑之情;
仿寫:
我是唐朝的一縷白云,在王灣的客船上空漂游,看他站在船頭,面對著旭日和春草,發(fā)出對時光匆匆、季節(jié)交替之快的感慨。
我是宋代的一池碧水,在清清的漣漪中生長著周敦頤理想中的蓮花,也盛開著他那種不與惡濁勢力為伍的卓而不群的精神之花。
我是元朝的一只孤雁,在馬致遠憂郁的嘆息中飛翔,在他疲憊的身影里棲息,和他一起做著一個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斷腸”之夢。
三、形式多樣的詩歌實踐活動
(一)教師多示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催化劑,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我經(jīng)常在早讀時間,或者在上課前的預備時間,在黑板上將自己的“打油詩”或“打油詞”寫出來,或寫景,寫抒情,或贊揚班上的某位同學(這一點激發(fā)效果最好),如“我班有個張競丹,立志事事要爭先。遇到挫折不畏懼,先吃苦來后嘗甜?!?,還有“獵獵紅旗風中飄,好似火焰在燃燒。革命烈士血染成,后人不忘征途遙?!边@些隨口吟出的“打油詩”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寫詩熱情。
(二)編纂學生“詩集”。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寫作,學生手上的詩歌已有很多了,在七年級下學期初,我從學生的詩歌中篩選出了60首,作為班級文學報《七色花》的增刊--詩歌專集。不用說,被選上的同學著實高興了一陣子。
(三)詩歌朗誦會。青年節(jié)、母親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各種重大節(jié)日,班上都會根據(jù)不同主題進行詩歌朗誦會。如果穿插一兩個燭光晚會,學生的情緒將全被點燃,效果極好。
參考文獻:
[1]毓明苙《中學語文學習心理及學習方法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P57
[2](美)Barbara L.McCombsa著、伍新春 秦憲剛 張潔譯《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策略》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