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敏
摘 要:司馬遷在《滑稽列傳》這篇文章中有關(guān)史學時代方面的誤差,與其說是他的無意疏忽,放在文學方面,倒毋如說是大師的刻意選擇,匠心獨運。從文學角度來看,所謂的誤差,其實無關(guān)緊要,反而恰恰耦合了一位儒家學者對儒學博大精深地掌握和貫穿。
關(guān)鍵詞:耦合、春秋筆法、張弛有度、開宗明義、儒學梯度
在司馬遷的《滑稽列傳》中,有一處明顯的時間錯誤“其后百余年,楚有優(yōu)孟”。優(yōu)孟所處的時代,其實比淳于髡要早200多年。這成為司馬遷在《史記》中交代人物年代上的又一處錯誤。而就這一個史家的誤差卻恰恰成全了文學家的美談,將錯就錯,匠心獨運。
一、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司馬遷對于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他也拿自己編撰《史記》與孔子述作《春秋》相提并論。而《春秋》正是“禮義之大宗”。有關(guān)這個“義”的重要性,在司馬遷自述“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的創(chuàng)作體例分類之時,也還是“扶義”先于“俶儻”。同樣,司馬遷作《滑稽列傳》,也還是將道義放在首位,認為滑稽之徒們“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有助于治化。
如此,淳于髡必然要優(yōu)先于優(yōu)孟,盡管后者明明比前者要早200年,但他就是不能上位,因為優(yōu)孟的身份是個樂人,與后文的優(yōu)旃同屬于伶官。自古以來,正直的大臣們都很恨那些伶官,認為他們導帝為非。歐陽修直接在他的《伶官傳》中提出“伶人誤國論”??梢姡嫒藚⒄?,不管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再怎么曲折委婉,用心良苦,都隱含著“僭越”兩個字,都是為儒家道義所不容的。
但是,滑稽之徒們確實又以不登大雅之堂的伶人們居多,有些伶人又確實在參政議政方面貢獻巨大、成就斐然,并且德行和智慧都無可厚非,只是身份尷尬。怎么處理?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對于“僭越”言政,不應該得到推崇。那么,就把伶人們往后排放。雖然淳于髡是個贅婿,但他是齊威王的卿大夫、諸侯主客,放在《滑稽列傳》的前面,體現(xiàn)出司馬遷作為一個儒生的取舍、褒貶。
二、張弛有度、詳略得當
《滑稽列傳》的時間維度非常弱化,在切換背景、推動情節(jié)、醞釀情緒等各個方面都不必需,是個無關(guān)緊要的存在。從文學性方面來看,時代誤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可以隱去時間存在。不同時代的滑稽之徒其實就是一個整體的人。這個人有一張正臉,必須給個大特寫,正臉就是淳于髡;這個人還有幾個側(cè)面,需要給幾個鏡頭,左右轉(zhuǎn)動,側(cè)臉也很生動,側(cè)臉就由優(yōu)孟、優(yōu)旃等來完成塑造。
從敘事學角度來看,淳于髡的材料最豐富,其后的優(yōu)孟稍略,再后的優(yōu)旃最略。重點在淳于髡身上,用賦筆手法濃墨重彩地展示了人物形象,特別是最后一則材料——賜酒罷飲,淳于髡諷諫的一席長篇大論,如同拉了個滿弓,繃得很緊。這個時候,善于布局的巧匠司馬遷,戛然而止,切換側(cè)臉優(yōu)孟上場。敘事的節(jié)奏變得緩慢,緊繃的弦松弛了,熱烈的氣氛冷淡了。繼續(xù)展示的材料不疾不徐,錦上添花即可。最為可貴的是,隨后的優(yōu)孟第一則材料——賤人貴馬,正好緊承淳于髡材料所言的最后一句話“言不可極,極之而衰?!贝居邝蘸蛢?yōu)孟二人的材料在一前一后之間起到了很好的銜接、補充、協(xié)調(diào)、平衡作用,搭配完美。
《滑稽列傳》這篇文章鋪展開來,就像一條江流,從淳于髡處的波濤滾滾、泥沙俱下,一路奔涌向前,在優(yōu)孟處慢慢地變?yōu)榘盗饔縿?,到?yōu)旃處已是涓涓細流。真正做到了詳略得當、張弛有度、布局精巧。
三、主旨突出、層次分明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爭勢利,上下無所凝滯,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傳》”。道出了此篇的主旨是頌揚淳于髡、優(yōu)孟、優(yōu)旃等這類出身卑微,卻有著機智聰明、能言善辯的才能,更可貴的是還能做到“不流”、“不爭”,精神品質(zhì)合于儒家之道。其言其行起到了與“六藝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所以,《滑稽列傳》寫滑稽之徒,但開首卻從六藝入筆,可謂開宗明義。取其身份相對最高者淳于髡,讓他來打頭陣,最合適不過了。
下文緊扣主旨,“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優(yōu)孟搖頭而歌,負薪者以封。優(yōu)旃臨檻疾呼,陛楯得以半更?!笔紫瘸鰣龅拇居邝占盍送跽叩挠職猓粩嗤苿油跽叩膫ゴ笫聵I(yè),他的遠大抱負和愛國情懷,歷史責任感和社會擔當驚天動地,符合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政通人和則是儒家最高理想。第二位優(yōu)孟知恩圖報,帶著點節(jié)俠士的操行之風,而傳統(tǒng)的感恩更多是以“孝”為核心展開的,符合儒家孝悌之道。到了第三位優(yōu)旃則富有同情心,體現(xiàn)出善良本性和仁愛精神,即孟子提出的“惻隱之心”,是仁的發(fā)端。
縱觀文中三位人物,他們的出場其實是按照儒家的思想科條折中于夫子,以儒學梯度來安置順序的,層次分明。第一位淳于髡為的是國家,第二位優(yōu)孟為的是恩人,第三位優(yōu)旃為的是陌生人。從國家到恩人到陌生人,體現(xiàn)了司馬遷這位儒家學者對儒家精神的多角度深入思考。從政通人和到孝悌之道再到惻隱之心,從儒家的最高理想回環(huán)到儒家“仁”的精神發(fā)端,這個閉合式的回路體現(xiàn)出大匠心精巧的構(gòu)思。
所謂太史公在時代方面的誤差,與其說是無意疏忽,放在文學方面,倒毋如說是刻意選擇,匠心獨運,恰恰耦合了一位儒家學者對儒學博大精深地掌握和貫穿。此為美談。
參考文獻
[1]陳桐生. 《史記·滑稽列傳》四論[J]. 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1996(5):37-42.
[2]司馬遷. 滑稽列傳(節(jié)選)[J]. 高中生之友:高一高二年級版, 2010(7):59-60.